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大周爲何迅速滅亡?

吳三桂的大周為何迅速滅亡?

吳三桂,字長伯,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1644年投降清朝,由於打敗李自成,被清朝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康熙元年,殺死南明永曆帝,康熙對吳三桂再次進行封賞。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自稱周王,十七年登基為帝,國號大周,但僅僅三年之後,大周就被清朝所滅。什麼原因導致吳三桂迅速被平叛呢?

1、軍事實力差異明顯

吳三桂的大周為何迅速滅亡?

清朝剛建國沒多久,兵強馬壯,且戰鬥經驗豐富,兵源充足,軍餉富足。吳三桂,偏安雲南一隅,軍隊實力遠不如清軍強大,而且吳三桂出征,補給線拉的比較長,利於速戰速決,不宜進行持久戰,取得部分戰果後,吳三桂止步不前,給了清軍喘息的機會。清軍平叛蒙古戰亂後,再無後顧之憂,迅速南下,扭轉了戰局。

2、地理上差異

吳三桂的大周為何迅速滅亡?

中國王朝的統一,一般都是自北向南的,北方一直是政治經濟中心,北方地勢高有利於防守,所以,吳三桂自南向北征戰失去地理優勢。

吳三桂的大周為何迅速滅亡?

替換高清大圖

3、缺少民意支持

吳三桂當初為了討好清朝將南明永曆帝斬首,所以起義失去了一個凝聚力向心力。而且清朝這時候剛剛建立不久,百姓不希望戰爭再次爆發,渴望和平安定,所以吳三桂失去了民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