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学习中医,从哪本书入门最好?

承启中医文化



应该先学《黄帝内径》,知道人在天地之间,如何适应自然的变化,自然的六气是如何伤人的,怎样避免受其伤害,以及人为什么会生病,是怎样生的病,如何治疗和保健,从理论上弄清这些道理,才能能指导今后的临床实践,再学《伤寒论》,熟记一些常用的经方,了解治病的一些道理,找出一些治病的规律,以及用药的技巧,再结合《方剂学》的学习,经方和时方相结合,也不必要过于拘泥经方和时方,要灵活变通,做到有症有方,还要学习百年百名中医临床经验,也就是《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这些是很关键的,可以指导临证用药,有些经验非常宝贵,只有慢慢领会、慢慢理解,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我就是这么自学过来的,没有受现在医学的影响,因为现在的中医大都西医化了,都是学习什么药治疗什么病,或者有的主张废医验药,根本不去学习中医的这些道理,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也大多不理解自然的规律,有的经方时方背的也很多,但不理解其中的奥妙,就不能很好的应用,只有理解,才能灵活辩证。


中医杂症


你好,作为一个中医铁杆粉,向你推荐两本我特别喜欢的中医书籍,很适合刚入门的中医爱好者细读。

一、《思考中医》

《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 ,广西名中医、教授,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于科班之外,尚从多位名师,修习内道及医学。2007年荣获世界杰出华人奖。

《思考中医》影响颇众。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的认识它。本书试图用明白的道理、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让读者领略中医真正的一面,使读者从中洞溪脏腑的奥妙、发现疾病的本质、探究治病的方法。


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此书作者是清末民初的中医学家彭子益,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这本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 、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成为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成功阶梯。

本人书柜中一直珍藏这本书,对于中医感兴趣的人,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本书,很受启发。


如有其他疑问,欢迎留言咨询,谢谢信赖。


中健医考


谢谢邀请!以前的孩童启蒙用什么书?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三字经》。同样中医里面也有一本成书于清代的启蒙书,叫做《医学三字经》,推荐这本书作为入门书籍。


除了《医学三字经》之外,尚有《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因为这四部医籍,医理浅显易懂,容易掌握和理解,是初学中医最方便、实用的教材,相对于四大经典而言,故有四小经典之称谓,是中医学传统上的入门书籍,背诵这些书籍是中医学生的基本功。


现代的一些书,比如《名老中医之路》也强烈推荐给大家作为入门书看,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和领域学习方法。现代的大学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都是不错的入门书。

至于一些网红中医书籍,比如《思考中医》和火神派的书,强烈不推荐作为入门书。这些书不具备入门书的特质,而且行文过于偏激,甚至有些东西有些牵强附会,会把没有分辨能力的学生带入歧途。


正说中医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ce1ef4dd448421867c20d85231be9cd2\

健康情报局


我看了里面的推荐、除了推荐基础理论的我赞同外、其他的都是开着宝马、建议别人买奔驰、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建议内经必学、不要钻深了、开始、病机十九条必须背、然后就是所主、如心所主X、藏X、其华在X、在液为X、与X为表里、这些必须背、其他的只熟悉、了解即可、不要驾照没拿就去开赛车、能有一定技术后回头再读、、、中医基础理论包括太广了、望、闻、问、切、就读死人、都有歌诀、、药最好是背药性赋、朗朗上口、好记、药性四百味太难记、但可以留到以后读、我用的是临床实用中药学、简明、全面、必须背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药归经、特殊药的禁忌、、、再就是汤头歌诀、有一本汪氏注的、汤头歌诀白话解、背的时候别问用什么药、治什么病、分主次、能背四百方即可、、诊法要知道全面、掌握重点、八纲辨证里面还要掌握、津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气血营卫辨证、经络辨证、阴阳辨证、、、在学中医理论时千万不要把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腑划等号、中医的脏腑只是符号、如果划等号、只会越学越迷糊、另外还有好多歌诀需要背、如六经的、手经太阳属小肠、膀胱经属足太阳、、、十二经络歌诀就更难背了、、、光明中医有一套系统教材、除了基础知识、还有精典书籍讲解、如伤寒论讲解、温病条辨讲解、等等、还有医古文、应按大专的教材选读、工具书有中医难字典、是按中医典籍上难字、取经、历、子、集的代表用法注释的、初学者千万别碰伤寒论、等基础知识了了于胸时再读、今天就说到这、有机会再谈浅见、


老树新枝17


要想学中医,从那本书开始最好?

