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味道概述(中篇)

上篇講了蘇州飲食的基本套路(直接點擊查看),那這篇我們就分門別類講講,有哪些店可以一去。因為店比較多,不是每家都會細細講,見諒。

同樣的,PPT內容可以點擊放大看哦。

口味不一,我就不說好不好吃了。大家有機會嚐了後,也請不要說難吃。之前遇到一些槓精,心累。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哈哈。

另外,都是盜圖,不要舉報我呀!

2

這些店還不錯

大街小巷犄角旮旯裡總有很多不經意的美味。大隱隱於市的眾多。不過很多味道都有些變了樣,可能更多的融合了現代人的口味,也融合了眾多其它菜系。比如每個蘇幫菜館都能看到川菜的身影(我的腦門上出現了三條線),擁抱變化吧。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我從小到大吃的食物吧。

苏州味道概述(中篇)

蘇州現在有大大小小3000多家麵館。在蘇州的街道上走著,時不時就能看到一家麵館。生意也都不會太差。蘇州人愛吃麵那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一碗麵十幾塊錢(日常),在勞累一天後一碗下肚還是很能慰藉自己的。

很多面館只有早市和午市,營業到下午一兩點就打烊了。不過現在大多也開始做起了晚市生意。而老蘇州們最為看重的便是頭湯麵了。必須得起早,趕著麵館的最早幾碗面,一筷子麵條隨著大廚一甩便圓圓整整躺進了麵碗裡,湯是湯麵是面,清清爽爽。倘若晚些去,煮麵的湯便越來越渾濁了,那喝起來麵湯也難免多了些別的味道。

北方的面多講究麵條,蘇州的麵條卻平淡無奇甚是乏味,不勁道沒麥香。的確如此,蘇州人更講究麵湯,必須是大師配方,且每個麵館的配方都是不同的且不外傳。麵條撈完,一碗熱湯下去,渾身就有了氣力。澆頭倒是次要的,雖然有幾十種澆頭,但都是家常燒法。

湯還分紅湯白湯,現今大多面館只提供紅湯了。

澆頭我也比較推薦現炒的,更熱騰騰一些,例如蝦仁、鱔糊(再配一碟薑絲就再好不過了)等,荷包蛋和青菜等為非現炒。

還能選擇單澆(例如只要一塊大排),雙澆(一塊大排+青菜),三澆等等。

吃麵其實很講究,有一些詞語是蘇州人們點面時必用的。

你要能張嘴說一兩個,那就很地道了。蘇州人大多喜愛寬湯重青。

面少vs面多:字面意思

硬麵vs軟面:字面意思

緊湯vs寬湯:多一些湯vs少一些湯

重青vs免青:多蔥vs不要蔥

拌麵:唔,不要湯

紅湯vs白湯:紅湯更濃郁一些,現在大多數麵館均用紅湯;白湯更清爽一些,部分麵館可以提供選擇

免油

:湯麵,拂掉一層油,更健康一些

在2018年6月,蘇州評選了“蘇州十碗麵”,因為有很多並列,所以超過了十碗。還是很可靠的。

具體名單見上面的PPT。

因為很多我也沒吃過所以就不針對這十碗麵做點評了,吃過的幾家名聲還不錯的麵館,馬上講解。

苏州味道概述(中篇)

頭號招牌就是同得興的楓鎮大肉面了。同得興做早市和午市。主要有兩家店,嘉裕坊是大眾店,十全街是精品店,環境更好一些。

楓鎮大肉面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我記得的一種是有一戶人家在煮麵的時候不小心打翻了酒,第二天去看的時候發現即使沒加醬油也奇香無比,於是這種面就留了下來。因為酒釀需要發酵,所以楓鎮大肉面也只有夏天才供應。

瓊琳閣位於書院巷(這是一條美食街)。同樣是早市和午市。拳頭產澆頭是醇香大排面,每天是限量供應,建議一試。

接下來一家是網紅,裕興記。早午晚市都有。我很多朋友都會特地到蘇州去它家品嚐以下三種面:

