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圣人皆孩之”之“孩”到底怎么讲

《道德经》的“圣人皆孩之”之“孩”到底怎么讲

关于《道德经》的二十个争议之十四:“圣人皆孩之”之“孩”到底读作哪个字比较好

出处:第四十九章

歧义:这个字有“孩”、“咳”、“阂”、“骇”、“㤥”等多种解法。

辨析: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这句话,帛书甲、乙本各有残缺,但均无“皆孩之”三字,王弼本没有“百姓皆属耳目焉”,但王弼有对这一句的注“各用其聪明”,河上公本有这一句,帛书乙本作“注”,甲本用“属”。

“皆孩之”之“孩”,河上公和王弼均作“孩”,严遵作“骇”,傅奕作“咳”,其余版本还有读作“㤥”、“阂”的。现当代名家中,陈鼓应、任继愈读作“孩”,高亨读作“阂”,李零读作“骇”。

不管读作那个字,首先一点,这个字在这里用作动词,但用作动词并不能作为否定“孩”字的理由,因为“孩”也可释为“视为孩子”。陈鼓应解释为:“有道的人使他们都恢复到婴孩般真纯的状态。”任继愈解释为:“‘圣人’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百姓。”老子对“赤子”、“婴儿”有这特殊的感情,所以如果对待百姓能做到像对待婴儿那样,这样的领导者肯定是悟道之人。

第四十章的主旨是对圣人的赞美,褒扬悟道的领导者以民心为心,无所厚薄。以民心为心,就是指领导者要带领天下百姓,使天下人心都归于浑朴。百姓就像耳目,关注的焦点自然是领导者,他们能否吃得饱穿得暖,能否免于战乱,取决于高高在上的君主。悟道的领导者,就应该使百姓像孩童那样淳朴,使他们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李零认为“万民瞩目,为君者处于惊惧之中”,所以应该读为“骇”。可是一个领导者害怕自己的百姓,又怎么能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

高亨说的“阂”很有见地,因为“歙歙焉,为天下浑心”正好与“使民无知无欲也”互为诠释,就是要使百姓过上“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生活。但上下文联系起来读的话,释为关闭则显得不合情理了。老百姓的君主的耳目,他们关注的焦点都在君主身上,君主却要闭塞他们,让他们看不见听不见,这样的君主怎么能配得上老子说的“圣人”二字呢?

结论:综合考量,还是用“孩”字更为妥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