这个议题,到而今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从大自然规律看,学中医必懂大自然规律。解大自然规律的书,在我国就是《易经》。《易经》讲明了大自然及一切都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生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演变为三百八十四爻。好复杂啊,其实很简单,阳变阴,阴变阳。阳,太阳,阳明,少阳,阴,少阴,太阴,厥阴。这就联系到中医《伤寒论》的六经了。而且太阳少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三阳六腑即太阳小肠膀胱。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三阴五脏即少阴心肾。太阴脾肺。厥阴心包肝。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全在六经之中。张仲景六经辨证由此而来。它包括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

仲景《伤寒论》398条,112或113方,正版的有辨脉法,平脉法。理法方药全在其中,而且病脉证治一一对应,全书生病之阴阳,六经之大纲,变证坏证之治法一一明白讲述,而且教你治病之变法,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变法,也是高论,这是读透了398条,112方基础上,学会玩70多味中药,应用自如,变法治各种病,成为中医高手!《伤寒论》真正读话了的少之又少,我看只有刘希颜等人吧!

这一谈,就读了而本书了,其巾包括《金匮要略》治杂病。

《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也应读,它是《易经》阴阳理论指导下,确立了天人合一中医整体观。确立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是中医理论书籍,方只有13个,重正是针,灸,砭,按摩。《伤寒论》六经辨证包括了《内经》之辨证。它是独立的中医辨证方法,全面的辨证方法。

以上是学习古中医的必读之书,最终是读懂人体这本书,因为中医是用药帮助人体恢复阴阳能量,恢复人体大循环秩序,最终是人体排病而愈!中医医人,人体排病!

至于后世中医各派对中医的发展,都是在古中医基础上的发展,即后世的时方。可参看!

至于现代中医,近乎西医,用药治病,背离仲景之法,也可从另一面认识中医!

以上看法,若有高论,慢慢商榷,互相提高,为祖国中医发展出点力!拜谢各位评,论,指正!


老爱学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符号,反应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许许多多的中国的古籍都包含这种思维模式。平时我们可以读读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和古人对话,用古人的思维去思考,这是一个方法。

至于从哪本书开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固定的要求,但是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定。《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集大成者,主要运用的是藏象,五脏六腑理论,对于后世,中医理论贡献巨大,用于临床则需要深厚的积累,方能感受其伟大之处。

《伤寒论》伟大自不必讲,而且前面读可以基本拜托枯燥的理论,以症选方,以方统证,上手容易,简便高效。这才是真正的好书,每一个条文都是直戳中心,没有华丽的词藻,全部都是精华。建议从《伤寒论》开始读。

