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康熙王朝》中的一對「黃金搭檔」,歷史上他倆究竟啥關係

電視劇《康熙王朝》可謂是家喻戶曉。劇中的周培公,大家肯定印象深刻。劇中,周培公在清廷平三藩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舉足輕重。其中,還給周培公配了個副將,圖海。劇中,周培公是主角,圖海是個配角。周培公被塑造為平定叛軍的主帥,既有過人的智慧,又有超常的膽識,還有三寸不爛之舌;圖海,看起來卻好像是一員有勇少謀、逞匹夫之勇的武將。

歷史上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周培公、圖海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為便於大家能夠比較著弄清楚這段歷史,咱們就按電視劇的情節,逐一講述。

【平定察哈爾】

若要弄清楚察哈爾叛亂,這事得從三藩之亂說起。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春,平南王尚可喜上書康熙皇帝,請求告老還鄉、歸養遼東。七月,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望朝廷能夠駁回他的奏疏,下旨慰留(清史稿:“實探朝旨”)。康熙皇帝當然非常清楚吳三桂的真實用意,於是召集大臣廷議是否撤藩。莫洛、米思翰、明珠等大臣都主張撤藩;但是圖海主張不撤(史載:“惟圖海持不可”)。但是康熙認為吳三桂是“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康熙於是決定“撤”,吳三桂於是決定“反”。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起兵造反。康熙令圖海主持戶部工作,管理糧草,做好後勤保障(史載:“命攝戶部,理餉運”)。

就在清廷忙於平叛之時,後院卻起火了。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察哈爾王布爾尼趁京城守備空虛起兵。軍情十萬火急,需立即派兵討伐。可是,派不了。因為沒兵了,“時禁旅多調發”。心急如焚的康熙,立即去拜見了孝莊太皇太后,請教辦法。太皇太后答曰:“圖海才略出眾,可當其責。”(這是史料原話)

他們是《康熙王朝》中的一對“黃金搭檔”,歷史上他倆究竟啥關係

《康熙王朝》 郝鐵男 飾演 圖海

於是,命多羅信郡王鄂扎為撫遠大將軍,圖海為副將軍,率軍征討布爾尼。

將軍有了,還沒有兵呢?

這就和《康熙王朝》裡的情節差不多了,於是有人提議可挑選勇猛強壯的八旗旗奴,集結成軍,開赴前線。只不過電視劇裡是周培公提出的這個建議,歷史上實則是圖海提出的(史載:“圖海請籍八旗家奴驍健者率以行”)。

當然,那個謊言也是圖海撒的。

開戰前,圖大將軍作了戰前動員:“察哈爾乃元朝後裔,金銀珠寶不計其數。弟兄們,只要打垮察哈爾,你們也可以成為土豪!”(清史稿:“察哈爾元裔,多珍寶,破之富且倍!”)這就是圖大將軍撒的那個謊言。可這個謊言卻很有效,“於是士卒奮勇,無不一當百”。

戰場具體過程就不說了。說下結果:布爾尼大敗,僅帶領三十個人逃跑了,關鍵是還沒成功,逃到扎魯特境內貴蘇特時,碰到了前來會剿的蒙古科爾沁額駙沙津,被斬殺。至此,察哈爾平,歷時不足倆月。

“師還,聖祖御南苑大紅門,行郊勞禮。敘功,(圖海)進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注意:此事周培公並未參與。倒未必是他不想參與,而是此時他不在朝廷裡。

【打降王輔臣】

就在布爾尼發動叛亂前的幾個月,陝西提督王輔臣已經起兵響應吳三桂。征討王輔臣的是定西大將軍、貝勒爺董額,但是貝勒爺八個月沒打下平涼城。此時,吳三桂又令王屏藩、吳之茂率部北進秦、隴,“欲與平涼合”。看來,貝勒爺是指望不上了。那隻好再次請圖大將軍出馬了,估計圖大將軍還沒休息夠呢,就又被揪到了戰場上。

康熙十五年,清廷任圖海為撫遠大將軍,西征王輔臣。

王輔臣,山西大同人,此人有個綽號叫“西路馬鷂子”,聽起來頗有幾分土匪的意思,可他可別土匪厲害多了。他和圖海可以用同一個詞來形容,“猛人”。

那麼,這隻馬鷂子到底有多麼猛呢?咱們只需看看他和幾個人的故事就行了。

攝政王多爾袞曾親征,打過他兩次,均未能奏效,王輔臣因此聲名鵲起,名滿京華。後投降於阿濟格,京城滿人都以認識馬鷂子為榮。

順治帝親政後,封他為御前一等侍衛。

隨洪承疇出征西南,後洪承疇保舉其為總兵官。

吳三桂也看上了馬鷂子,極力將其納入自己的麾下。順治十八年(1661年),王輔臣隨吳三桂入緬甸,助吳三桂抓獲了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吳三桂對王輔臣,就像對待自己的子侄那樣重視。

一句話,他是當時公認的名將,是各方極力拉攏的猛人。

他們是《康熙王朝》中的一對“黃金搭檔”,歷史上他倆究竟啥關係

《康熙王朝》 王輔臣(崔岱 飾)與王吉貞(趙凱 飾)

讓圖海去攻打王輔臣,這真是猛人碰上了猛人。

這讓我想起了一部電視劇《亮劍》,大家應該知道李雲龍和楚雲飛吧,兩人也都是猛人,數次狹路相逢。事實上,猛人見猛人,有時候並不取決於誰更猛,而是取決於哪一方順應大勢。歷史大勢,順之者昌。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反叛,可謂棄暗投明,不識勢也!逆勢而為,雖勇猛又能如何,終落得畏罪自殺的下場。

接下來,咱們就仔細看看兩位猛人是如何過招的吧。

有必要說明的是,圖大將軍率八旗家奴平定察哈爾叛亂時,聽任眾家奴搶掠(清史稿:“在路騷掠,一不問”)。為什麼呢?康熙也很好奇。班師後,圖海陛見時,康熙曾責問過他此事,圖大將軍是這樣回答的:“以家奴的貧賤,抵禦強大的敵人,如果不用財帛引誘壯大他們的膽量,如何讓他們竭盡全力、奮勇殺敵呢?”

