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每个不曾通宵的夜晚,都是对节日的辜负

1.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这是每年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食物命名的节日。

所以,以下文字请将频道切换至《舌尖上的中国》,用深沉的“舌尖体”配音辅助阅读:

元宵,起源于中国北方,是正月十五中国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各种食材制成的馅料与上等的糯米粉交织在一起,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反复翻滚,直到厚重香甜的馅料将糯米绵密寡淡的滋味驯化,造就出元宵软糯鲜香的非凡味道。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充分补充了家人所需。这一碗热气腾腾代代心传的元宵,构成了中国人节日里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

好了,接下来我们好好说话。

元宵馅究竟是怎么包进去的,外面为什么没有一点痕迹?

据说,歪果仁一直很好奇,把它列为中国十大未解之谜。

咱都别告诉他们是咋整的。对,这是国家机密,急死他们。

有痕迹是南方的做法,把馅儿包进去的,称汤圆。

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都是我国独有的小吃。跟月饼一样,这几年,为了挽救日渐衰落的传统食品,元宵花样不断翻新。从传统的豆沙枣泥黑芝麻,到新研发的鲜肉草莓巧克力,勇于创新的面点师傅们想尽各种办法,恨不得把毛血旺都包进元宵里。

但是,不论怎么折腾,在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大家庭里,元宵无论如何也进不了500强。

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吃了这碗元宵,这个年就算是正式过完了。

是的,单位领导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忍了好几天的话说出口了:“这十五也过完了,该收收心了吧?从明天开始,各部门加强劳动纪律,坚决杜绝迟到早退现象。对于那些在元宵节之后仍不收敛、不收手的,必须严厉打击,决不手软。那谁,把一季度的工作计划跟我说一下。”

所以,元宵节更像是一个标志,一个节点,一个分水岭,一个所有人结束醉生梦死回归正常生活的里程碑。

元宵节:每个不曾通宵的夜晚,都是对节日的辜负

2.

一年一共有多少个传统节日?

放假的不放假的,加起来几十个总要有的。

这其中,你最喜欢什么节?

什么节无所谓,谁假期长我就喜欢谁。

这是你们现代人的标准。在我们古代,毫无疑问,大家最喜欢过元宵节。

为啥?别的节日,动不动就祭拜祖先,动不动就走亲访友,烦也烦死了。平时谁也不搭理谁,到了节日,忽如一夜春风来,人间处处充满爱。大家强颜欢笑,互相祝福,说着虚情假意的客套话,表面一片祥和,内心全是尴尬和无奈。

这样的节日,除了吃吃喝喝,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乐趣。

元宵节就不一样了。在古时候,元宵节就是狂欢节。

大街小巷点起彩灯万盏,敲锣打鼓、耍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男男女女结伴出门,观灯赏月、猜灯谜、放焰火、看表演,可以热闹整整一个晚上。

《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你觉得闹哄哄的其实也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呆在家玩手机对不对?

什么叫生在福中不知福?在过去,这种属于夜晚的狂欢,人们只有在元宵节才能享受到。平时晚上你要出来浪,想都别想!天一黑,所有人一律呆在家里不许出门,晚上随便上街你就触犯刑律了我跟你讲,罪名叫“犯夜”。

因为古代有严格的宵禁制度,禁止人们夜间活动。

为什么一定要实行宵禁呢?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由于过去街上没有监控摄像头,夜间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白天,这些喜欢在黑天干坏事的人后来被称作黑社会,实行宵禁,可有效减少涉黑案件的发生。

此外,宵禁制度有利于二胎的普及。天黑不让出门,没电视没电脑没手机,点灯费油睡觉嫌早,俩人在床上大眼瞪小眼,你说还能干啥?

据了解,目前我国仍有部分地区实行宵禁制度,比如大学,门卫老大爷一到点就拉闸熄灯关大门。

这是必须的,你要不给他断电,这帮小子玩王者农药能玩儿到天亮你信不信?

所以,为扫除黑恶势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人口增长,促进节能减排,构建和谐社会,帮助市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研究决定,即日起,在全国城市区实行宵禁制度。

元宵节:每个不曾通宵的夜晚,都是对节日的辜负

3.

那么,还要不要夜生活?还有没有人权?

