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擁堵、引流疏導,城市的出行專配智慧「大腦」

躲避拥堵、引流疏导,城市的出行专配智慧“大脑”

用10秒鐘,在交通出行早晚高峰時段,給疾行的救護車打開一條綠色通道!可能嗎?高德集團總裁劉振飛很肯定地說,有了“城市大腦”,這樣的應用就可以實現。

在他看來,“城市大腦”將是驅動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新變量尤其是在真實世界的“三元素”人、車、路不斷湧現的新變化下:

今天,人們出行需求的關注重點已經從搭飛機還是乘坐高鐵這樣的出行方式的選擇,轉向出行決策、目的地服務;與此同時,交通工具的形態越來越豐富,無人駕駛汽車、飛行汽車、膠囊高鐵等正在朝我們走近,現在以及未來,“車”不再是單純的運輸工具,而是繼手機之後,正在成為新的移動互聯網服務平臺;路的概念也在立體化,普通的路網之外,還有地下、天空、水上的新空間,以及景區、酒店等真實世界的新地點,這些都已成為真實世界“網絡”的一部分。

如果把城市當做一個人,他一定需要一個大腦智慧。”劉振飛特別認同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提出的“城市大腦”的說法。

躲避拥堵、引流疏导,城市的出行专配智慧“大脑”

高德集團總裁 劉振飛

現在的城市,數據資源相當豐富,如何藉助雲計算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喚醒分散、沉睡的數據,打通數據的孤島,形成全局規劃,最大化地將數據“資源”變為“資產”,重塑人車路,驅動未來交通發展——這是阿里旗下的移動出行平臺高德地圖,以及雲計算服務商阿里雲,希望聯手推動“城市大腦”在中國諸多城市落地的重要初衷。

“未卜先知”

城市道路上的信號燈能不能“與時具進”,比如結合交通流量變化來發出“紅燈停,綠燈行”的指令,而非傳統的做法——信號燈都有固定的模板,根據早高鋒、晚高峰、平峰等時段不同,預置了不同的信號燈模版?

當一個地方發生擁堵之後,從城市的交通流量調度上,能不能即刻生成新的路線,及時引流疏導?

跟全國的交警系統、交管系統交道頗深的高德地圖副總裁董振寧,深知以上兩點是城市交通出行管理的痛點和剛需。阿里高德的城市大腦,首先希望提供給政府管理部門這樣的實用性功能。

躲避拥堵、引流疏导,城市的出行专配智慧“大脑”

高德地圖副總裁 董振寧

董振寧介紹,城市大腦·智慧交通已經在大出行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在北京,通過信號燈配時優化,機動車通過路口的平均延誤下降了6%、停車比例降低了3%;在上海,針對南北高架各路段交通狀態所建立的神經網絡模型的預測精度提高了10%。

今年6月中旬,在世界交通運輸大會期間,阿里高德正式亮相“城市大腦·智慧交通公共服務版”的新產品形態,將高德地圖與阿里雲多年的技術沉澱,提供給行業用戶,實現了聯動真實世界、均衡導航用戶和優化信號配時三大創新功能,希望為政府管理調度和公眾出行兩端提供一體化服務。

董振寧也坦言,目前的“城市大腦·智慧交通公共服務版”只能做到60分的水平,重要原因之一是“數據是不完整的”,理想的狀態是“多元數據的融合”,比如必須要跟交管等部門做數據融合,交管的AI攝像頭等數據要輸入到“城市大腦”中,這樣它對城市的感知能夠做到85分的水平。用董振寧的話說,“大腦也是由微腦逐步迭代和進化的”。

數據養分

如劉振飛所言,城市大腦最重要的血液和養分是數據。在他看來,阿里高德參與“城市大腦”計劃的底氣在於積澱。16年來,高德地圖已經積累了交通出行行業最大規模的多元大數據,不僅擁有位置、生活、交通、社會等不同種類的海量數據,而且擁有實時路況、位置定位、交管部門開放數據等關鍵數據。

