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南京

全國幾個聞名的古都中,無論是四大古都,還是六大古都,南京始終佔有一個很不錯的位置。金陵帝王州,十朝都會百代興衰,要想了解古代中國,要想知道江南名城,南京顯然是個繞不過去的地方。

這才是南京

1

定都建業:孫權為六朝繁華“奠基”

南京城的出現有許多偶然因素。文史學家對於它的誕生,有過種種議論。一般的觀點認為,應該是建於群雄爭霸的戰國,也就是公元前472年。

歷史上的南京最初屬於吳國,吳國和越國大打出手,越王勾踐勝了,便命令謀臣范蠡在靠近楚國的地方,建立一個叫“越城”的城堡,作為攻打強楚的基地。結果卻是打虎不成,反被老虎給撕咬了。沒有多久,楚國就把越國給滅了。

楚威王興致勃勃地來到南京,看這地方的地理形勢險要,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所謂龍盤虎踞,不禁心生畏懼,為了鎮住此地的帝王之氣,便按照風水師的主意,在獅子山的背面埋了些黃金,這就是南京又被稱為“金陵”的由來。

南京的興盛與三國時期孫吳的建都有直接關係。在廣大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適合作為都城的並不是只有南京這一個地方。孫權沒有選擇父兄起兵發跡的鎮江,沒有選擇自己在那稱帝並且已定都八年的武昌。

當時的民謠是“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這裡的“建業”就是指南京,而“武昌”則是今天湖北的鄂州,與武漢三鎮的武昌不是一回事。

這才是南京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孫權

孫權最終順意民心選擇了南京,他的這次選擇為六朝繁華奠定了非常良好的物質基礎。

南京最容易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六朝繁華,關於這繁華究竟如何,我們只能到古人的文章裡去尋找。自古以來,關於南京的文字記載汗牛充棟,名篇名句眾說紛紜,琳琅滿目。概括起來,絕大多數的描述都是在懷舊訪古,充滿了一種傷感氣息。

譬如左思的《吳都賦》,形容南京當時的繁華——如果市民們一起揮袖子,揚起的灰塵可以遮天蔽日,如果大家一起擦汗,淌下來的汗水立刻可以讓道路變得泥濘。文入的描述難免誇張,但不過基調都差不多,都是懷念已失去的昔日繁華。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瀏覽南京的歷史文獻,我們所能看到的,似乎總是一個繁華都市的慘淡背影。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成了歌詠這個城市的基調。這顯然和南京的特殊歷史分不開。

平心而論,國內恐怕還找不到一個城,能像南京那樣清晰地展現中國歷史的輪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歷史教科書,閱讀這個城市,就是在回憶中國的歷史。

2

金陵王氣:挾長江以覬覦天下

這個城市最適合文化人的到訪,它的每一處古蹟,均帶有深厚的人文色彩,憑弔任何一個遺址,都意味著與沉重的歷史對話。

以風景論,南京有山有水,足以和國內任何一個城市媲美,然而這個城市的長處,還是在於它的歷史,在於它的文化。歷史上的南京曾有過一大堆名字——金陵、石城、秣陵、建業或建鄴、建康、江寧、白下,蔣州、集慶、應天、上元、天京……

這才是南京

每個名字後面都可能有一堆故事。名字被改來改去,一定會有它的道理。能夠為一個城市命名的人,自然應該是征服者。有人在這裡登基做了皇帝,有人在這裡亡國丟了天下,既然是改朝換代,那就先把名字改了吧。

形容金陵王氣,詩人李白的兩句詩最直白,“地即帝王宅,山為龍虎盤”,就是說,這地方應該出皇帝。

金陵王氣為那些想在南京這地方有一番作為的人,提供了一個理直氣壯的藉口,它的潛臺詞就是:老子受命於天,此地既然有了王氣,那就不是我想造反、想斗膽在這稱皇帝,而是天命不可違。

三國時期,孫權最後一個稱帝,遲遲不敢稱帝的重要原因,是覺得自己還名不正言不順。他耐心地等待著,一直等到曹丕和劉備都稱帝了,時機已絕對成熟,才顫巍巍地建立了東吳,打出了自己的帝號。

這才是南京

相對於中原王朝,所謂金陵王氣,其實就是覬覦天下,堂而皇之地想搞分裂。在中國的大歷史上,長江流域向來受制於黃河流域,聽命於來自北方的中央政府號令。金陵王氣的提出,大有挾長江以自重、與黃河決一高低的意思。

對於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北方來說,金陵王氣是一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是一個提醒、是一個警告。通常情況下,北方中央政權不太能夠容忍這個所謂的王氣。好在事實上,金陵王氣真正對北方構成威脅的機會並不多——南京雖然被譽為十朝古都,更多的也只是維持著一種偏安的局面。