可這一次西征王輔臣,是率領正規軍討逆的,所以圖大將軍“明賞罰,申約束”,軍威大振。

當大軍行至潼關時,有個書生想見見圖將軍,說是有平叛之策。聽說有平賊之策,圖大將軍很是興奮,接見了這個書生,把此人留在幕僚,當了軍師(清史稿:“客諸幕”)。此人便是荊門諸生,周培公(名叫周昌,字培公)。清史稿對周培公有三個字的描述,“好奇計”。

他們是《康熙王朝》中的一對“黃金搭檔”,歷史上他倆究竟啥關係

《康熙王朝》 圖海與周培公(李明 飾)

因此歷史上,在打降王輔臣的過程中,二人的關係是:圖海為大將軍,周培公是軍師。碰到這兩個人,王輔臣焉能不敗。至於電視劇為什麼要把周培公作為主帥,圖海作為副將,我想大概是為了以此體現康熙帝不論滿漢,在重要關頭敢於起用漢人的氣度與膽識。

大軍來至平涼城外,將領們都紛紛來到中軍大帳向大將軍請戰,要求乘勢攻城。可圖海並不著急攻城,而是說了下面一番話。從這番話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沙場武將身上熠熠生輝的品格,“仁”。我認為這裡只有用史料原文,才能體現出他的這個特點。

圖海說:“仁義之師,先招撫,後攻伐。今奉天威討叛豎,無慮不克。顧城中生靈數十萬,覆巢之下,殺戮必多。當體聖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城中百姓聽說了圖將軍這番話後,“莫不感泣,思自拔”。

戰未開,勝負已定。

平涼城北有個叫虎山墩的地方,高數十仞,居高臨下,並且通餉道,此地有多重要,用圖大將軍的話說:“此平涼咽喉也。”當然,王輔臣也知道,所以在此佈下了精兵強將。換句話說,攻下虎山墩,取平涼城就如探囊取物。

打下虎山墩,圖海著實費了一番功夫。率兵仰攻,王輔臣佈列了大量火器(應該是火槍)阻敵,圖海指揮軍隊分路攻擊,打了一上午(自巳至午),清軍越戰越勇,終於奪下虎山墩。

虎山墩下的平涼城,一覽無餘啊。接著,圖海下令炮擊城中王輔臣軍營。城中軍民十分恐懼。平涼就此成為一座孤城,糧草被割斷,城中民心不穩、軍心浮動。

王輔臣麾下有個總兵黃九疇,還有位布政使龔榮遇。這倆人和周培公是老鄉,據說龔榮遇的母親還是周培公的奶孃。這倆人曾屢次規勸王輔臣反正歸降,王舉棋不定。二人將此情況以蠟丸密封,設法送到了周培公手中,周又彙報給了圖海。圖海遂令周培公入城勸降。

周培公以三寸不爛之舌,力勸王輔臣歸順大清。王輔臣派將領隨周培公出城拜見了圖海。圖海立即將此奏報康熙。康熙當即傳諭周培公火速進京。康熙帝在乾清宮召見了周培公,封其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招降諭旨,前往平涼招撫。王輔臣派遣龔榮遇獻上平涼軍民冊,並另其子王繼貞納上吳三桂所授印信。但是,其本人並未出現。可見其仍在觀望。為打消王輔臣疑慮,圖海再次命周培公前去招降,這回還帶上了圖海的侄子。王輔臣“乃薙髮降”。

此戰後,圖海、周培公還為清廷作出了其他很多貢獻,這回就先不講了。

如此看來,圖海乃有大功於清廷的一代名將。實際上,圖海不僅僅是一員武將。

順治十年,圖海就已經是議政大臣、內弘文院大學士(內三院之一,另兩院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三院為清內閣前身,清前期處理政務的樞要機構),參與機務。說簡單點,圖海那時候就是宰相之一。再看看圖大將軍的以下三條簡歷: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改任內國史館侍讀,五月,兼任明史纂修官。

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二月,他奉命同大學士巴哈納、金之俊、衛周祚、李霨等校訂《大清律》。

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充任纂修《世祖章皇帝實錄》總裁官。

【評價】

一個修史訂律的大臣,一員屢立大功的將軍,這就是圖海。所以,他是一個能文能武、出將入相的“猛人”。

愛新覺羅·昭槤(清皇族)評價圖海“輔翊世祖、聖祖二朝,功業卓然。”

周培公勸降王輔臣、上平噶爾丹之策,也是為清廷立下大功的重要謀臣之一。

圖海對老搭檔周培公有這麼一句評價,至為恰當:“為母捨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圖海、周培公,電視劇《康熙王朝》雖與史實有所不同,但無論是電視劇演繹,還是史實,有一點是相同的:這是兩個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忠孝節義的人,足為後輩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