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開創元嘉之治,爲何要殺檀道濟?絕非功高震主那麼簡單

宋文帝開創元嘉之治,為何要殺檀道濟?絕非功高震主那麼簡單

檀道濟,南朝劉宋一代名將。他出身南朝王牌軍北府軍,劉宋王朝開國皇帝劉裕起兵時,檀道濟便是創業元從功臣之一。

檀道濟一生在歷史和文化界留下兩個著名的成語,其一是唱籌量沙,其二是自毀長城。唱籌量沙說的是他率兵北伐時,因為部隊缺糧,他便在夜裡用沙子假作糧食,一邊用鬥稱量,一邊高聲唱數,用以迷惑敵人。

宋文帝開創元嘉之治,為何要殺檀道濟?絕非功高震主那麼簡單

自毀長城則是說他身為名將,立功無數,卻慘遭皇帝殺害,國家因此損失重大。

那麼問題來了,檀道濟既然如此英雄無敵,怎會被皇帝殺死?是因為他太能幹嗎?歷史真相其實沒這麼簡單。

檀道濟一生的悲劇,都要從他參與的一場政變開始。

劉宋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去世後,太子劉義符即位。劉義符年少無知,只會享樂,不理國政。受命輔政的四位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感到這位小皇帝沒資格繼續當領袖,因此密謀廢昏立明。

劉裕有七個兒子,如果廢掉長子劉義符,義符的兒子太小不能立,按長幼次序該立義符的長弟、老二劉義真。但劉義真舉動輕佻,德輕於才,謝晦當年受宋武帝之命考察過劉義真,結論是義真不適合擔當重任。徐、傅、謝三人取得共識,為避免廢掉一個昏君又立一個昏君,便先找了個藉口把義真殺死。當時檀道濟在外鎮帶兵,徐、傅、謝三人遣使詢問他意見如何,檀道濟聞訊大驚,堅決反對。

為人臣者,隨意廢帝已是天大的罪過,又擅殺先帝的子孫,將來如何見容於劉姓皇族。檀道濟屢屢致信反對,表示決不能先殺劉義真。但徐羨之三人計議已定,把檀道濟的意見擱置起來,先殺了劉義真,又廢掉劉義符。然後傅亮親自率領檯省貴官,到荊州迎接劉義隆入京即位。

宋文帝開創元嘉之治,為何要殺檀道濟?絕非功高震主那麼簡單

宋文帝劉義隆是第三子,時任荊州刺史,品德、才能、口碑都不錯,故而徐、傅、謝三人選中了他。劉義隆雖然貴為皇帝,但大權都在輔政大臣手中,他日夜擔驚受怕,唯恐表現不好,重蹈大哥二哥的覆轍被殺掉,故而對幾位輔臣都十分尊重。

宋文帝即位的當年,馬上封賞了五位有功的大臣。徐羨之、傅亮二人繼續在中央秉政,謝晦則出居外鎮,執掌荊州,檀道濟進號徵北將軍,率重兵鎮守廣陵。只有王弘——原系劉義隆在荊州時的心腹,升為中書監。

表面尊崇的背後,是宋文帝對幾位輔臣的深切恐懼。雖說他在政變中得益,但他從頭至尾都是被動的,對時局根本無法掌控。何況以臣廢君,於理於義不正,如果繼續容忍幾位輔臣,也就是默認了臣廢君的正確性,以後皇權還有什麼威嚴可言。特別是謝晦出鎮荊州之事,令宋文帝如鯁在喉。

荊州是文帝的龍興之地,按理說不該讓重臣接任,兆頭不好。謝晦到荊州還有另一番用意,他親自鎮守荊州,壓服文帝在荊州的舊勢力。即使有一天輔臣再度和皇帝鬧翻,文帝的人馬在荊州無法動彈,就沒有力量反抗輔臣。

宋文帝開創元嘉之治,為何要殺檀道濟?絕非功高震主那麼簡單

文帝焉能不知這些心思。故而局勢穩定後,他立即動了殺心。元嘉三年,也就是文帝即位的第三年,皇帝罕見地下詔斥責徐羨之、傅亮、謝晦擅殺宗室,顯戮其罪。而後下詔收捕在京的徐、傅二人,徐羨之聞訊上吊自殺,傅亮被逮捕後處死。