3

亡國之音:紙醉金迷的悲劇宿命

作為首都,南京真正能對全國發號施令,行使中央政府的權威,似乎也只有在明朝初年,以及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的那幾年。更多的情況下,南京政府只有半壁江山,要不就是流亡政府的所在地。

西晉不行了,於是,在這裡有了一個偏安的東晉;明朝要完蛋了,又有了一個短命的南明。

東晉和南明以南京為首都,都是因為中原王朝遭受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金陵王氣已不僅僅是搞分裂了,而是為了收復失地,恢復漢人的天下。這時候,金陵王氣成為漢文化的支撐點,南京也成了漢人政權的最後堡壘。

這才是南京

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對立已不復存在,兩種文化被迫在這裡交流,不得不在這裡融合,金陵王氣實際上成為團結漢人的口號。

自古以來,金陵王氣一直遭到大家的質疑。南京在歷史上有過無數次保衛戰,幾乎沒有一場以勝利告終。

在這裡住過六七年的唐詩人李商隱,為此大發感嘆:“三百年來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

自從東吳的最後一位皇帝孫皓“一片降播出石頭”之後,一個接一個的亡國皇帝就再也沒有間斷過。

別處也有亡國皇帝,可是說起名氣的響亮程度,怎麼也沒辦法與南京的這幾位相比。譬如摟著妃子一起跳胭脂井的陳後主,譬如能寫一手好詩詞的李後主。

沒有一個古老城市能像南京那樣適合聆聽亡國之音,也沒有一個城市能擁有那麼多的可以讓人津津樂道的亡國故事。相對於金陵王氣,亡國之音更像是晌徹在這個城市上空的主旋律。

六朝金粉、秦淮風月,既然亡國不可避免,醉生夢死也就成了此地的歷史常態。換句話說,醉生夢死既是亡國的原因,也是亡國的結果。

4

十里秦淮:科舉搭臺,經濟唱戲

這才是南京

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歷史的見證,傳說中六朝繁華的活標本。

秦淮河全長110公里,覆蓋南京的七區一縣,有內秦淮外秦淮之分。我們通常說的是內秦淮,自東水關經白鷺橋、文德橋,蜿蜒向西,再穿過武定橋、鎮淮橋,最後到達西水關,大約十里路光景。

這一段水路,自古就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所謂繁華,就是熱熱鬧鬧。沿十里秦淮,有許多古蹟名勝,譬如桃渡臨流,譬如烏衣晚照,譬如長幹故里,但是一般遊客來到秦淮河,往往顧不上這些。

對於老百姓來說,這些古老南京文化的重要象徵,顯得根本不重要,不就是一條有點文化含金量的河嗎?

說到南京,不能不說秦淮河,說到秦淮河,不能不說夫子廟。大家感興趣只是夫子廟。古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夫子廟也不是一天建成。夫子廟的中心是一座文廟,文廟並沒什麼了不起,在古代中國,只要是個城市,只要是個讀書人的地方,要祭拜孔子他老人家,就得有文廟。

南京的老文廟原來並不挨著這飄蕩六朝金粉氣的秦淮河,一搬到秦淮河邊,在老百姓心目中立刻變了味道——不再叫“文廟”,也不叫“孔廟”,大大咧咧地就叫“夫子廟”。很嚴肅的稱呼,到老百姓嘴裡立刻世俗化了。

這才是南京

夫子廟

和夫子廟齊名的建築群,還有學官和江南貢院。學宮又名“泮富”,始建於北宋。江南貢院是我國古代最大的考場,創建於南宋。

夫子廟的最大特點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它的文化是科舉,經濟便是吃喝玩樂;夫子廟的故事就是《儒林外史》,就是《桃花扇》。

很顯然,沒有科舉制度,夫子廟的很多故事都無從說起。沒有了科舉,就沒有那份熱鬧。沒有了科舉,就沒有那份悲歡離合。

隨著三年一次的秋闈臨近,桅杆上高懸“奉旨江南鄉試”的帆船,一艘接著一艘開過來了。夫子廟的狂歡節拉開了序幕,考生來了,考官也來了,一大群蹭科舉飯吃的人都跟著來了。

旅館生意立刻興旺起來,有錢的少爺、沒錢的窮秀才,都得找地方住下,都得有地方吃喝。各種檔次的旅館客棧應運而生,做生意的個個喜笑顏開,賣文房四寶的、賣古書的、賣字畫的、賣雜貨的、看相算命的、經營典當行的,經營成衣鋪的,包括人口販子和媒婆,都迫不及待地打起考生的主意。