后世的四小经典《药性赋》《频湖脉学》《汤头歌》《医学三字经》都是以歌谣的形式编纂,朗朗上口,可日常诵读。


金匮真言


先学明白文言文,这是基础。中医入门先看《中医基础理论》,思考中医是根据什么看病,有了大致的理解之后,看中医生理之类的书,推荐《内证观察笔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圣心源》,后两本书可以先不看治病部分,然后必须看《正常人体解剖学》、《经络腧穴学》,脏腑、经络、解剖大致都了解之后,接着看病机之类的书与四诊,望,闻,问诊多搜搜近代医家的经验,脉法必须精通,有《濒湖脉学》、《脉经语译》,病机需重温《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圣心源》病机部分,然后尝试四大经典: 《内经》、《伤寒》与《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内经》不多说,是必读的老祖宗,《伤寒》和《金匮》遣方下药必读,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对伤寒有很深的解释可以参考,《本经》是中药学必读,学药不要去看其他乱七八糟乱解释的书,一本《本经》加一本《本经疏证》&《本经续疏》就可以了,看的越多越乱,这两本书是根,关于针灸与经络,主要靠悟,切记针在意,不在形,下针必以意遣气调之,不可单纯治形,《祝英华行医感悟》、《道家秘传针灸心法》可以给你提示,艾灸很重要,也要学,形病可学习经筋,来理筋治疗,《灵枢》有很多论述必须看,还有很多歌诀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金针赋》、《标幽赋》、《席弘赋》、《百症赋》、《通玄指要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灵光赋》《胜玉歌》《千金十一穴歌》《总穴歌》《肘后歌》《杂病穴解法》《回阳九针歌》《兰江赋》《流注指微赋》《孙思邈十三鬼穴》等等等等。。。还有《古典针灸入门》《五行针灸指南》可以读读,《扁鹊心书》也要仔细研读,里面说的是大道,这些都学明白了,基本就没问题了,进一步修习可以学天道,《道德经》《周易》《梅花易数》《邵子易数》《五运六气》这类的,然后修习身心修炼成半仙,读《心灵治疗与宇宙传统》《伍柳仙宗》《皇帝阴符经》《太上感应篇》《常清净经》《心经》《化书》《脉望》《印度生死书》《西藏生死书》《圣经》《红书》《黄庭内景》多去了解人与天,因果,轮回,灵性,能量场,脉轮这类的东西,心念纯净,无欲无求之后,可以修习《祝由十三科》,靠祝由治病,再修习到一定程度,可以去菩提树下禅定求证悟,或入深山修炼内丹,皆可成佛化仙,修成正果,不堕轮回,此时你已与万物融为一体,你的心念可以感应万物,给他们正能量,可以促进整个世界向好的方向发展,你也可以选择留下类似《心经》《圣经》《道德经》类的书籍来启发后人,帮助他们修成正果。

前提是你没有累死的话。


姬融


别人都说学中医难,我就是最近几年买了一些处方书,还有本介绍药性的书,治病四通八达,从古至今,谁治愈了我那么多病呢?我认为,学中医,多买处方书,买一本介绍药性的书,先大体了解一下药性,一个病,从众多处方中,去理出治病思路,找出最好方去用于治病,服3一5剂,无效不再服。治病多了,就可以修改处方,有些方经过修改,可以成为神方。修改就是在处方中,加减一些药及份量,用药如用兵,用上了对的药及份量,就很容易攻克疾病。一人一方都是骗人的,有些方很多人可以共用,有些方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无用。方有用,服2一3剂病症会减轻,不见效,服再多也无用。治病还有一关键就是准确判断病情,用上对的方,千万不能死搬硬套。我听一民网说,有人喝百草枯20毫升,有一医院救治好了,西医无法攻克喝百草枯的难题,按我的思路,一定可以攻克。救治方法如下:一、用手拴入口中,促其呕吐;二、用葡萄糖或小苏打兑水喝下排毒;三、用我多次公布的中药方继续排毒,绝对花几十元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中医比西医好,花钱少,治病快,如果中国人都像我一样用中医治病,不知有多少医院会关门,我可从不吹牛皮。


聂荆云


想要学习中医应该先了解中医的特点,也就是什么才是中医。简单点讲要打好四个方面的基本功,即:理、法、方、药

理:中医理论。即中医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

法:治疗大法。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症状辨证后提出相应的治法。

方:方剂,也就是理法确定后开具的处方。

药:中药,治疗疾病所需的药物及药物功效。

学中医是一个厚积薄发终生学习的过程,需要背诵很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学习古汉语知识。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来说,我比较推荐从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四百味》(在背诵前先背会《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开始。

《医学三字经》成书于清代,是著名医家陈修园所著,内容包括中医史、内外妇儿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应当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学习中医医理和治法很好的启蒙书籍。


《药性赋》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明代开始流行的中医启蒙读物,将常用的410味药分为寒、热、温、平四类,将药物常见功用通过赋的形式写就。背诵之后可以接着背诵

《药性歌括四百味》,这本书将常用中药的性味和常用功效用四字骈文的形式写成。这两本就是中药学的入门读物,也是必背。


《汤头歌诀》为清汪昂所著,将常用方剂分门别类,用七言诗的形式写成。是学习方剂必背的经典著作。

《濒湖脉学》是李时珍对其父及自己脉学的总结之作。全书将脉象分为27种,包括各个脉象的特点、脉象鉴别及各种脉象所秀的病症用诗文的形式表达出来,非常通俗易懂也便于记忆。为许多医家推崇。


这几本书最好是背诵。内容多是用诗或者骈文歌诀的形式书写,容易记忆也很实用。都是经典和基础的内容,是临证前必备的基本功。最后再奉劝同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执业,一定要循序渐进,从基础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