文帝隨後派檀道濟和到彥之領軍,到荊州逮捕謝晦。

不得不說,文帝的政治手腕還是挺成熟的,特別是在對四位輔臣的態度上。

徐羨之是廢少帝、殺劉義真的主謀,不僅要他本人死,他的一幫兒孫全部處死,一個不留。

傅亮到荊州迎接文帝,好歹算是功勞,故而只殺本人,兒孫親屬一律免罪。

謝晦膽敢到荊州領軍,必須斬盡殺絕。

檀道濟常年在外領兵,殺劉義真時又表示異議,故而有可原諒之處。而且如果四輔臣全殺,文帝即位的正義性未免隨之傾覆,故而命檀道濟與文帝的心腹大將到彥之一同領兵徵謝晦。這既是戴罪立功,更是給他摘清自己的機會。

檀道濟遂抓住這個機會,盡力表現自己的忠誠。他給文帝誇下海口說,當年謝晦隨先帝(指宋武帝)北伐,十次勝利,九次都是他提出正確的建議,但他長於謀略,短於領兵,我檀道濟保證兵至功成。

果然,到彥之先率軍至荊州被謝晦擊敗,檀道濟繼至,大敗謝晦,生擒送至京師。

這一場大功勞下來,檀道濟自以為此後將徹底與徐羨之、傅亮、謝晦劃清界限,終於擺脫受猜疑的尷尬。然而這位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將軍,卻低估了帝王心術。

謝晦一死,檀道濟立刻被調離原防地廣陵,扔到江州當了個刺史。廣陵是京師建康的北大門,調離檀道濟,足見文帝內心仍然對他不放心。

但是亂世之中,有本事的人,即使皇帝想埋沒也埋不住。

元嘉八年,宋文帝發動大規模的北伐,其心腹大將到彥之為統軍元帥。結果宋軍先勝後敗,在河南山東方向接連敗退。眼看北伐大軍就要被北魏打的渣都不剩,萬般無奈,宋文帝只好起用已經半隱退的檀道濟。

檀道濟倒也沒什麼怨言,二話不說北上救火。名將就是名將,檀道濟一到前線,宋軍將士立刻軍心大振,仗還沒打,精氣神便有了起色。檀道濟指揮宋軍以進為退,連戰二十餘日,暫時打擊了北魏的囂張氣焰。著名的唱籌量沙便發生在這段時間。

宋文帝開創元嘉之治,為何要殺檀道濟?絕非功高震主那麼簡單

後來檀道濟雖然未能起死為生,畢竟把部隊完整地帶回宋朝,已算天大的功勞了。

然而政治是容不得半點沙子的,越是這樣,宋文帝就越對檀道濟不信任,能力太大了,當年又有嫌隙,哪個皇帝能放心。

到了元嘉十二年,宋文帝生了場大病,幾乎要病死。恰巧北魏大舉進攻,文帝便藉口禦敵,把檀道濟徵召入京師。但檀道濟到建康後,文帝並不與他見面。過了大半年,文帝病好了些,感覺自己只要活著,檀道濟應該翻不起什麼浪,便開恩讓檀道濟回江州了。

檀道濟終於明白了文帝的心術,想起當年被殺的徐、傅、謝三人,自己染上過廢君的底色,這一輩了就別想再洗乾淨。

此刻見皇恩浩蕩免他一死,他趕忙登船起程。沒想到剛一上船,宮中來使,召檀道濟還朝。原來文帝老病又發,猜忌檀道濟的心病也一塊發作,他生恐檀道濟趁著自己病重發動兵變,下令收捕檀道濟。隨後文帝下詔痛責檀道濟的罪過,將檀氏滿門,連同檀道濟的一干心腹大將,全部處死。

檀道濟被抓時,情知無幸,氣的拿下頭巾怒擲於地說:乃壞汝萬里之長城!

北魏人聽說檀道濟被殺,高興地說: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復憚。

宋文帝開創元嘉之治,為何要殺檀道濟?絕非功高震主那麼簡單

後來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大軍殺到瓜步,宋文帝登城望敵,甚是憂懼,脫口而出:如果檀道濟尚在,豈容胡虜如此猖獗。

然而雖如此說,文帝殺檀道濟卻毫不後悔。政治鬥爭就是能動刀子絕不動筆,能肉體消滅絕不留活口。

而檀道濟,似乎到死也沒明白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