5

才子佳人:玉軟香溫的旖旎風光

科舉養活了一大批人。一大堆的配套服務產業,雨後春筍似的冒出來。石板小街,店招迎風,在科舉的指揮棒下,夫子廟的商業氣氛像春天裡的陽光一樣燦爛。

鄉試三年一次,許多考生早在一年前,已在這周圍住下來。還有更長期的,乾脆就是這次秋闈落第,索性秦淮河邊上找個落腳的好地方,好好預習功課,準備三年後再考。三年考不上,再住三年,再考,再落第。

秦淮河邊讀書人越多,商家生意越好做。賴著不走的落第秀才越多,商家越高興。一家挨一家的店鋪老闆非常高興,比屋而居的妓院老鴇非常高興。夫子廟一帶妓家林立,是落第秀才的最好去處。

這才是南京

秦淮河上的畫舫

紅粉佳人慰藉著失落的心,讓他們意志消沉,讓他們醉生夢死,讓他們深陷在秦淮河邊的燈紅酒綠中不能自拔。天下文樞的夫子廟曾被譽為“欲界之仙都,昇平之樂國”。有了這樣的榮譽頭銜,斯文早就掃地,文化品位也大打折扣。

遙想當年,門卷珠簾、河泊畫舫,秦淮河邊到處都是玉軟香溫的旖旎風光。站在文德橋上,人約黃昏後,但見兩岸河房燈火通明,粉白黛綠者出入其間,徵歌選色,通宵達旦。

遠遠的一條畫舫駛了過來,雕欄畫棟,綺窗絲幛,美不勝收。風吹過,一陣陣的酒肉香,一陣陣的鶯歌燕舞。讀書人住在秦淮河邊,天長日久,難免風花雪月。

這才是南京

電影《桃花扇》劇照

有才子,自然就有佳人,才子和佳人相遇,沒有故事,也會生出一些故事。桃花扇底看前朝,於是有了李香君的香巢,有了柳如是和馬湘蘭的活動場所。青磚小瓦馬頭牆,廟堂掛落花格窗。夫子廟附近的秦淮人家,千姿百態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民居特色絕對不能忽視,除了大大小小店鋪,最具有秦淮文化的便是河房和畫舫。河房和畫舫是夫子廟最有活力的象徵,是追隨著奏淮河緩緩流淌的一道風景線。

河房和畫舫因為科舉而產生,因為科舉發展和壯大,卻沒有與科舉一起滅亡。正是因為有了河房,有了畫舫,科舉被廢除了,夫子廟依然生氣勃勃,經久不衰。古往今來,秦淮河畔的夫子廟屢遭破壞,屢毀屢建。夫子廟的不斷重建,反映了南京人的一種不屈不撓精神,畢竟這地方是南京歷史文化的最好見證。

6

東南重鎮:明清封疆大吏的驕傲

作為江蘇的省城,南京難免一種失落情緒。

歷史上這裡不止一次地做過首都,故都情結已經深深地埋入了民心。長期以來,南京一直是東南的第一重鎮,有著別的城市所無法撼動的地位。

遠的不說,就說明清。

擱在大明朝,皇城北京下來就應該輪到南京;

這才是南京

在清初,江南省地居藩首,南京是江南江西河南總督的所在地,署理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河南四省的軍政事務;再後來,又是兩江總督所在地,管著江蘇、安徽、江西和上海,在這裡坐上了頭把交椅,那可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封疆大吏。

江蘇和安徽在康熙年間分家,安徽布政使司曾長期寄居在南京,也就是說,雖然已經是兩個省,安徽的行政官員仍然對南京依依不捨。

掌一省之政的布政司又稱藩司,相當於今天的省長,主管一省的民政、財政和人事大權,很難想象安徽的布政使大人,竟然就能賴在南京辦了差不多100年的公差,對安徽實行遙控管理,一直到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1760年才搬到安慶去上班。

南京對安徽的巨大影響至今仍然可以見到,很多安徽人都習慣到南京來購物,有了疾病也喜歡到南京來求醫治療,這頗有些像後來的蘇州、無錫、常州一帶對上海的態度。

歷史形成的認同感,絕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形成,一旦形成也就不會輕易改變。南京能在中國的大城市裡佔有重要地位,並不只在於它是十朝古都,有那麼點金陵王氣。

隋文帝曾經下令將這裡夷為平地,一把大火燒去了六朝的亭臺樓閣,這是南京城歷史上遭受的最慘重打擊。類似的屠城毀城還有過好幾次,但是不管是受到了什麼樣的傷害,這個城市總是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又立刻生機勃勃地恢復過來。

南京的重要性在於:無論哪朝哪代,無論國家分裂還是統一,它都是處於東南重鎮的領導地位上。東南數省歷來是北方中央政府的經濟命脈,要想獲得穩定的財政收入,東南地區的穩定和繁華就顯得非常重要,而按照慣例,中央政府必定會派大員坐鎮南京,然後通過南京行使對東南數省的行政大權。

