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爲什麼不讓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不保本你還會去買嗎?

國家為什麼不讓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不保本你還會去買嗎?

先說一點,並不是銀行不敢說,而是國家不讓說。

因為銀行承諾保本理財,並不怕損失,一個銀行發行幾百上千只保本理財,只要大部分盈利,即使出現少數個別虧損的,銀行照樣可以用其他的盈利來彌補損失;而且標註保本理財更能吸引投資者,壯大規模;此外保本理財投資的本身都是低風險性的產品,安全度較高,發生損失的概率很小;所以銀行並非不敢承諾理財保本,而是國家不允許。

政策法規不允許

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明文規定,打破剛性兌付,不允許銀行在發行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過渡期到2021年(目前個別銀行仍有在發行保本理財,這些都是發文之前的存量產品,無需擔心,銀行不是明目張膽在違規)。

PS:剛性兌付指的是理財到期後,如果出現虧損,由銀行兜底進行賠付,投資者不承擔損失。

國家為什麼不讓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不保本你還會去買嗎?

那麼國家為什麼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呢?

道理很簡單,金融投資既然是投資未來收益,未來又是不確定的,你銀行憑什麼承諾零風險,且能預知未來收益?除非是銀行固定存款。

長期以來,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保持著剛性兌付,被認是大資管市場難以健康發展的頑疾,也被資管業內稱為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資管產品的剛性兌付產生了嚴重問題:首先、投資者享受更高收益的同時並沒有承擔對應的的高風險,從而吸引了大量沒有風險承擔能力的投資者;其次、剛性兌付預期抬升了無風險利率和社會融資成本。剛兌使投資者過度追逐高收益,倒逼金融機構相互競爭抬高收益率,扭曲市場風險定價,抬高了實體經濟獲取資金的成本;最後、金融體系整體風險。一旦發生違約,金融機構兜底,風險積聚在金融體系中,容易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國家為什麼不讓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不保本你還會去買嗎?

如何應對呢?

雖然國家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銀行不會坐看原來投資保本理財的資金外流,因此紛紛力主推出了保本型機構性存款用來替代保本理財。

什麼是保本型結構性存款呢?簡單的來講,買入保本型結構性存款後,你的資金資金會被分為兩部分:大部分放在定期存款裡做保本用,小部分投資於金融衍生品以博取高收益。

舉例:

1、假設你在銀行購買了一年期的1000萬元保本型結構性存款;

2、那麼銀行在收到1000萬元後,會把其中的980.9萬元,拿來存在定期存款裡,假設利率為1.95%,那麼到期本息合計=本金+利息=980.9+980.9*1.95%=1000萬元;

3、剩餘的19.1萬元,投資於高風險收益的金融衍生品,比如股指、期貨、期權等。

這樣一來,即使到期後金融衍生品投資部分全部都賠了,一年後定期存款的本息合計還是1000萬元,剛好保本;如果衍生品投資賺錢了,收益肯定高於只放在定期存款。

這就是保本型結構型存款,這個產品的好處是本金無風險,不過收益率是浮動的,預期的高收益並不一定能100%拿到,要看銀行的具體投資情況,這個產品可以替代保本理財,但是無法替代原來的保本保息理財產品。

國家為什麼不讓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不保本你還會去買嗎?

總結

其實,國家不讓發行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但是銀行實際仍在發行這些產品,只不過產品的說明書上沒有寫明保本保息;投資的產品和以往類似,風險並沒有增加,這類低風險的理財產品的按時兌付率可以說達到99%,而且即使真的那個極其個別的意外讓你遇見,一般也只是損失收益或極小部分本金,而不會像P2P全部都沒了。

所以,為什麼不敢存銀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