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疾首——《马关条约》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百年耻辱中最不可磨灭的记号,一个一直以来被称为蕞尔小国竞相臣服千年的中华上国发起挑战,真令人痛心,发人深思。

痛心疾首——《马关条约》

乞和春帆楼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廷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一战,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战前,李鸿章在1894年6月中旬曾经请俄国和英国驻华公使出面调停中日之争,寄希望与列强最终导致军事部署被动和延误。

痛心疾首——《马关条约》

甲午海战

平心而论,甲午战争的失败,并非李鸿章一人之责,而是清政府腐败、皇室奢靡、内庭争斗所致。最明显的当属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致使自1889年以来,北洋海军未添新舰,未置新炮,连弹药也多是过期、不合格、不配套的产品;原本为清廷建造的军舰因无经费,被日本举国捐助购买回,用来打清国。北洋海军在作战中也遇到咄咄怪事:炮弹发射速度慢,炮位少,炮弹击中敌舰要害部位后竟穿而不炸;北洋海军被日军围堵在威海卫之际,清政府竟不发援军,眼见舰队被日军围歼,舰队外籍顾问又伙同候选道牛昶炳等人威逼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签字投降;眼见大势已去,生性懦弱的丁汝昌不禁悲从中来,服毒自尽。像这样的清军焉能不败。

战败后的议和,先后派德国人德璀琳、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日本人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与他们谈判。最终清廷只能被点名似的派李鸿章前往。

1895年2月22日,李鸿章奉旨进京。此时,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他们不仅要清政府赔款和承认朝鲜独立,而且要求割地!但此时,不管是慈禧、光绪还是满朝文武,谁都不愿意背上这个遗臭万年的罪名,李鸿章自然也不愿意。清廷的底线是宁可多赔款,也不可割地一寸。因为清朝有制:凡丢失国之寸土者,皆不得立碑。

痛心疾首——《马关条约》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马关议和之地是日本马关春帆楼,1895年3月21日,在与李鸿章的首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向李鸿章提出的停战条件是: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一线所有城池和堡垒,驻扎在上述地区的清朝军队要将一切军需用品交与日本军队,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也要由日本军官管理,停战期间日本军队的一切驻扎费用开支要由清政府负担等等。而此时日军正向台湾开进,企图在日军占领台湾成为既成事实后再逼李鸿章就范。


1895年3月24日,中日第三次谈判结束后,李鸿章由春帆楼,乘轿返回驿馆。达驿馆时,人群中突然蹿出一名名叫小山六之助不愿清日议和的日本男子,照定李鸿章就是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当场昏厥过去。幸好子弹没有击中要害,不久,李鸿章就苏醒过来。73岁的李鸿章嘱咐随员将换下来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洗掉血迹,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当时,如果李鸿章就势回国,再怂恿列强进行干涉,也许《马关条约》的内容就不会是后来那个样子。可是被列强与日本欺负得没脾气的清政府压根儿没有想过可以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只是担心如果不及早结束谈判,侵华日军将会继续制造战端,危及京师安全。

1895年3月28日,日本时任首相伊藤博文到李鸿章的驿所,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战时。而赔款数目也由之前的3亿两减少至后来的2亿两。两天后,中日停战条约签字。于是就有李鸿章一枪换一亿两白银的说法。

痛心疾首——《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原本(台北故宫博物院)

后来研究历史的人发现,此时的日本也是孤注一掷,如果李鸿章或者清军能够再坚持一个月或者更久,那么亚洲的历史势必会改写。可是,历史不容改写。《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利用赔款及各项利益很快走进“列强”的行列,脱亚入欧。,对待中国也是一改自秦汉以来俯首帖耳般的恭敬,把中国视为可欺的,开始了他们的狼子野心征服中国,称霸世界;而清廷早已是行将就木,作威作福,列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而已。

时至今日,国人仍要警惕,弱国无外交。

痛心疾首——《马关条约》

南京受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