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應從斷除粗大的煩惱執著開始

通常情況下,斷除執著是一個漸進漫長的過程,不能一開始就說:“為救度眾生立誓成佛”是一種執著,所以要放下。像有智有得的微細執著,是證悟之後才談得上斷與不斷的。

初學者應從斷除粗大的煩惱執著開始

文:希阿榮博堪布

佛教說的“執著”是指執幻為實,具體又分為人我執和法我執。

“我”是指實有自性。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幻妄身認作自己的身心,妄執為我,名人我執。把一切事物、現象、觀念、習氣認作實有,名法我執。法我執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包括有情、外境、無邊、二邊、非二邊,即把人我包括在內,而狹義的法我不包括人我。人我執產生煩惱障,障礙眾生證得暫時解脫,細分不可計數,歸納起來為貪、嗔、痴三毒。狹義的法我執產生所知障,障礙眾生證得佛的一切智智,歸納起來為二取、三輪執著和習氣。

佛教所說的發大願,主要指發菩提心,發願為了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而證取無上正等覺。圓滿覺悟須斷除一切執著、習氣。認為自己有所證得,是一種極微細的執著。修行者首先要斷除的是粗大的執著,現量見到空性後,由一地到十地,微細的執著習氣層層清淨,十地最末斷盡最微細的習氣,此時入妙覺證得佛果。

通常情況下,斷除執著是一個漸進漫長的過程,不能一開始就說:“為救度眾生立誓成佛”是一種執著,所以要放下。像有智有得的微細執著,是證悟之後才談得上斷與不斷的。

初學者面前,有多得數不清的、遠比這粗大的煩惱執著需要去斷除。不踏踏實實清淨自己當前境界中的煩惱執著,卻擔心更高境界中的微細執著,就像低年級的學生不好好完成自己的功課,卻操心高年級的功課一樣。

佛教說發大願,是為救度眾生立誓成佛;而斷除一切執著,方能證佛果。不努力去放下執著,所謂“發大願”難免流於空談。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詞彙的含義會發生改變。比如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語境中,“執著”有時候是指堅持不懈、決心堅定地去做一件事,這並不是佛教所說的“執著”。在佛教中,以歡喜心堅持不懈地行持善法,稱為“精進”。

徹底放下執著,是佛的境界。在佛的境界中,無來無去,無放下與不放下,無退與不退,無有勤作,但應有情的福德隨緣顯現利生事業。

若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減少執著就要講循序漸進。先堅持善的,堅持精進勤苦聞思修。等現量證到本性,再談一切放下,不修而修。

另外,不要混淆見解和行為。如《楞嚴經》雲:“理須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見解上須無所畏懼,不執一切;行為上要次第勤修學,該堅持的堅持,該遠離的遠離。

——希阿榮博堪布《透過佛法看世界》

初學者應從斷除粗大的煩惱執著開始

【對許多人而言,佛法不僅意味著一種精神依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寬廣而有深度的視角,讓人能夠更透徹地瞭解自己、瞭解世界,而這份瞭解將最終帶來平靜和喜樂。《透過佛法看世界》彙集了關於佛法的180個問題,作者希阿榮博堪布一一予以回答,以通俗、睿智的文字幫助我們尋回心靈的寧靜與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