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京劇是否應該培養「男旦」的爭論

今日推送之《關於京劇是否應該培養“男旦”的爭論》中的兩則文字錄自《中國京劇》2003年10月和2004年2月,作者分別為祁吳萍、狄其彰。兩篇文章分持正反兩種論點,是當時兩種不同聲音的反映。

關於京劇是否應該培養“男旦”的爭論

四大名旦之合影

與祁吳萍商榷

狄其彰

 

 2003年10月在《中國京劇》第十期上刊登了祁吳萍同志《反對提倡培養男旦》一文,我持有不同的看法,略談我的觀點如下: 

 我認為男旦之所以產生不論是因為什麼原因或者是在什麼時代首先要把立足點放在京劇舞臺上看它會產生什麼作用,會取得什麼效果。這是主流,其它都是支節問題那就不值得一談了。 

 祁吳萍同志在文章中已經肯定男旦在京劇藝術的發展史上曾起過毋庸置疑的積極作用,留下了豐富的寶貴遺產,永遠留芳於世……對它有很高的評價。既然如此為什麼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時代,京劇藝術又不那麼景氣的情況下,又要把“提倡培養男旦”的使命一筆勾銷,很難使人理解!

 培養男旦對京劇藝術的振興、繁榮與發展有重大的意義,決不會象祁吳萍同志所說的那樣:“培養幾個‘有範兒’滿足一下廣大觀眾的新鮮點綴感”而已。 

 我從小生活在上海市,最後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畢業後分配在山東的膠東工作,最後在蓬萊落戶。凡屬我學習或工作過的大、中、小城以及廣大的農村,男旦真是不乏其人難以統計並且深受歡迎。我們蓬萊還有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親傳弟子——張楓秋先生。如今他不僅健在還常出來演唱很受廣大戲迷好評。當今舞臺上,視屏上男旦演唱也屢見不鮮,頻頻樂道。這一切說明了男旦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它有非凡的魅力。幾百年來,這就是男旦所以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誰也難以把它扼殺在博大精深的京劇的藝術之中。 

 由於我從小生活在上海,特別喜看京劇。看過不少男旦的演出。當看到四大名旦、黃桂秋、徐碧雲等老一輩藝術家的演出,真使我如痴如迷。他們刻畫女性的形象,確實是入木三分、惟妙惟肖、韻味甜美,再看到即便是當時著名的坤角也都難於與之倫比了。 

 男旦既有這麼廣泛的群眾基礎又有它獨特的魅力。正如王炳元同志所說的那樣:“不論在任何時代都會有欣賞它的人群存在……”這句話的確說在戲迷們的心坎中,因而我十分贊成他的觀點,男旦藝術應該加以繼承和發展並儘早培養和發現出人才來。這將會對“振興京劇,弘揚國粹”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男的演女的,女的扮男的在各類劇種中司空見慣,勿庸非議。有競爭力才能有發展,有發展藝術才能逐漸完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什麼不好呢?! 

 說得不一定對,請祁吳萍同志和關心京劇的藝術工作者,戲迷們批評與指正。

(《中國京劇》2004年2月)

附:反對提倡培養男旦

祁吳萍

 

 2002年第3期《中國京劇》編髮了一組有關提倡和培養男旦的文章,讀了以後,頗覺“曲高和寡”。筆者旗幟鮮明,持截然不同之意見,反對提倡培養男旦。正如景迅先生在《男旦存在的理由》一文中所說“封建時代,女子無權登臺演戲,乃是京劇男旦產生的主要原因”(2002.3.《中國京劇》第17頁)。如今我們已邁步進入了信息化網絡時代,難道還要繼續剝奪女子登臺演戲的合法權益麼?至於,少數男性鍾情塗脂抹粉,穿紅著綠,怩彈蘭花指,純粹是個人愛好,人們也無權干涉他的行動自由。姚民治先生在《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論京劇男旦行當的繼承和發展》一文中說:“早期的男旦,是封建社會制度下誕生的畸型兒,清朝末年,朝政腐敗,世風糜爛,一些男旦演員往往是‘身兼二職’,即臺上唱旦角,臺下當‘相公’(男妓),專門伺侯那些有錢有勢,心存邪念的老爺們。由此一端,即可窺見到中國戲曲藝人在封建統治下處於何等低下的地位!”(2002.3.《中國京劇》第14頁)這些話說得非常透徹貼切,但是,這種在封建社會制度下誕生的畸型兒有什麼理由值得我們再繼承和發展下去呢?現在藝人的地位高而爭攀,不少人挺胸昂首參與了國家大事,走上了黨政領導崗位,也使早期男旦的悲慘命運匡以了根本杜絕和改變。盛世安定,歌舞昇平,當慶幸也!魯德俊先生在《該培養男旦了》一文中述說:“坤旦的出現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情,雖也有一些較為出色的,但她們要超過男旦的水平很困難。例如言慧珠各方面的條件都是上等的,可她也感到無論如何都無法逾越乃師梅蘭芳高度,後來轉向了崑劇。”(2002.3.《中國京劇》第19頁)此話不錯,無可爭辯。謙虛好學的言慧珠雖不及乃師梅先生,尚不知與言慧珠同輩男旦者又有何人逾越了梅蘭芳?又有多少男旦逾越了京昆皆優的坤旦言慧珠呢?有些人好比舊時女人纏過的腳,雖自己努力解放,但終究不免受舊日束縛的影響,以致說話行走,仍是不自然,自相矛盾。 

 前一時期,有位著名京劇演員曾經這樣描繪過當今京劇舞臺的反常現象,即:“文勝武,女勝男,架子花臉不用談”。長期以來,在京劇演出劇目上重“旦”而輕“生”;在各項大賽名額分配上多“旦”而少“生”;在宣傳輿論上更是捧“旦”而忽視“生”,以至於舞臺旦角越來越多,導致了陰盛陽衰的大製作大局面。如今有人嫌旦角不夠,還要極力提倡培養男旦,“錦上添花”不使脂粉豔氣越添越濃,無可收拾了麼。 

 河北醫科大學雷震宇先生曾在《為京劇把把脈》一文中說道:“越來越多的觀眾對京劇中男扮女角的現象持異議。記得在一次電視節目中一位著名的作家說過,劇中這種男扮女角,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變態。”同時他又指出:“這種現象應該改變,至少不值得提倡。而我們的京劇宣傳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不遺餘力而極力推崇的多是一些男旦。這勢必產生一些導向作用。”如果一味地讓公主、小姐、丫環、貴妃佔據京劇舞臺,而讓忠臣、義士、英雄、大將退縮一隅,無論從哪方面講,均不能視作為一件好事。

 應該肯定,在京劇藝術的發展史上“四大名旦”以及眾多的前輩男旦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對於他們留下的豐富寶貴遺產,不僅永遠留芳於人齒頤間,也是後人奮力學習的楷模。人們常喻:“三年能出一個狀元。”可十年、二十年,甚至於更長時間能出一個技藝精博眾口稱譽的好男旦麼?不能武斷地下結論。當然,確實有俱備了男旦條件的好苗子,也不必“趕盡殺絕”,培養幾個“有範兒”的,滿足一下廣大觀眾的新鮮點綴感,或可成為京劇百花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之前,筆者走訪了不少梨園行家和觀眾朋友,他們都認為,時代不同了,花旦太多了,再大力提倡培養男旦既沒有這個必要,也于振興京劇,繁榮京劇以及國民素質教育皆無甚裨益。反對提倡培養男旦勢在必行。 

 拙文僅是參加討論,但願能拋一磚而引眾玉耳。

(《中國京劇》2003年10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