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李鸿章,本不姓李,姓许

李鸿章祖上并不姓李,而是姓许,祖上是江西省湖口县人┅┅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磨店乡群治村人。出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公历1823年2月5日。因正月十五这天是民间“迎财神”的口子,因此,李鸿章在当地有“小财神”之称。

《李鸿章传》/第一章:1.李鸿章,本不姓李,姓许

李鸿章祖上并不姓李,而是姓许,祖上是江西省湖口县人,明代由江西湖口瓦砾坝迁来合肥

李鸿章祖上并不姓李,而是姓许,祖上是江西省湖口县人,明代由江西湖口瓦砾坝迁来合肥,李鸿章的八世祖许光照,字银溪,又字迎溪,作为李家的女婿,与同庄的李心庄既是姻亲内兄弟,又是好友。于是在李心庄没有儿子的情形下,便将四子许慎所过继为子名李慎所。

这样追溯下来,李心庄为李鸿章家族始祖,李慎所为一世祖,李鸿章为这个家族的八世之人。所以他们家有这样的门规:许、李二姓不得通婚,而他们李姓却和族外的李姓可以通婚,鸿章的母亲就姓李。

李鸿章和他的兄弟们为了报答许家祖上的恩情,曾特地回老家在合肥东众兴乡漕坊村给许家后人修建一座“报恩祠”,后来成为当地许姓人的“许氏宗祠”。

这个“许氏宗祠” 是雕梁画栋、规模宏大的七开间古祠堂,至今仍然存在。清代对于修建祠堂规格有严格规定,一般都是三开间或五开间,总督和尚书才有资格修建七开间,九开间的只有封了王的才可以修建。

据今安徽合肥的文物管理部门称,由李鸿章牵头,他和他的兄弟们修建的这个七开间的“报恩祠”古祠堂,是目前合肥祠堂中规格最高的建筑,合肥地区七开间的古祠堂应该就此一座!该祠堂前原有有块大石碑,碑文不写着“报恩祠”几个大字,灰砖灰瓦的古祠堂内部,建筑雕刻精美绝伦,精美的木雕、考究的彩绘,一组组狮子倒挂造型砖雕,以及富贵牡丹、二十四孝图等一些精致的彩绘,颇显做官人的尊严和地位。

当时的祠堂内,还高挂着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曾国藩等人御赐、题写的匾额。正中是“庆祝永昌”,两边分别是“木本水源”、“升平人瑞”等。如今,我们还能在这个古祠堂的横梁上,仔细辨认,仍能看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少荃(李鸿章的号)等这些修建人的姓名。

李鸿章回老家曾来此祭祖,当地至今流行,时年四十多岁的李鸿章一身官服很是帅气的历史记忆。

《李鸿章传》/第一章:1.李鸿章,本不姓李,姓许

他们以“字”论派辈分的命名体现:福云庆胜,伯积善发,光祥诗礼,艳朝志士,传永远昌,才高嘉宇,显德立美

当地许姓族谱中至今还会看到,他们以“字”论派辈分的命名体现:福云庆胜,伯积善发,光祥诗礼,艳朝志士,传永远昌,才高嘉宇,显德立美,名扬孝友,开承裕英,梁必茂芳。”

李鸿章的李姓家族先世族人,命名未定字辈。最早定字辈是在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首次纂修《合肥李氏宗谱》,始定字辈“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福寿承恩,勋荣世守”;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四修宗谱时,合肥李氏又续增十六字辈“祖德积厚,克绍辉光,宗绪延长,同敦孝友”。

李鸿章父李文安之“文”,系辈分“规范化”后的首辈,李鸿章兄弟按命名字派系“章”辈,置姓名的第三字。李文安系道光甲午科江南乡试第九名举人,戊戌科会试第一百十二名进士,殿试三甲,他的六个儿子:瀚章、鸿章、鹤章、蕴章、风章、昭庆,走的都是读书做官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