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基建投資不走「大躍進」老路,補短板瞄準中西部

下一步基建資金投向主要是彌補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短板,鄉村振興戰略、軌道交通、電力投資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望加大投資力度

下半年基建投資不走“大躍進”老路,補短板瞄準中西部

《財經》記者 降蘊彰|文 王延春|編輯

“下半年GDP增長壓力很大,基建投資是穩增長的主要抓手,但肯定不會走2008年經濟刺激的老路。同樣促基建,但配方卻並不一樣。”中國投資專家張漢亞告訴《財經》記者。

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明確下半年將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並進一步強調,要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速6.8%,中國經濟“半年報”數據的亮點不少。但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消費增速放緩,尤其是投資的增速下滑最為明顯。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97316億元,同比增長6.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5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增速回升、民間投資基本向好,但基建投資卻大幅下滑,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3%,增速比1月-5月回落2.1個百分點,比2017年同期21.1%的增速回落了13.8個百分點,很明顯,基建投資拖累了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數據。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基建投資持續保持20%左右的高增長。基建投資往往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甚至是託底經濟的主要手段,但這種依靠地方政府、地方融資平臺的投資,使得中國地方政府債臺高築,債務風險越來越大。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透露,中國政府部門槓桿率已經高達62.2%,超過60%的國際風險警戒線。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後,業界紛紛預測,現在中國經濟困境與2008年出臺“4萬億剌激計劃”之前的情況有些相似,政府可能再來一次貨幣放水,通過基建大躍進,再搞一次經濟大刺激,這樣就可以順利渡過當前的經濟難關。

張漢亞曾擔任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所長、中國投資協會會長等職務,他告訴《財經》記者,當前中國經濟形勢與當年並不相同,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中國國企、地方政府、中國居民的負債率都很低,而目前地方政府、地方國企的槓桿率都處於高位,並不適合再加槓桿,如果實施貨幣大放水,實施投資刺激經濟,不僅救不了實體經濟,還會把中國經濟推向更大的危機之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反覆強調一個“穩”字,對於“穩投資”,重點是要“補短板”,要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這一輪基建投資與此前的基建強刺激迥然有別,不搞“大水漫灌”的強刺激,而是立足於持續推動結構性改革的“補短板”。

中國財科院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表示,從基建投資資金來看,目前中國基建投資資金主要來自於自籌資金、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等,其中自籌資金佔比過半。從自籌資金來看,主要包括城投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上半年很多地方政府都在集中去槓桿,沒有正常推進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要安排地方專項債券1.35萬億元,而上半年僅發行了3673億元,這也是導致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基礎設施投資放緩,與防範化解風險,嚴控項目合規性,清理地方融資平臺,清理規範PPP項目等一系列措施有一定關係,這些因素客觀上影響到投資的資金來源。同時,地方政府和企業上馬項目比以往也變得更加慎重,一些地方甚至清理、停建、緩建了一些項目。

下一步基建資金將投向何處?張漢亞、趙全厚等專家認為,主要是彌補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短板,具體來說,與鄉村振興戰略、軌道交通、電力投資等相關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將有望加大投資力度。

不走刺激經濟老路的“補短板”

與張漢亞、趙全厚的看法一致,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華軟資本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廣宇認為,目前中國政府債務沉重,外部環境複雜嚴峻,下半年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決不能走當年4萬億元經濟刺激的老路。現在中國諸多行業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債臺高懸、房地產調整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就是2008年之後政府主導的貨幣大放水、投資強刺激留下來的後遺症。現在中國M2的總規模175萬億元,是GDP的2倍以上;中國當前的國民負債佔GDP的比率大約是270%,其中地方政府、國企部門的債務都有較大的潛在風險。

王廣宇說,目前中國信貸結構出現了嚴重失衡,其實社會上並不缺乏流動資金,主要問題是如何盤活存量資金,把存量資金引入實體經濟中去。龐大的社會存量資金一會跑到股市,一會跑到房地產領域,炒來炒去,根本就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如果過度投放貨幣,不僅救不了實體經濟,反而會使通貨膨脹抬頭。當務之急是要引導社會存量資金流向實體經濟,而不是再來一次“大水漫灌”,通過基建大躍進,實行強刺激。