  1. 三蝦面,這個季節有,叫三蝦面是因為用了蝦腦蝦籽蝦仁三種原料,98元一碗。儘量讓店裡阿姨幫忙拌,會更均勻一些。

  2. 兩面黃,蘇式面中的小浣熊。其實就是乾脆面的感覺,但是會淋上湯滷(蝦仁、黑木耳、筍等)。所以原本脆脆的面會有些溼潤和軟爛,比較特別,40元一碗。

  3. 禿黃油麵,128元一碗,秋天較好。所謂的禿黃油就是蟹黃,所以明白了為什麼這個價格。既然是蟹黃,就能想象這個味道了。

下一家是胥城大廈的奧灶面了。蘇州的崑山奧灶面我記得是入選中國十大面的。但跑去崑山吃奧灶面還是有些遠的。胥城大廈重金買下了奧灶面的配方(還是大 師來著的,忘了),於是名聲鵲起。應該只有五個澆頭:爆魚、滷鴨、燜肉、蝦仁和爆鱔。它家如雷貫耳的,除了肉月餅,就是奧灶面了。我覺得胡椒味稍稍重了一些。

苏州味道概述(中篇)

朱鴻興是一家老字號了,它的齊門路店還是蠻神奇的,位於蘇州博物館對面,地理位置夠黃金。記得挺久以前看過一個新聞,朱鴻興找到了很多蘇式面大師,決定在齊門路店復刻出來已經銷聲匿跡的各類面,凍雞面便是其中一種。我是沒吃過啦。凍雞不能放入面中,否則就是暴殄天物。

在十碗麵中有一碗常熟蕈油麵,蕈是一種常熟虞山特產的菌菇,用它做澆頭,鮮美了得。但是去常熟太遠了,所以不如到學士街(也是美食一條街)的壹德麵館試試。

在PPT的其它分類中,還有兩家我想說下,一個是御面齋,不是很傳統,更高端精緻一些,有砂鍋野鴨面。野生黃魚面等等。還有澳龍面,價格嘛嘻嘻。

還有同裕春,原本在石路有一家,但是後來關掉了,現在在新區的金龍大廈一樓。以前我還挺愛吃的,因為麵條特別細。

苏州味道概述(中篇)

講完面了,我們來講講蘇幫菜。

蘇幫菜甜不甜,當然甜啦!但要論排名,還是比不過無錫菜。無錫最甜,然後是蘇州,接下來是上海。

簡單提一下PPT裡的幾道蘇幫菜。

首先是松鼠鱖(不是“桂”)魚。最正宗的做法是淋醋溜汁的,但在幾十年前,有個大廚首創了番茄醬式做法,便承襲至今。

響油鱔糊也是一道名菜,在鱔糊上撒上蔥薑蒜等,等上桌後服務員再淋一壺沸油,瞬間噼裡啪啦各種香氣撲鼻而來。

手剝蝦仁貴在手剝,但現在大部分店裡都是速凍蝦仁了,鹼味比較重。

䰾肺湯,最出名的是石家飯店。雖然看名字是肺,但煮的其實是肝。湯是真的鮮。

苏州味道概述(中篇)

蘇幫菜名氣最大的兩家便是松鶴樓得月樓了,在PPT上已標註了人均價格(來自大眾點評)。在我看來兩家沒什麼區別,但要較真起來,可能蘇州人更喜歡松鶴樓一些,而上海人因為《小小得月樓》的關係更偏愛得月樓。

協和菜館是我還挺喜歡的一家,感覺口味和價格都挺合適。

大鴻運是家裡長輩比較偏愛,有挺多家店,性價比很不錯,它家的生煎值得一試。

小園樓也是一樣。

老蘇州茶酒樓,是陸文夫所開。陸文夫(1928-2005)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是一名老饕。陸老先生在世時,我奶奶同他(曾任蘇州文聯副主席)關係較好,平時也都會一起討論蘇州美食。

