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绷鼓第一人,已绷鼓800面,连武当山都用他的鼓!



保康大山深处有一绷鼓人家

巧手匠心的祝师傅

从18岁拜师开始绷鼓

如今已整整46个年头

他绷的鼓有800多面了

武当山道观里有一面鼓就是他精心绷制的

为了让这个传统技艺得以延续与传承

他们付出了大量心血

来一起看看绷鼓人如何绷鼓?

坚守绷鼓传技艺

保康绷鼓第一人,已绷鼓800面,连武当山都用他的鼓!

保康县马桥镇横溪村七组,茅山深处的一个农家小院里,20余面大小不同的鼓被精心捆绑在一块块两寸厚的木板上,在阳光温暖的抚摸下,像一幅古老遥远的艺术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一对老年夫妻闻声而出,笑呵呵地介绍:“这叫晒鼓,它是传统绷鼓制作的一道程序。”说话间,老人分别拿起鼓槌,浑厚响亮的鼓声激越而出,在风景如画的山峦间回荡。

保康绷鼓第一人,已绷鼓800面,连武当山都用他的鼓!

18岁拜师承技艺

男主人叫祝天成,女主人叫李友莲,两人今年都是64岁。

谈起几经失传的手工绷鼓的传统技艺,祝天成打开了话匣子。他回忆到,村里原来有个叫姜大岭的人,能唱花鼓能说笑,多才多艺会绷鼓,当地人尊称“姜三爷”。因为两家交情好,祝天成10岁左右,就常到姜家玩,遇到姜家绷鼓时,他就守在旁边看得如痴如醉,后来慢慢入了道,还不时的搭手帮忙。

山里人爱热闹,经常打火炮唱花鼓,祝天成童年时不知不觉掌握了这些“民间文化”,小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大队的文艺宣传队。1972年,宣传队的几面老鼓都破了,大队干部商量他制作绷鼓,集体出原材料,一面鼓记工30分。

这一次,祝天成的心里打起了鼓:虽说在姜家接触过绷鼓,但真正独立操作还是有些发怵。好在绷鼓有讲究,正式拜师后的头三年里,每次绷鼓都要请师傅现场指导。

于是,祝天成正式向姜家拜师。当时他18岁,“姜三爷”已经70多岁了,行动不便,就让儿子姜昌华到他家指导绷鼓制作,成了祝天成的师傅。

据当地老年人回忆,绷鼓技艺在当地传承不息,追源溯古,“姜三爷”的师傅是相邻白竹头村的石兰亭。如此计算,祝天成是当地绷鼓的第四代传人了。

鼓绷好后,材质优良、做工精细、声音洪亮,周边大队陆续找上门来请他绷鼓,大队书记们商议后定价:18块钱一面。祝天成勤学爱干,声名渐渐传播开来,神农架、远安、兴山、宜昌等地也登门定制,不到两年时间就做了40多面鼓。

保康绷鼓第一人,已绷鼓800面,连武当山都用他的鼓!

夫唱妇随乐陶陶

1976年,时任大队民兵副连长的祝天成迎娶了神农架林区的李友莲。两人同年同月,生日相差十天,兴趣十分相投,常在集体出工劳作之余,坚持用简单的工具和勤劳的双手,严格按照传统技艺,绷制出一面面皮鼓。

可有人对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红了眼,举报说绷鼓挣钱是“搞资本主义”。这样,大队出面管理制止,一是办了祝天成的学习班,二是按一面鼓5块钱的标准退款。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段时间里,祝天成再不敢绷鼓了。尽管家里添了小孩,日子过得紧巴,但只能咬着牙坚持。

1979年,国家政策松动后,陆续有人上门缠着定制,才开始悄悄接活制作。老人们回忆说,尽管山里人户稀少,白天里还是不敢做,都是悄悄“打晚工”弄,即使做好的鼓也是夜里摸着黑拿走。

改革开放后,政策明朗了,绷鼓的定制也多了起来,价格更是从300元攀升到700元。祝天成与李友莲夫唱妇随外,三个孩子也逐渐长大了,自觉加入了绷鼓的阵营。

由于全家勤劳,加上绷鼓的技艺,一家人生活富裕,其乐融融。祝天成家里不仅绷鼓,还置有成套的锣鼓火炮家什,闲暇时光里,一班“玩友”喜欢聚在他家打火炮、唱花鼓,他的三个孩子早在记事时都会敲锣打鼓了。大女儿祝师荣出嫁在神农架,去年林区组织火炮锣鼓表演比赛荣膺“金锣槌”奖,奖金9800元。

老三是儿子,叫祝师雄,今年28岁,现在一家磷矿企业操作机械,工作之余常常帮着父母绷鼓。按照“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儿子祝师雄师承其父,算是第五代传人了。

谈到一家人对绷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李友莲笑呵呵地说:“现在每年基本只接20套的活儿,保证好质量,留个好名声,图个老来乐!”

保康绷鼓第一人,已绷鼓800面,连武当山都用他的鼓!

传承技艺鼓声响

祝天成介绍,绷鼓需经选木材、做鼓腔、削皮、蒙皮、绷皮、摧皮、踩皮、试音、晾晒等工序,每道工序都得手工精心制作。说话间,他和老伴逐一敲打着正在“晾晒”的鼓面,绷鼓发出的声音清亮、通透而又温暖,在苍翠的青山之间久久回旋。

制作鼓腔的木材,最好是夜薅木、黄荆木、椿木和楸木,先是手工刨削成大小适中的坯条,自然风干后拼做成圆形的鼓桶。而皮料有猪皮、羊皮和牛皮等,不同材质有不同的讲究,硝制方法和时间也不尽相同。

就像任何手工传统技艺一样,制作技巧很是关键,如摧皮要干净、蒙皮要平滑、绷皮要悠劲。“悠劲”主要体现在“晾晒”的环节上。“你们看,这一道道麻绳拉着皮料固定在木板上,中间加有木楔,每天要不时敲打鼓面和慢慢紧楔,一个鼓有阴阳两个面,每面都要三个月才能定型,然后钉钉铆实。”

“鼓儿圆圆三路钉,锣儿圆圆打中心”,响亮通透、鼓声不闷的是检验绷鼓好坏的唯一标准。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技艺,绷鼓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祝天成一一道来,如数家珍:传授讲究传男不传女、鼓腔木坯块数用双不用单、鼓身高矮大小不离半,等等。

屈指而算,从18岁开始,祝天成绷鼓整整46个年头了。他引以为豪地说,这辈子绷的鼓有800多面了,武当山道观里的一面鼓就是他精心绷制的。

为了让绷鼓技艺发扬光大,去年他又收了个徒弟叫吴志新,两人在绷鼓传承上是师徒,在敲锣打鼓上是搭档,经常在山村文化演出和民间红白喜事上担当主角,为民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人间重晚晴,最美夕阳红。这一切,老伴李友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一辈子相濡以沫,一辈子坚守技艺,还有什么比这显得荣耀、值得珍惜呢!

保康绷鼓第一人,已绷鼓800面,连武当山都用他的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