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纏身、質疑高峯,拼多多爲何依然選擇倉促上市?

是非纏身、質疑高峰,拼多多為何依然選擇倉促上市?

北京時間7月26日晚,拼多多在上海、紐約同時敲鐘,正式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交易撮合,晚10時59分左右,拼多多股票正式開盤,開盤價26.5美元,較發行價19美元漲39.5%,總市值超過290億美元。

一片質疑聲中上市的拼多多,似乎打破了保守者對其股價的預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個現象,那就是國內電商股普遍上市即高漲是大概率事件,比如曾經的唯品會和聚美優品。

因此,創立三年便奔赴上市的節奏,不免令外界擔憂拼多多快速進場反而會後勁不足。縱觀以往,阿里、京東皆經歷過漫長時間的市場考驗最終決定上市,如今成為電商兩極,而唯品會和聚美優品這兩個曾經熠熠生輝的新秀,創立將近4年匆匆上市,最初雖也經歷股價暴漲、資本看好的高光時刻,但如今卻早已不復往日榮光。

面對電商“前輩”們高開低走的前車之鑑,拼多多雖近期大漲,但從理性的角度來看,依然風險纏身,同時更值得思考的是,在而今的是非纏身、質疑高峰時期,拼多多為何選擇在此時上市?

資本輸血,拼多多到底缺不缺錢?

2018年4月,拼多多獲得13.69億D輪融資,由騰訊、紅杉資本投資,自騰訊入股拼多多以來,按常理來推測,黃崢短時間內基本不會有資金顧慮。據悉在這輪融資之前,拼多多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金額高達86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拼多多上市以前已經囤積了百億元資金。

但恰恰在這個時候,拼多多上市傳聞傳出,使得外界對其積壓許久的質疑瞬間達到一個頂峰,一時間所有媒體的焦點都指向了這一尚未滿三歲的電商新人,圍繞其商業模式、供應鏈困境、假貨雲集等等問題,進行了細緻“解剖”,可結論總免不了消極。

資金尚無顧慮的情況下,拼多多明明可以選擇經歷多一些時間的市場驗證,來平復質疑之聲,可為什麼還是執著於今年上市呢?或許黃崢也認為現在不缺錢,不代表以後不缺錢。

首先最表面的一點就是虧損問題。數據顯示,公司2016年淨利潤為-2.92億元,淨虧損率-57.83%,2017年淨利潤-5.25億元,淨虧損率-30.11%,而2018年僅第一季度就虧損了2.01億元,淨虧損率-14.52%。當然,和京東相比,拼多多一直以薄利多銷為優勢,這種虧損面積算是小巫見大巫,更何況現有的資本儲備依然能夠支撐其虧損數年。

但這種情況成立的前提是,未來一段時間公司虧損不會突然暴漲,可目前來看這一可能性很大。

簡單拿銷售費用舉例,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69億元、13.45億元、12.17億元,與之對應地,拼多多2017年營業收入為17.44億元,2018年一季度營業收入為13.85億元。也就是說,今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將近九成的收入被用於做營銷。

據招商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獲客成本已達49元,遠高於2017年的11元,顯然獲客成本逐漸提高是必然。所以拼多多為了維持之前的用戶增長速度不至於下滑得過快,很可能會繼續加大營銷支出,想想今年世界盃搶奪廣告位的瘋狂,可見一斑。

不過更大的持續性投入在於拼多多轉型,當拼多多通過上市和阿里、京東等老牌電商站在了同一競爭層面,為了和巨頭爭奪市場話語權,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撐其擴張和改革。尤其是上市後,公司帶有的商業原罪將會逐漸放大,也逼迫拼多多不得不改。如此一來,一級市場出現“錢荒”的情況下,拼多多不能再靠現金儲備和融資過活。

命系騰訊,拼多多“受寵”背後的憂慮

頂著社交電商第一股的頭銜,拼多多上市即漲,說明資本對社交電商存有較大想象空間。但反過來想,拼多多過早上市,其實有一部分也是考慮到避免社交電商的商業模式以後遭受更大質疑,從而錯失最佳的上市時機。尤其是目前來看,騰訊對拼多多未來發展趨向產生的影響,已經顯示出一些潛在的危機,這可能也是激發拼多多著急上市的因素之一。

在一次專訪中,黃崢曾直言,“我死了騰訊不會死,騰訊有千千萬萬個兒子”,進而否認騰訊對拼多多的扶持,指出被騰訊封殺過很多次。封殺不假,但微信生態圈對拼多多的扶持也是眾多用戶有目共睹,更直白地說,若是沒有微信的社交流量,拼多多也會不是如今的拼多多。