中篇小說《美食家》,使陸文夫“會吃”的名聲遠播文壇內外。自那以後,陸文夫每到一家飯店用餐,廚師聞知陸文夫來吃飯,便有些惶惶然,大有美食家面前班門弄斧之感,倘若做壞了一道菜,會壞了自己的名聲。(摘自百度)

苏州味道概述(中篇)

不過我更想推薦的其實是近年來風生水起的私房菜。對我來說其實蘇幫菜館比較適合“吃桌頭”,即比較正式宴請一大桌子親朋好友。而私房菜可能更休閒放鬆些,跟兩三個好友小聚等。

私房菜大多數比較任性,沒有菜單不允許點菜,只按人頭算。PPT上記錄的是大眾點評評分和人均價格。我記錄的三家店我吃過前兩家,三家店都是在平江路上。

私房菜按人頭計算菜量,更為精緻一些,每道菜分量不大,但有很多道,所以最後都是吃的飽飽的。生意都很不錯,建議提前電話預約。

苏州味道概述(中篇)

說完正餐便要說說點心了。PPT上的僅僅是冰山一角。且讓我挑幾個細談下。

鹹豆漿以閶門姚記最為出名,24小時營業,是我們的夜宵聖地。鹹豆漿並不是單單放點鹽就完事兒了。裡面有豬油渣,有油條,深夜來這麼一碗,管飽。

豆腐花,是清水豆腐花,淋上麻油,放上榨菜、蝦米、紫菜等。很多地方叫豆腐腦,是滷汁型的,味道差異很大,所以建議大家多試試,也許會愛上呢。

藏書羊肉,這是我冬天的摯愛。以前冷凍技術較差,所以只有深冬供應。現在科技發達了,有時候夏天都能找著羊肉店。店裡一般有羊肉面(可分紅湯白湯),羊肉明爐(羊肉白菜粉絲),紅燒羊肉/雜,羊羔等。

泡泡餛飩(tun,輕聲),這個我之前在公眾號裡寫過,算是傳統小餛飩的升級版,很多店都是加味精的(槓精走開,小時候吃的飯菜好多都是味精,很正常)。煮後便會鼓成一個個泡泡,非常可愛。

棗泥拉糕,上面有松仁,也是很出名的蘇式糕點,我們一般在蘇幫菜館點菜時,都會點上它,作為飯後甜點,一人一塊。

蟹殼黃,這個我在做分享課的時候有人問我到底是什麼,我被問住了QvQ,就是加了芝麻、有了內餡的大餅吧2333,有鹹甜兩種,甜的是白砂糖,鹹的是肉餡,剛出爐的時候可香脆呢。

海棠糕和梅花糕在我看來是一對姐妹花。糕團店也都有賣。非常甜蜜蜜。我最喜歡的是在山塘街入口處的一個小攤上,不過也不知道現在有沒有了。上面也有青絲紅絲哦,再淋上糖漿。

老虎腳爪是父母輩小時候常吃的了,因為長的像老虎腳爪所以就起了這個名字。現在只有在很少數老新村的早點店裡能看到了。

鮮肉湯圓得說說了。我們這兒湯圓有這麼四個餡兒:芝麻,豆沙、玫瑰和鮮肉。我呢自然最愛鮮肉了,一口咬下去有些燙口,還會有肉汁流出。雖然與其它幾種口味相比它是鹹的,但整體上,肉還是甜的哈哈,估計有蠻多人吃不慣這類的甜的肉餡。

粢毛團在糕團店也都能買到,同樣是肉餡的。是一個糯米糰子,外面點綴著密密麻麻的糯米,所以口感還蠻妙的,很有立體感哈哈。

苏州味道概述(中篇)

這張PPT是以小吃店所屬位置來進行劃分的。

同樣的,我挑幾家重點的來說一說。

首先是啞巴生煎,啞巴生煎真的是啞巴做的,後來生意好了,才有了店面。在蘇安新村裡有一家,店面比較小。較難找,可以問問居民。在臨頓路上的一家裝修更豪華些。啞巴生煎名聲很大,皮薄餡多,它是薄底生煎,底部煎的脆脆的,很多人(包括我)都很好這口。一客生煎8只,我一個人的話是半客生煎+一碗咖喱粉絲湯。

