無人駕駛汽車到底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多遠?

無人駕駛汽車是最近幾年十分火熱的話題,讓我等普羅大眾似乎有無人駕駛汽車應該就在拐角處自由穿梭的錯覺。其實真實情況還真不是這樣。每年,汽車公司和商們都會聚集在CES和底特律的北美國際汽車展,展示他們酷炫的無人駕駛概念汽車。今年也沒有什麼不同,梅賽德斯、豐田、日產和其他公司都首次推出了很多怪異車輪。

毫無疑問汽車未來將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安全技術也越來越好,但你能買到一輛完全的無人自動駕駛汽車,甚至是乘坐這種汽車的日子,遠比你想象的要遠得多。

在無人駕駛汽車的世界裡,我們人類又在哪裡?

今年的CES和底特律車展的一大亮點是,汽車製造商和科技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展示他們的自動駕駛技術,而是開始談論這些汽車將如何使用和賺錢。可以說這是一筆相當大的交易,同時它可能會導致很多人認為,人們看到無人駕駛汽車在大街上自由穿梭的時代已經來臨。真相是這種滿大街無人駕駛汽車瞎溜噠的趨勢還遠遠沒有到來。眾所周知美國人民對高油耗汽車愛得深沉,而目前油價又正好處在低位,誰又能譴責他們及時行樂的思想呢?所以人類普遍接受無人駕駛汽車的時間還沒有到來。

目前無法與傳統汽車抗衡競爭的無人駕駛汽車

當然,汽車公司正在越來越多地談論自治、移動性和智慧城市。

自動駕駛汽車在開始盈利之前是無法與傳統汽車競爭的,這種情況直到我們開始在路上看到幾百輛自動駕駛汽車時才有可能有盈利一說。現在,在匹茲堡、鳳凰城和波士頓這樣的城市裡,自動駕駛汽車正在逐漸興起並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我們肯定會看到這些有限的無人駕駛汽車實驗在2018年和2019年將會擴展到更多的城市和地方,到2020年,將開始看到一些沒有方向盤和腳踏板的無人自動駕駛汽車出現。

特定區域行駛的無人駕駛汽車

在未來的5到10年裡,自動駕駛汽車只能在特定的區域行駛,這意味著它們不會是自由行駛的車輛。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大學校園和老人社區都將看不到無人駕駛汽車的身影。主要是為了確保周圍環境和行人的安全,當然也是因為技術還不夠好,所以無人駕駛汽車只能是限制在特定的區域行駛。不允許他們不受限制地旅行。自動駕駛汽車需要採集大量的數據,才能自信地在街道上徘徊,而數據收集是一個耗費大量時間積累的事情。

如何使用它們?大多數打車服務都是Uber和Lyft,比如福特公司(Ford)在達美樂比薩(Domino ' s Pizza)的實驗,以及在拉斯維加斯的Navya和Keolis合作的多乘客無人駕駛公交車。

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機會乘坐這些車輛

想象一下,無人車正在為你火速送來披薩的情境。比薩試點項目將從密歇根州第六大城市安娜堡(Ann Arbor)開始,選用福特搭載無人駕駛技術的“Fusion Hybrid”系列混合動力汽車,隨機選取點餐用戶進行派送。試點項目一開始時,將配有司機駕駛。點餐用戶可以通過GPS實時查看派送路線圖,用戶的手機還會收到短信,告訴他們具體如何取餐。

無人駕駛汽車到底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多遠?

而無人駕駛公交車是2017年11月開始行駛的,這輛無人駕駛公交車已經在拉斯維加斯市區約1.6公里長線路內為1萬名乘客提供了交通服務。這個項目是由美國汽車協會(AAA)、法國運輸公司Keolis共同推出的,而公交車則是由無人駕駛汽車初創企業Navya ARMA製造的。這輛無人駕駛公交車車身短粗,被漆刷成淺藍色,外面和頂部都有攝像頭。由於是電動車輛,因此它幾乎沒有任何噪音。目前乘坐是完全免費的,在短短1.6公里長的路線中共有三站,將集裝箱公園廣場和Fremont Street Experience聯繫起來,其間包含許多賭場。

無人駕駛汽車到底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多遠?

毫無疑問在最初的幾年裡,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機會乘坐這些車輛。

有待成熟的無人駕駛汽車技術

目前擁有了先進的駕駛員輔助功能系統的汽車,例如凱迪拉克的超級巡航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儀汽車,司機在駕駛過程中可以雙手脫離方向盤,腳也可以不踩腳踏板。但是價格十分的昂貴。

希望這種技術可以在大眾汽車市場可以普及,同時意味著更多的普通人也能使用安全的駕駛技術。如果僅僅只針對富人,那就是一件十分糟糕的事情。半自動駕駛系統將為完全的無人駕駛汽車鋪平道路。隨著人們越來越放鬆地放棄控制駕駛汽車,未來機器人汽車的概念才能變得不那麼可怕。

目前的無人駕駛汽車技術還不成熟,傳感器套件可以讓這些汽車“看到”他們行駛的環境,再加上龐大的計算硬件在後備箱裡會佔用大量空間,最關鍵的是價格真的非常非常昂貴。所以大多數汽車製造商普遍認為自動駕駛汽車不會作為個人車輛出售,而是作為服務車隊的關鍵部分使用。

離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今年的CES和底特律車展上,汽車高管們談論的重點不再是自動駕駛汽車,無疑這是明智的選擇,這有助於平息圍繞這項技術的一些瘋狂的言論。汽車是我們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危險的組成部分。我們離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即使我們剛剛開始看到這項技術能做些什麼。

水煮通信編譯By Andrew J. Hawkins@andyjayhaw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