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工作任務時,首先強調要“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其次就是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中的“補短板”,而且點明“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趙全厚告訴《財經》記者,國務院在強調要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力度的同時,還強調要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的原則,來保障融資平臺公司的“合理”融資需求,這實際上是要避免地方融資平臺再走過去違法違規舉債的老路。

上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太慢,導致一些地方清理、停建、緩建了一批項目,客觀上也造成了投資增速的放緩,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任務只完成全年預算值的27.21%,下半年還有9827億元增量資金可期。據中財—鵬元地方財政投融資研究所執行所長溫來成介紹,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主要包括土儲專項債、公路專項債、棚改專項債、PPP項目專項債等品種,上半年,財政部已經發文,明確將優先在鄉村振興、生態環保、保障性住房、公立醫院、公立高校等領域選擇符合條件的項目,積極探索試點發行項目收益專項債券,可以看出,財政部正在鼓勵合理擴大專項債券使用範圍。

基建資金瞄準中西部

7月25日-27日,李克強總理在西藏考察。李克強總理在考察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川藏鐵路拉林段施工現場時說,川藏鐵路不僅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國人民的心願,其投資建設將會帶動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我們早已看準、遲早要建的有效投資項目。他還表示,我國目前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要加快補齊這個短板,通過擴大有效投資,加快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縮小東中西部發展差距。

據悉,這是李克強總理上任以來首次到西藏考察,外界普遍預測,今年下半年乃至整個“十三五”期間,中央層面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將重點瞄準中西部地區,可能具體到鄉村振興戰略、軌道交通、電力投資等領域。

作為投資老專家,張漢亞認為鐵路建設仍是首選。他告訴《財經》記者,在整個中西部地區,未來幾年的鐵路建設將有很大的發展機會,例如李克強總理近期考察過的川藏鐵路,總投資就高達2700億元,現在已具備全線開工條件。而根據《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到202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中西部路網規模將達到9萬公里左右。還要基本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化”銜接;全國鐵路網基本覆蓋城區常住人口20萬以上的城市;實現北京至大部分省會城市之間2小時-8小時的通達時間等。

《財經》記者瞭解到,近兩年,各地方政府也出臺各種政策規劃推進鐵路建設,在廣東、浙江、湖南等省市,均出臺了高鐵建設規劃。海通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也認為,未來幾年,鐵路仍將是基建投資的重要方向。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正在調研地方基礎設施投資情況,對於一些人擔心基礎設施投資空間受限,擔心出現重複投資、無效投資,他表示,全中國現在100多個百萬以上人口規模的城市,按照國際經驗,要抓緊建設這些中心區域四通八達密度足夠的軌道交通網。他告訴《財經》記者,相關部門做過調查,全國城鎮區域大概缺少5000萬個停車位,如果1個車位按10萬元投資建設,總計就是5萬億元的投資量,這方面“政府拿不出這麼多錢,恰好可以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進來,有效對接PPP投資機制”。

近兩三年各地大力推進PPP項目,主要投向也是基建領域,上半年則經歷了整頓。國家發改委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透露,近期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方面均釋放了一些對PPP項目的積極信號。就在7月中旬,國家發改委曾召開民間投資工作座談會,表示將進一步鼓勵民間資本規範參與PPP項目,而在地方政府層面,有不少省份紛紛出臺鼓勵PPP發展的政策,預計下半年PPP對基建的資金投入將有所增加。

鄉村振興戰略是2018年中央政府施力重點,趙全厚表示,現在中西部農村基礎設施比較落後,加大農村道路建設、農田水利建設、供水供氣、排水排氣等鄉村基建投資,不僅給農業、農民帶來好處,還可以拉動上游製造業投資,未來投資空間也十分廣闊。

(本文首刊於2018年8月6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