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这首边塞词,豪放与柔情并重,毛主席四字评价:看出兴亡

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词风哀感顽艳,一时被街头巷尾所传唱。也使得他的词透过历史浓浓的墨韵,流传至今。至少,但凡对宋词有所涉猎之人,都会在家中备上一本《饮水词校笺》。借用徐志摩先生的一句话“我们只能以一个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他”我想,读纳兰词的人越多,公子的心便越是落寞。

爱公子的人都应该知道,那阕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但这定不是他们的最爱,人们偏爱这阕词,或许只是因为它契合了太多人的悲伤。然而写这首词的人的心事,竟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这究竟应令人欢欣还是悲哀?

纳兰容若这首边塞词,豪放与柔情并重,毛主席四字评价:看出兴亡

真是应了一句: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不管旁人理解如何,纳兰词的地位还是举世公认的甚至有一首词得到了毛主席的专门评价,这首词就是《蝶恋花·出塞》:

蝶恋花·出塞

清代: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通过对塞外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对历代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纳兰容若这首边塞词,豪放与柔情并重,毛主席四字评价:看出兴亡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塞外古战场的荒凉景象。面对大好河山,多少风云人物,你争我夺,或长期或短暂地占据它,但谁也没有永久地据有这些地方。放眼望去,整个塞北,平沙万里,荒漠凄凉,连个说话的人也很难找到。西风飒飒,只有那几株枫树,又一次被吹红了叶子。使人联想起为争夺这块土地鏖战厮杀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这些红叶,又一次把人带进了对历史的回忆,加深了作品的纵深的历史感。

词的下片抒情,写自己出塞的感触。面对古战场的凄凉景色,郁结在心头的愁恨无法计算。自古以来,为了争夺江山,时战时和,或二者并用,这就是历史。回顾历史,面对这塞外古战场,诗人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这深情犹如夕阳余辉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词意深沉含蓄,有弦外之音。

纳兰容若这首边塞词,豪放与柔情并重,毛主席四字评价:看出兴亡

汉元帝时,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沟通和调和下,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六十年。她死后就葬在胡地,因其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所以昭君墓又被称为“青冢”,杜甫有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纳兰由青冢想到王昭君,问她说:“曾经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这山中的夕阳与深秋的苦雨呢。”作为康熙帝的贴身侍卫,作者经常要随圣驾出巡,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满了报国之心,但他显然不想通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复了多情的本色,他以景语结束,将自己的无限深情都融人到无言的景物之中,在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又充满了柔情,甚至我们还会体味到些许的凄凉与无奈。

纳兰容若这首边塞词,豪放与柔情并重,毛主席四字评价:看出兴亡

这首词通过诗人“出塞”所见,描绘了眼前荒凉的和平景象,回顾历史,总结出战争与和平两种情况,是对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规律性概括。

因此毛主席在读到这首词后,特意在旁边批注:“看出兴亡”,应该说是对这首词的思想意义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