不過這也決定了在流量方面,騰訊所擁有的絕對控制權,長遠來看,則成了拼多多上市後獨立發展的限制。

一方面,如果微信流量無法轉化為拼多多的真實用戶,拼多多很難進一步挖掘用戶價值。據招股書披露,拼多多用戶2017年人均GMV約在600元左右,而阿里電商平臺買家年貢獻GMV在7000-8000元之間。兩者的差距表明拼多多亟需提升客單價,這就不得不依賴於平臺對用戶畫像、信息匹配、社交場景的把控,而前提就是用戶資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拼多多不僅需要導流至app,防止微信斷流的風險,更關鍵的是提高流量的自我生產能力。

另一方面,微信的生態流量中,京東和拼多多同為依附者,上市前,拼多多的高速增長已經被質疑給京東帶來嚴重衝擊,如今上市後雙方的直面對抗可能會加劇。雖然一般情況下,騰訊並不參與旗下投資標的的競爭,可在面向阿里這同一個敵人時,騰訊不得不防止拼多多和京東走向惡性競爭。而與京東不同,尚未成熟的拼多多顯然更容易左右。

如果說流量尚可引導,那麼社交生態卻很難模仿。日前,拼多多在主站內上線了遊戲“多多果園”,通過贈送免費水果的方式刺激用戶邀請好友、瀏覽商品,並嘗試將從微信獲取的流量導向拼多多App。值得注意的是,該遊戲僅出現在App端,並未出現在拼多多小程序中,很顯然,拼多多在流量上已經儘可能減少對微信的依賴。

可是這種老用戶拉新的過程依然只有微信這一個轉發渠道,換句話說,即使未來拼多多流量不再依靠微信,但其商業模式得以維持的社交關係還是隻能發生在微信,除非拼多多將用戶社交也獨立出來,不然無法割裂騰訊的影響。

某種程度上,拼多多上市既能從資金上減弱對騰訊的依賴,也提供了去騰訊化的更多可能性。

拼多多還能繼續幸運下去嗎?

對拼多多的成功,很多人表示看不懂,而黃崢則將其歸功於運氣。他坦言,“它背後是一個大勢,我們是上面開花的人,只要你在正確的方向上,就會有爆發式的增長。”

社交電商的“勢”,推動拼多多實現了電商行業不曾有過的商業奇蹟,但以上市為起點,拼多多的運氣還能否持續下去,又或者說,拼多多如何從靠運氣轉變為靠實力,這是其維持現有股價漲勢的關鍵。雖然黃崢樂觀地將上市表示為接受市場監督的機會,可是更直白地講,上市後拼多多原來的質疑將會在資本市場進一步放大,不知黃崢是否做好了應對之策。

比如假貨問題,當拼多多興致沖沖地赴美上市,我們看到,紐約時報的一則報道令其倍顯尷尬。一家名為Daddy’s Choice的紙尿褲製造商向紐約聯邦法院提起訴訟,稱拼多多在知情的情況下允許銷售帶有Daddy’s Choice名稱的仿冒產品。該品牌去年首次向拼多多投訴時,平臺刪除了相關產品,但是很快這些仿冒產品換了個名字又再次出現。

時至今日,淘寶網還時不時地被美國拉入“惡名市場”名單,導致阿里形象大為損傷,而黃崢則言道拼多多要沿著阿里走過的路重新來過,可想而知拼多多的假貨問題到了何種程度。

而核心問題在於,不同於淘寶打假的留有餘地,拼多多若是治假,將會動搖到其社交電商的根本,即性價比。一則,據消費者投訴事件可看,越是低價商品越是製假的集中地,尤其是電器商品充斥著各種小廠組裝貨。這說明拼多多拼團模式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依賴山寨商品的低價吸引力,一旦掃清製假,拼多多商品單價可能普遍上漲,越拼越低的玩法也就不一定成立。

二則,拼多多若想提升產品質量,是否會波及到其本身薄利多銷的爆款邏輯。

黃崢曾向媒體坦承,拼多多的最終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製化生產,而最現實的模式就是C2M,實現從用戶到製造商的直連,將代理商、經銷商等排除在外,去除所有流通和加價環節。只是這對拼多多的供應鏈提出了很大的考驗,尤其是它在大型供應商面前依然沒有話語權,故而只能依賴中小廠商的剩餘產能,但他們對商品質量的把控顯然不甚理想。

至於跟隨京東和天貓走品牌路線,對拼多多來講更是難於登天,稍有知名度的品牌都不會自降身價來拼多多走銷量。由此,治假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除非拼多多從根本上轉型。

在整個電商概念股被資本普遍看好的背景下,上市從來都不是拼多多的一道坎,真正的坎在於上市後避之不及的問題。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