在臨頓路啞巴生煎隔壁就是鄰雅堂,是我的私藏。這是一座古宅,宅主是範煙橋的後人。而範煙橋是《夜上海》《花好圓月》的詞作者。店裡擺著一臺留聲機,還有不少周璇的照片。很推薦店50元的下午茶套餐。我之前去吃,還特地拍了照。雖說是下午茶套餐,但當成正餐也綽綽有餘,好幾樣蘇州小吃,比如說銀魚春捲(超好吃呀),糖粥,玫瑰松仁糕,蟹殼黃,鮮蝦燒賣等。小聲說下,銀魚春捲有生的,可以一盒一盒買,還很划算呢。

陸稿薦(觀前街)最出名的便是醬汁肉了。每每過節的時候,店門口也總是排著很長一條隊伍。平時倒是還好,可以一試。

杜三珍,也是熟食店,在山塘街有。它家的醬鴨非常出名。

阿坤滷菜店最出名的豬頭肉,如果去的特別晚,基本就售空啦。

三家糕團店也簡單說下。黃天源

是老字號了,除了糕團,還有面,老人家都很喜歡。萬福興也是,專業賣糕團100年。而明月樓是在書院巷的一家小鋪子,店面不大,種類繁多,是我很喜歡的一家店。之前提到的炒肉餡糰子可是很受歡迎的,還有薄荷糕,雙釀團,赤豆豬油糕等等,都超推薦的。

至於餛飩店,就不得不提吳趨坊(美食一條街)了。這裡有著樂惠餛飩店陳記餛飩。其中樂惠餛飩店是劉嘉玲光顧過的。都是好多年的老店了,環境還是蠻艱苦的,味道不能說特別好吃,但也不錯,很家常。

糖粥我最愛的是靠近觀前的皮市街的潘玉麟糖粥了,去過好多好多次,從4塊錢一碗到如今的7塊錢一碗,以前還有一張小桌子,現在因為城管的原因只能站著吃了。有酒釀小圓子,赤豆糖粥,赤豆小圓子等。老夫妻很任性,下雨天不出攤,心情不好不出攤。我記得是下午2點左右出攤,會排起長長的一條隊伍,通常四五點就售空了。因為熬製很久,赤豆完全酥掉,再配上桂花香,甜蜜蜜沁人心。它家的酒釀以前可以一大盒賣,現在不清楚了。

在糖粥不遠處,就是楊招娣糕點店,店裡主要賣赤豆糕,有豬油和無油兩款,切一大塊沉甸甸的。我很喜歡吃,非常香、軟糯。其實算是鬆糕類,之前提到的幾家都是年糕類。

閶門姚記豆漿在山塘附近,剛才也提到了,越夜生意越好,是赫赫有名的夜宵聖地。除了鹹豆漿,還有荷葉包美人,這也是我小時候常吃的,後來就很少看到了。其實就是類似於春餅,裡面卷一根油條,再抹一些類似於甜麵醬的醬。不過我小時候都是叫它“荷葉包死人”的,可能覺得不雅,現在都叫“荷葉包美人”了。

在山塘街入口處還有一家店,潘記藏書羊肉,也是挺有名氣的,冬天到蘇州別錯過。

另一家我覺得還不錯的羊肉店,是三香路的朱記,生意紅火著呢,要排隊。

如果到了平江路,想一試蘇州的小吃,那品芳也未嘗不可。裡面品類繁多,勝在地理位置。

而我讀書時候,小吃屆的槓把子便是祥鑫了,在我這個年紀的人群裡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雞爪燉的軟爛,還有好吃的赤豆小圓子、咖喱雞肉卷,當然我最喜歡的是素雞,敲喜歡!

祥鑫隔壁的味雅餛飩是也夫妻老店了,店裡都是常去的熟客。

下篇就會講到伴手禮,很多淘寶可以買到!

歡迎在底部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