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解放,法律不曾缺席

人的解放,法律不曾缺席

資料圖

人的解放,法律不曾缺席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現場。視覺中國

人的解放,法律不曾缺席

1986年,北京朝陽區服務公司的店鋪,公開向私人拍賣。視覺中國

人的解放,法律不曾缺席

2006年,深圳經濟特區鄧小平畫像景點。視覺中國

人的解放,法律不曾缺席

2006年,江西上高縣在慶祝免除農業稅的農民。視覺中國

法治週末特約評論員 林海

對於一個人而言,一個動作重複40天,會成為身體記憶。而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一種運行模式即便重複40年,也未見得就能習以為常。特別是,當我們現在回頭看40年前的改革開放,會發現它所對抗和改變的,絕非十年、三十年或一百年的運行邏輯,而是長達上千年的老路子、老辦法。

那是1978年,中國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我們該向何處去?今後走什麼路?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抉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非凡的勇氣、智慧和魄力,引領中國進入了偉大的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首先的改變是社會的運行機理,從計劃為主轉向市場為主。要從制度層面,相信每個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決策者,給予他們做判斷和取捨的權利。人人追求個體幸福的理性和努力,集合起來便成了整個社會向前發展的巨大動能。

這道理說來容易,要堅持卻不簡單。市場經濟體制要健康運行,需要立規矩、建制度,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憲法中突出市場在資源分配中的基石地位,需要用從上到下的法治體系,來貫徹市場經濟運行的邏輯。那些辛勤勞動的個體,他們的利益應當得到保護;那些敢想敢做的人,他們的創新應當得到激勵。所以,2004年憲法修正案才會專程加上這樣一句:“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所以,我們有了日漸完善的民商法、經濟法體系,有了對所有權、使用權和受益權的妥當保護。所以,我們要努力取消價格雙軌制,同時將“投機倒把罪”送進歷史的博物館。所以,我們才會希望,個體權利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亮眼的底色。

如果說,改革是對個體的尊重與解放,因而需要法律的保障。那麼,開放作為對國際秩序的主動擁抱,同樣需要法律的護航。我們都還記得,四十年前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的話:“搞法制靠得住些。”沒有法制,不僅改革舉步維艱,開放也將處處受限。原國務院副秘書長顧明同志說,當時我們想吸引外資來華,但外商說沒有法律,他們的權利沒法保障,所以不來。當時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很著急。於是,在1979年7月1日中外合資企業法與刑法、刑訴法等7部重要的法律一起出臺,奠定了對外開放的制度基石。放在今天的“一帶一路戰略”的語境下,這個道理一樣說得通——平等互利的對外開放,永遠需要法律先行、法制護航。

改革開放四十年,是對民眾不斷賦權的四十年,更是行政權力受到制約並得以規範運作的四十年。無論是權力關進籠子,還是以權利挑戰權力,都將極大地促進行政機關的自我約束,和公民權利的進一步申張。四十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定下了“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必須堅決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的規矩。而三十年前,包鄭照訴蒼南縣政府,開啟了“民告官”的序幕。包鄭照起訴的第二年,行政訴訟法問世。如果權力任性,那麼權利就定然會受委屈。只有權力受到提前制定的規則的制約,人們才敢談生意,才敢長出“資本主義尾巴”,市場經濟的邏輯才能真正發揮功能。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國家賠償法、行政複議法、行政許可法和行政強制法相繼出臺,在2018年的今天,“民告官”已經一點也不稀奇。依法行使權力,接受法律監督,這樣的行政邏輯已經深入人心——這不能不說,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另一偉大成就。

有人羨慕美國聯邦法院九個大法官“一言九鼎”,用經典判決去引導國家發展的方向,然而其實當我們回顧過去四十年的司法改革進程,會發現中國司法始終扮演著創造規則、統一規則並引導社會進步的重要角色。四十年前,剛剛從廢墟中重生的中國司法,一個猛子就扎進了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人們的新思想、新活法,經濟生活中的新模式、新技術,社會生活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新型糾紛,和現成規則的供不應求,迫使司法立即應對挑戰。道理不辯不明,因此要強化庭審、鼓勵辯護;案件越發複雜,因此不斷推進司法職業化和專職化。法官們被要求具備學習能力和前瞻視野,被要求在暫無定規的新型糾紛中創造規則,並且及時通過巡迴審判或判決說理的方式,逐層逐級實現規則的演進和制度的統一。過去四十年中,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內,這樣以司法改革促進法制變革的例子數不勝數,保障著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法律這片森林也在有機地、健康地生長。

改革開放四十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間。然而鄧小平同志當年的那句“把法律交給十億人民”,至今聲猶在耳。法律是天下的公器,是保障改革開放前進的護航力量,更應該是廟堂之高、江湖之遠共同遵守的最高信仰。俗話說,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作為法律人,我們希望能將法治信仰打造為民族信仰,將法治精神上升為民族精神,將法治文化融入民族文化。古今中外的歷史,黨領導人民四十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早就告訴我們,個體的解放、市場的繁榮、權利的申張,從來也離不開法治。我們慶幸,過去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法律曾相伴相隨。我們也願與上百萬法律共同體成員約定,在未來的路上,肩負使命的法律人,將繼續著復興崛起的腳步,片刻也不會缺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