生態是對城市大腦的豐富和提升。高德地圖服務7億用戶,已經建立了用戶生態、交警生態、應用生態、汽車生態和景區生態五大群體生態。比如,不到兩年時間,高德地圖與150+城市戰略合作共建智慧交通。同時,與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旅遊局、氣象局等國家部局建立戰略業務合作。

躲避拥堵、引流疏导,城市的出行专配智慧“大脑”

應用是對城市大腦能力的檢驗和反哺。阿里高德城市大腦·智慧交通的應用服務可以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是城市交通治理解決方案,打通城市數據神經系統和城市交通疏導系統,服務於政府部門;右腦是城市智慧出行解決方案,提供公共出行調度系統、智能引擎規劃系統和無人駕駛高精地圖,服務於用戶。

同時,要提升城市大腦的智慧化水平,僅僅依靠某方面的數據,是不能完全客觀地反映城市交通整體狀況的。信息孤島、局部視角以及數字沉睡如同三座大山,彼此協作、數據匯聚是必經之路。

董振寧介紹,要構建整個城市的神經中樞,首先需要有一個匯聚中心,把多元數據匯聚起來。他透露,現在高德在很多城市進行數據匯聚都是按照城市大腦的架構進行的。

“城市大腦是個系統性的工程,各個業務基本上齊頭並進,尤其需要有業務抓手。”董振寧分享,以高德地圖的經驗來看,他們在很多城市進行數據匯聚的工作時,首先匯聚的是交管局的數據,因為涉及到城市的基礎控制系統;其次匯聚的是交通局的數據,包括重點運營車輛的數據,同時包括像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包括浮動車的互聯網企業比如共享單車的數據;也包括移動運營商的數據等。

在阿里高德對“城市大腦”的理解當中,“數據底盤”屬於城市的感知系統。董振寧介紹,目前來看,數據底盤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一類是靜態數據,比如基礎道路網數據;另一類是城市的物聯網數據,比如高德、共享單車等提供的聯網屬性的數據;還有一類重要的數據是視頻數據,高德通過視頻匯聚的功能,現在基於阿里雲可以進行數據匯聚;以及交警檢測器數據。

躲避拥堵、引流疏导,城市的出行专配智慧“大脑”

智慧椎桶是高德數據底盤的基礎支撐之一

董振寧介紹,對於城市大腦來說,多元數據匯聚、融合的另一個基礎性工作是,數據的標準化、結構化、以及統一的表達性。他介紹,阿里高德已經做了許多基礎性、標準性的工作。包括數據底盤總體設計、統一路網規範和試點城市樣本數據、視頻結構化數據接入標準、交通參數輸出標準規範等。“這就像造房子,這些標準規範就是打地基,地基打牢了建的房子就好、就快。”

打破數據的孤島,某種程度上,就是打開數據的“局域網”,把存在於各個企業、各個行業領域、各個政府機構等等個體機構組織的“局域網大數據”匯聚起來。像阿里高德這樣一家互聯網公司,與政府機構合作,如何消除對方對數據信息安全的顧慮和擔憂?技術問題不難解決,比如用戶隱私問題、數據如何脫敏、數據如何對齊等等都很好解決,核心問題是“打開思路”。

高德地圖在事實上使自己成為用戶、應用、汽車、交警、景區的“標配”,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方式,實現數據的匯聚。比如高德地圖從首先成為“交警標配”,到逐步與城市的交管、交通部門結成更深入的合作。

在數據層面,政府類的交管數據,不管是道路部門還是交管部門,都掌握了大量的事前信息,比如道路的建設、規劃、開通,互聯網企業在事後信息上更有優勢,因為互聯網企業的用戶規模和數據能力。在這一點上,政府機構和互聯網企業是可以雙向輸出的;此外,在數據應用層面,雙方可以相互入駐,比如說各地的交警在高德上入駐之後,在高德的用戶中進行事件發佈,反過來,在交管、路網歸口管理的部分,高德也積極入駐,比如交管指揮中心內網的數據都已經有高德的數據入駐。

