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經》像讀天書?我告訴你問題出在哪裡

《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上論天文,下講地理,中談人事,包羅萬象,潔靜精微之學,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活水源頭。

雖然《易經》給予如此高的評價,但現在很少有人去研習《易經》,有人認為其故弄玄虛,通篇文辭苦澀深奧,疑似天書;又有人道聽途說,將其作為神鬼命數的代表,封建迷信的渣滓而不屑一顧;還有人看一套視頻,聽兩次講座,讀兩篇雜文,就覺得自己已經對《易經》明瞭於心,小則三五聚會“談天衍地”,大則辦學講經,斷他人之生死,判信徒之禍福。

易道混亂,可見一斑!

不久前,我加入了幾個易學愛好者群,發現這些情況尤為嚴重,無論是群主或是群友都是抱著功利心而來。群主希望更多人加入,能夠購買其“7天《易經》速成課程”;群友希望短時間內學會《易經》,已達到通天徹地的境界,成為曠古絕今的易學高手,大則破解中國此後八百年興衰,小則推衍下期雙色球紅藍七數。

易者為學之心,可見一斑!

讀《易經》像讀天書?我告訴你問題出在哪裡

另外關於《易經》的學習,我發現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

想要學《易經》的人,把它想簡單了;

不想學《易經》的人,把它想複雜了。

《易經》包羅萬象,所以對於其愛好者來講,可以說是學無止境的,也不會說學透了,學通了。這其實也是傳統文化的特點,學無止境。

也正因為學無止境帶來的未知,使得凡是涉入《易經》者,自然會生敬畏心。反過來講,只要你真正想要研習《易經》,你自然就會產生敬畏之心,敬畏心帶來的是對《易經》的慎重,這樣才會引發你進行深層思考。

而認為《易經》深奧枯燥的朋友,首先我要恭喜你,你已經對《易經》產生了敬畏之心;其次我要告訴你,《易經》其實並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只要你認識漢字,基本能夠理解文言文,其實你就可以研習《易經》。

但是“可以”研習,不代表能夠入門,我認為《易經》初學者面臨著以下三大難題:

讀《易經》像讀天書?我告訴你問題出在哪裡

一、學易難,難在為學之心

有多少人曾經被“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讚譽激起一腔熱血,興致勃勃地買回一本《易經》,結果還沒讀完乾坤二卦,便覺得一頭霧水,渾然不知其所謂,於是便留下了陰影,此生不敢再涉入易道。

這是許多人的真實寫照,我也不止一次聽別人和我抱怨,曾經是如何被《易經》“虐待”的,我都會耐心地對他們講,這是一種對《易經》的誤解,也會和他們聊我剛開始是如何接觸《易經》的。

我在初一暑假期間,不幸被木茬扎破了腳心,雖然傷不嚴重,但是不能長時間的穿鞋下地,於是我就磨著我的舅老爺學一些東西。從小我就很喜歡跟著這位舅老爺,和他學下象棋,打牌九,學相術。

舅姥爺扔給了我一本《周易預測實例》,讓我自己拿著讀。這本書的內容很有趣,全部是何人問卜何事,以時辰起卦,加以分析,得出預測結果的實例。每個預測實例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剛開始就是將其當做故事書來讀的,之後慢慢被這種料事於先的手段所折服,便開始研究起卦、排卦、解卦的方法,試著去理解實例中每一卦的爻辭。

如果說到困難還是有的,首先初一也就剛剛接觸文言文,一些爻辭的字我都不認識,更別說去推斷爻辭的含義了。其次當時不像現在手機百度就能搜索到關於《易經》的基本知識,有的實例裡面只有卦名,沒有完整的爻辭,當時我手頭上也沒有《周易》原文,當時真的是讓人百爪撓心啊!所以當時我可以做的就是不停地翻看實例中帶有完整爻辭、講解的卦例。

讀《易經》像讀天書?我告訴你問題出在哪裡

可能與許多被《易經》“虐待”過的朋友,我是幸運的,開始便從《易經》的“用”上入手,再去接觸《易經》原文的“體”,並沒有感受到《易經》的“不友好”,而正因為經歷過因條件限制而不能完整學習《易經》的窘境,當我擁有第一本《易經》後,我才會更加珍惜。

其實講我自己的故事,也是想告訴大家學易的為學之心。《易經》也就是一本書,也許閱讀它的門檻相對其他書高了一些,也只是需要你花費更多的精力罷了。但是你要清楚學易不是為了當算命先生、預測大師、客座教授等等,當你僅僅是為了讀一本書而去讀的時候,這就是純粹的為學之心。只要誠心正意,剩下的困難無非是爻辭的苦澀難懂、文言文的真意難以琢磨罷了。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不僅僅是老生常談,只有當你真正靜下心來去接觸它的時候,你自然會生敬畏之心,求學之心。

現將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讀《易經》像讀天書?我告訴你問題出在哪裡

二、學易難,難在明記法門

初學者覺得《易經》“不友好”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閱讀、研習方法不對,《易經》既然被譽為“大道之源”,那就說明了其珍貴性,《易經》就好比一個巨大的寶藏,但是這寶藏有一把鎖,需要你自己先準備鑰匙。學易難,難就難在自己準備的這把鑰匙,我先告訴大家這把鑰匙是什麼。

“象數義理”是《易經》的四大組成元素,想要對《易經》入門,象數與義理不可分,需要“明記法門”,既要明白,又要背記,做到張口就來。

“象”體現了卦象符號象徵的事物及時位關係,例如:卦象、爻象,太極圖、八卦圖、六十四卦圖等。

“數”是《易經》在數理上的表達,也是占筮求卦的基礎,是對“象”的定量研究,例如:筮數、爻象,陰陽數、大衍數、天地數、卦數、河圖數、洛書數等。

“義”體現了《易經》的原義,分為各卦爻辭,《彖》、《象》、《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繫辭》三部分。

“理”體現了《易經》的哲學思想,包括天道觀、人道觀、天人觀、辯證法等。

想要研習《易經》,這四部分涉及到的知識都需要熟記,階段與類別我給列出來了,具體內容大家自行搜索。

讀《易經》像讀天書?我告訴你問題出在哪裡

三、學易難,難在經世致用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周易·繫辭上》

上面這句話是孔子對《易》的評價,實際上說明了兩方面的內容。

1.《易》包羅萬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然領悟到的內容不同,那所運用的方向也是不同。

那究竟怎樣運用《易》,就需要大家自行思考了,作為傳統文化的源頭的《易》絕對不是浮於書面的思想文化,而是能夠指導現實生活世界的學問。另外,習易必定是一以貫之的事業,我想單純地研究易理而不能“用”,我想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畢竟一時興趣是有限的,生活才是伴你終生的。

2.《易》為中國思想文化的源頭,已經達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也就說我們中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無時無刻地運用著《易》,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罷了。

舉個例子,河南作為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現在的河南人在肯定一件事物的時候,都會說:“中!”。這個“中”其實就是源於《易》,“建中立極”實為天地和合之大德。但是我想大多數河南人也不清楚為什麼用“中”來表示肯定吧?這就是《易》之用。

問題:河圖洛書的研習當中有“建中立極”一說,請問“建中立極”指的是什麼?(請用兩個數字回答)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