在这里,我必须表扬一下某些朝代。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只有晚唐、五代十国和大宋王朝的历任领导,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远见卓识,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对,我大宋朝没有宵禁制度。

以皇帝为代表,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每天晚上上街与民同乐,频繁出入各大娱乐场所,有力促进了大宋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空前繁荣,娱乐业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每到夜晚,东京汴梁城内灯火通明,人流熙攘,勾栏瓦舍青楼酒肆鳞次栉比,夜市里各种娱乐表演每天不断。

当时的仁宗皇帝经常轻车简从,微服出宫,跟老百姓一起看各种文艺演出,钢管舞啥的,甚至彻夜不归。

从小砸缸的老臣司马光实在看不下去了,愤然上书,批评皇帝夜生活腐败,京城个别娱乐场所的表演格调低俗,有伤风化,要求予以取缔。

奏折呈上去以后,被宋仁宗束之高阁——你管得了朕,还管得了观众爱看啥吗?

当时,大宋国力之强盛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根据现在的研究数据,宋朝经济总量在当时占到世界的60%(也有说是80%)。远远超过之前所谓的大唐盛世。

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当然有多方面原因,但必须承认,取消宵禁制度,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他朝代的人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晚上都给我在家老老实实呆着。

唐朝初年规定:每天晚上三更宵禁,五更开禁。

半夜三更不让在街头闲逛,这还说得过去。

到了元明清时期就有点过分了,一更宵禁,七八点钟就禁止上街,晚饭吃多了出去散个步都不行。你胆敢以身试法,一旦被我联防队员抓获,根据《治安处罚条例》,处刑事拘留3天并责打20至40大板。

只有一个日子例外,就是元宵节。

每逢元宵节,皇恩浩荡,特许开禁3天,称为“放夜”。

明代,元宵节的假期和暂停宵禁的时间延长到了10天。从正月初八起,至十五达到高潮,十七日结束。

《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

大街小巷,茶坊酒肆,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还有各种表演,奇术异能,歌舞百戏,乐音喧杂十余里。

《资治通鉴·隋纪》记载:“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还能咋样?出去浪吧!

不要让,那夜色, 裹住迈出的的脚步;趁今宵,月色正美,带上月光上路。

压抑了整整一年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加入狂欢的队伍。

元宵节:每个不曾通宵的夜晚,都是对节日的辜负

4.

除了放飞心情之外, 元宵节成为“最受百姓欢迎的节日”还有一个原因。

对,它还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节和七夕节、三月三一起,历来被称作是中国的情人节。

我们知道,在过去,年轻女子一般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白天也不行。

你想像韩剧里那样,走在大街上邂逅个美丽女孩,四目相对一见钟情,然后一起吃个饭互相加个微信,顺理成章发展成一段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那种竹竿从天而降,直接砸在西门大官人头上的机会更不是每天都有。

特别是晚上,禁鼓一响,不论男女老幼,一律呆在家里禁止外出,即便是以包容开放著称的大唐盛世也不例外。

这项规定无疑扼杀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空间。

歌德老师说过:那个少年不多情?那个少女不怀春?只能期待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了。

人潮人海中 有你有我

相遇相识相互琢磨

人潮人海中 是你是我

装作正派面带笑容

不必过份多说 自已清楚

你我到底想要做些什么

还能做些什么?没对象的,借元宵节相亲泡妞;有对象的,趁机约炮。毕竟人家姑娘晚上出来一次不容易。

所以,元宵节自古以来,就弥漫着不可名状的浓浓春意。

有诗为证: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欧阳修的一首诗:《元夕》,描写的是元宵节里失恋单身狗睹物思人凄美的爱情故事。

辛弃疾也写过同名的一首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前半段描写元宵节花灯万盏人头攒动美女如玉的热闹场面;后半段写作者在人群中发现一位精心修饰过的姑娘,在花灯和月色的映衬下,自带美颜效果,显得格外漂亮。正要上前搭讪,人潮涌动,卧槽!人呢?于是,心急火燎地四处寻找。

你知道文人为啥也叫骚客吗?

每逢元宵节,大家倾巢而出,以观灯之名寻找爱情(pao niu),这才是这样一个非主流三线节日得以延续千年并长期雄踞“最受百姓欢迎节日排行榜”榜首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