“智慧錐桶”

利用數據創造價值,總是會遭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對於阿里高德這樣的移動出行平臺如此,對於“城市大腦”的智慧交通亦然。

董振寧認為,解決數據孤島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如何看待數據存量和增量的關係。很多人認為打破數據孤島“難”,是因為他們考慮的是存量數據的匯聚;換個角度,通過增量數據來帶動存量數據,以及把海量的新數據作為增量數據,比如把海量的視頻通過AI的方式像通過人的眼一樣這進行採集、匯聚,同樣可以獲得很好的數據基礎。

在參加世界交通運輸大會期間,讓董振寧印象深刻的,是一些交通管理基礎設施設備數字化的小細節,比如高速路上的引導大屏,比如道路施工、作業、清掃、事故處理時司空見慣的椎桶變身實時採集數據、發佈信息的終端。

傳統錐桶是施工道路的標配,主要作用是提醒車主繞開施工路段,但往往車主要靠近才能發現道路正在施工,來不及躲避,也容易造成交通擁堵。今年5月中旬,新式的“智慧錐桶”在北京順義區木燕路大修現場亮相。這個“智慧錐桶”可自動採集道路佔道施工、封閉等信息,再通過高德地圖APP引導車主提前躲避施工路段或減速慢行,降低道路施工對市民的影響。

躲避拥堵、引流疏导,城市的出行专配智慧“大脑”

智慧椎桶的實際應用

這個項目是高德地圖聯合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在道路安全物聯網解決方案領域的一個嘗試,基於高德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設計、研發推出的基於物聯網的道路安全解決方案,即通過對傳統的交通安全設施(反光交通錐、三角警告牌等)加裝定位和物聯網模塊的方式,來實現道路施工、事故和封閉管制信息的採集和發佈。

高德官方資料稱,目前,該方案已經有北京、上海、廣東、安徽等多家行業管理部門開展了落地應用。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路網中心負責人介紹,“智慧錐桶”將首先在北京全市普通公路上使用,下一步將根據使用情況在全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佔道作業中推廣。

在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看來,從雲計算的角度來看,技術給城市交通出行賦能的是一雙“全視野”的“慧眼”:比如在高速公路上,傳統的監控攝像頭拍攝的是固定位置、固定視野的視頻,而阿里雲通過“時空差值”的方法對整個高速上的車流信息實時的立體化、無縫數字化。通俗來說,高速路上的每個攝像頭只能看到有限的視野,但是視頻和視頻之間有廣大的空隙,高德能看到。怎麼把高德的數據和有限的高速路上的攝像頭視頻數據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這其中包括高德的海量數據,視頻的實時處理量也很大,以及物聯網的傳感器、路上的測速雷達,等等這些信息和信息的處理交叉到一起,現在有望通過阿里雲這樣的雲計算(有算法、算力的保障)來實現“以空間換時間”。

躲避拥堵、引流疏导,城市的出行专配智慧“大脑”

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 閔萬里

從當下開始,傳統的城市交通出行與“城市大腦”的智慧交通將會是何種伴生關係?董振寧以為,後者對前者是既有保留又有捨棄,保留的是對整個城市交通態勢表達的基礎,改變的是數據採集、處理的方式,以及面向未來交通的算法,“原來的交通方式下采集的都是片面的數據,未來則是對交通全感知的數據”。

本文選自《IT經理世界》雜誌2018年 7 月 5 號刊 封面報道 欄目,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紙質版雜誌!現在訂閱即可享受八折包郵優惠!郵發代號:1-28,購買地址:

http://ceocio.taobao.com(店鋪:IT經理世界雜誌商城)或http://buy.ceocio.com.cn(雜誌網上商城)

整理 | 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