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好像爬山,打完这场仗,解放军才越过了最吃力的爬坡阶段

解放战争好像爬山,打完这场仗,解放军才越过了最吃力的爬坡阶段

(电影《集结号》)

1948年7月6日,邱兵团突破阻援集团防线。

邱兵团擅长坦克冲击,邱清泉本人即长于此道,在昆仑关大捷中,正是他亲自驾驶坦克,率部迂回奇袭,以闪电速度截断了昆仑关日军的后路。

见正面始终无法突破,邱清泉故技重施,实行大胆迂回,绕过防守正面,从阻援集团的右侧插入,由此不仅打开防线缺口,而且直接威胁到华野侧背。

与此同时,胡琏兵团也已迫近,大炮可打到华野背后。

当晚,粟裕被迫下令撤出战场。

豫东战役有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开封战役、睢杞战役,粟裕都打得极其漂亮,唯独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帝丘店战役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解放战争好像爬山,打完这场仗,解放军才越过了最吃力的爬坡阶段

(电影《集结号》)

按照粟裕后来的说明,发起帝丘店战役的原因,是因为华野在战斗过程中已有大批伤员,转移不易,他担心黄邱两兵团会乘势从东西两面夹攻过来,尤其是黄兵团,增援积极,且是生力军,不会那么容易让华野抽身而走。

在粟裕的设想中,组织新突击集团,对黄兵团发起进攻,可以起到既令黄兵团焦头烂额,也使邱兵团不寒而粟的“一箭双雕”式效果。

可是实战过程明显偏离了这一意图,为撤退而战变成了要全歼黄兵团。

时值炎热夏季,睢杞地区久旱无雨,饮水困难,加上连日苦战,官兵体力下滑很厉害,已成强弩之末,华野突然扩大的胃口,实际已经超出他们当时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这是豫东战役显得有些虎头蛇尾的主要原因。

见华野撤兵,黄、邱、胡兵团紧咬不放,粟裕曾计划以一个纵队的兵力进行伏击,杀一个回马枪,但部队确实疲惫已极,无法再战,只得临时放弃这一计划,原定的向北转移,也改为分兵向南北两个方向转移。

解放战争好像爬山,打完这场仗,解放军才越过了最吃力的爬坡阶段

(电影《集结号》)

由于撤得过于仓促,华野受到不小损失,连野司指挥部的两名参谋都战死在撤退途中。相比于野战部队,战勤部门得到撤退通知的时间最晚,行动最困难,受到的损失也最大,华野卫生部的部长急得团团转,但也无法把伤员全部带走。

黄、邱、胡兵团一直追到黄河边,华野被俘人员达35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行动不便的轻重伤员。在整个豫东战役中,华野伤亡共计3万3千,战后华野的三大王牌纵队——叶飞、陶勇、王必成纵队都“残废”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投入主攻,而这三个纵队都是在帝丘店战役中负责围攻和阻击黄兵团的主力,叶飞坦言,当时打得“很艰苦,很吃力”。

对于军事家而言,算无遗策,那只是一种“孔明式”的理想主义,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但作为一次战役性的决战,豫东战役在整体上又是成功的。

解放战争好像爬山,打完这场仗,解放军才越过了最吃力的爬坡阶段

(电影《集结号》)

它是解放战争以来华野所打过的最大规模歼灭战,无论是参战人员数量、持续时间长度,还是战斗的剧烈程度,都超过华野以往的任何一次战役。

这次战役显示出,解放军不仅能在内线大量歼敌,而且可以到外线争夺交通线上的中等城市,并连续歼灭国民党军的机动兵团。某种程度上,豫东战役完全可以被看成是后来淮海战役的一次预演。

在豫东战役中,华野总共歼敌总数已逾9万。也就是说,粟裕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军令状”中的最高目标。

粟裕曾用“斗胆直陈”的执着,打动过毛泽东,而豫东战役的战绩,更令毛泽东大为动容,他在西柏坡当着华野代表的面,兴奋地说:“我们过山坳了!”

他随后加以解释:“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坳,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解放战争好像爬山,打完这场仗,解放军才越过了最吃力的爬坡阶段

(电影《集结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