7

失落情緒:在上海的光芒下走向黯淡

相對於自己的歷史地位,近代以後的南京顯然是走了一段下坡路。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上海的迅速崛起。

看一看地圖就可以明白,上海和南京離得太近了,通常情況下,無論是東南地區,或者現在大家更習慣的稱呼華東地區,都只能有一個代表性的城市,此消則彼長,這個飛速發展了,那個便會相對延緩。

一百多年前,上海開埠有了租界,當時它還只是江蘇松江府轄內的一個小縣城,在級別上和南京相差很多。南京因為自己是兩江總督所在地,便把省級機關統統都遷到了蘇州。

這才是南京

玄武湖

上海鬧出點什麼事來,縣太爺管不了,先要請松江府的知府出面,知府大人管不了,上面還有省一級的巡撫大人。這些人都不能擺平,才敢驚動南京的總督大老爺。

很快形勢就發生了變化,因為有了租界,有了洋人,上海開始變得洋氣起來,再有點什麼事,中國政府哪一級的官員都約束不了。

上海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成為一個龐然大物,成為一個誰也不能不承認的國際化大都市。相比之下,同樣是處於飛速發展的南京,就一直只能望塵莫及。

南京是個非常寬容的城市,南京人好客,不排外,習慣於接受命運的安排。時至今日,南京仍然是東南地區除上海之外的最大城市。

它成為江蘇省政府所在地的時間並不長。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前,省會一直是在蘇州,後來又移到了鎮江;1949年國民黨政府垮臺,江蘇分為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南京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到1953年蘇南和蘇北再次合併,南京被取消直轄市頭銜,開始成為江蘇的省會。

8

民國遺韻:天然的歷史博物館

即使是在今天,穿過南京的大街小巷,你仍然會看到許多民國遺蹟。

完全是在不經意間,有人會告訴你,這個地方,過去就是國民黨的中央黨部,汪精衛曾經在這裡被刺殺。很漂亮的一棟黃色大樓,有著高高的鐘樓。再往前說,是辮帥張勳的提督府,辛亥革命爆發,張勳逃之夭夭。

全國17個省的起義代表集中在這裡,商討成立中華民國,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這裡是中華民國的產房,中國現代史正是從這裡翻開了第一頁。

同時,也還是在這裡成立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參議院,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立憲機構。

這才是南京

南京總統府

南京有許多地方可以樹碑立傳,稍稍有些來頭的街區,哪條巷子都有故事,哪幢老房子都有說法。南京就像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無論你走到哪裡,都可能和過去的事件和傳說迎面碰撞。

很顯然,你見得最多的一定還是民國遺產,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首先,在時間上,畢竟民國離我們最近,六朝和明清的古建築,因為年代太久遠,很可能會在這樣那樣的災難中毀於一旦。考慮到南京歷史上發生過的一次次毀城,古建築又大多是木結構,很多遺蹟蕩然無存並不奇怪。

其次,因為民國的建築確實太多了。這些年舊城改造,許多很有價值的老建築被拆除了,很多歷史遺蹟被破壞,可就算是這樣,瘦死的駱駝依然比馬還大,國內任何一個城市的民國遺蹟還是不能和南京相比。

在城市建設方面,南京是中國第一個按照國際標準,採用綜合分區規劃的城市。上世紀30年代,南京作為國民政府的所在地,曾有過一次規模浩大的城市建設。它不僅立刻讓南京受惠,而且吃足了老本。

這才是南京

俯瞰鐘山

過去的很多年,談到城市規劃,談到綠化和公用設施,大家都羨慕南京。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來說,這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遇。在國民政府工程師和公用事業官員的不懈努力下,宏觀上採納了歐美規劃模式,微觀上採用了中國傳統風格,南京成為當時“中國最漂亮、整潔而且精心規劃的城市”,並因此被哈佛大學的教授柯偉林寫進他的教材。

另一位叫愛潑斯坦的美國人則早在抗戰爆發之前,就對南京的市政建設讚不絕口,他把當時的南京比喻成一座帶有普魯斯色彩的首府,與歐洲最好的城市相比毫不遜色我們今天看到的民國遺韻是一段輝煌歷史的殘存。

雖然遭受了戰爭的嚴重破壞,但是南京的實際受損程度,與歐洲名城倫敦和柏林相比,與日本的首都東京相比,保留完好的建築物要多出許多。正因為如此,展現民國風貌成了南京一張很不錯的名片。

當然,除了大量的民國老建築,最值得一提的還有“濃廕庇日”,南京有太多民國時期種下的樹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南京是無可爭議的綠色城市。在現代化高樓林立的今天,民國老建築和綠油油的參天大樹,已成為南京市容的最好點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