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共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叫“明十三陵”?

众所周知,明朝从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国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灭国,经历了276年的风雨变迁,以及16位皇帝的统治。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北京的明朝皇家园陵被称为“明十三陵”,意在说明葬于此陵的皇帝只有十三位。那么堂堂大明朝有哪三位皇帝没有葬于皇陵呢?而十三陵为什么没能成为他们最后的归宿呢?下面有书君为大家一一作答。

一、朱元璋因没有建立十三陵而没有葬于十三陵。

十三陵乃明成祖朱棣下令建筑的园陵,那时,朱元璋早已驾崩,葬于南京,因此,不可能葬于十三陵了。如果迁坟移墓的话,不仅工程浩大,还劳民伤财。如此一来,就更不可能葬于十三陵了。

而且,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是定都南京,直到成祖朱棣时期,才迁都北京。因“恋家”的缘故,朱元璋想永久陪伴自己的故乡,因此,他选择葬于南京的明孝陵,而非北京的十三陵。

明朝共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叫“明十三陵”?

二、朱允炆退位后下落不明,无缘下葬十三陵。

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其实是有些运气的。因当时太子朱标不幸病逝,才轮到朱允炆荣登大帝之位。然而,朱允炆羽翼未丰,便想利用削蕃制度来巩固帝位,结果适得其反,惹得群臣不满,奋起反抗。最终,眀成祖朱棣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登上帝位。

建文帝被夺去帝位后,不知所踪,关于他的各种留言纷至沓来,有说他出家的,有说他葬身火海的。总之,他的去向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建文帝因下落不明,因此也葬不到皇家园陵去,更别提十三陵了。

明朝共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叫“明十三陵”?

三、朱祁钰由皇帝变亲王,因此不能葬于十三陵。

景泰帝朱祁钰最初本是亲王,当时的皇帝是哥哥朱祁镇。后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对方借此要挟明朝投降,哪知朝廷不吃这一套,直接拥护朱祁钰做了皇帝,后朱祁镇被放,然而此时朝中大局已定,已然成为朱祁钰的天下。无奈,朱祁镇退位让贤,成为太上皇。

风水轮流转,八年后,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借此发动宫廷政变,卧于病榻的朱祁钰哪是哥哥的对手,轻轻松松便被夺去了帝位。

再次黄袍加身的朱祁镇,有了之前的教训,马上将已经不堪一击的弟弟削为亲王,并软禁起来。不久,朱祁钰病逝。

朱祁钰病逝时,是亲王身份,而非皇帝,因此不会葬于十三陵。

明朝共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叫“明十三陵”?

十三陵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给了后世研究明朝这段历史的依据,更是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因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生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也为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