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就該「多喝水」?等等,這4種情況先放下水杯

生病了就该“多喝水”?等等,这4种情况先放下水杯

當你生病的時候,聽到最多的話可能就是“多喝水”了。

眾所周知,人離開食物約可生存3周,但沒有水只能生存3天左右。水是生命之源,但很多人對水的認識還停留在解渴上。

生病了就该“多喝水”?等等,这4种情况先放下水杯

其實,喝水是個技術活,科學、適量飲水對於每個人都是必要的。

4種情況先放下水杯

感冒時

生病了就该“多喝水”?等等,这4种情况先放下水杯

感冒了,身邊人常這樣建議:“要多喝水才能好得快”。但流行病學專家指出,感冒時如果在短時間內大量喝水,反而可能造成身體脫水。

因為感冒時,人體會通過發燒來對抗病毒,這個過程會使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同時也會帶走鈉、鉀等電解質成分。這時,如果只是大量補充白開水,會令體內鈉、鉀等被電解質元素沖淡。

當體內鈉元素濃度下降過多,人會出現眩暈、乏力等情況。此時,大腦會自動發出信號,通過尿液、汗液等方式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以滿足體內電解質濃度平衡的需要,這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自發性脫水”。

所以,感冒時身體需要補充有效的水分。在喝水的同時,還要補充足夠的電解質,才能幫助緩解感冒症狀。

特別口渴時

夏季高溫低壓的天氣,時常折磨得我們汗流浹背、口乾舌燥。此時,端起水杯一飲而盡,真是痛快無比。但這種做法並非人人適合。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一次喝水太多,很容易加重心臟負擔,甚至誘發意外。

當人感到口渴時,其實機體已經處於輕度脫水狀態,血容量開始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臟功能已經受到影響。

此時,如果一下子猛喝大量水,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的負擔突然加重,身體來不及適應,很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大腦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嚴重時可能誘發心衰、腦卒中等不良後果。

鍛鍊之後

據一項由墨爾本大學和澳大利亞弗洛裡神經科學和心理健康研究所合作的研究發現,大腦可自動阻止我們喝過量的水,這是因為飲水過量會損害身體健康。該研究發佈在《美國國家科學》雜誌上。

生病了就该“多喝水”?等等,这4种情况先放下水杯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帕斯卡•薩克爾及其同事招募了20名健康男女,讓他們在固定自行車上進行了1個小時的鍛鍊,之後研究人員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了他們的大腦,測量了這些人大腦不同區域中的血液流量情況。

在第一次掃描過程中,志願者因為長時間鍛鍊比較口渴,喝水是為了滿足本能;第二次掃描時,志願者在口渴感被滿足的狀態下繼續飲水,同時記錄下他們兩次喝水的感受。

第一次喝水時志願者普遍感覺較愉悅,而第二次喝水時會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大腦能夠告訴身體喝下足夠的水是有益的,但喝太多的水可能使體內鈉離子濃度過低,導致低鈉血癥,甚至還可能導致腦水腫。因此,當喝水喝得感覺不舒服時,就不要再喝了。

吃藥時

用水送服藥物能幫助藥片進入食道,還能減少一些藥物的副作用。但不同種類藥物所需要的水量不同,有些甚至不建議喝水。

普通膠囊、藥片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喝水太多會稀釋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於藥物的吸收。


一些特殊藥物,為減弱其毒性,避免對內臟(特別是腎臟)的損傷,建議服藥後每天喝水量在2000毫升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服某些藥後,需少飲水甚至短時間內不飲水。

例如:保護胃黏膜的藥物(氫氧化鋁凝膠、硫糖鋁、膠體果膠鉍等)服用前後半小時內不宜喝水,否則影響藥效。止咳藥複方甘草合劑、止咳糖漿、川貝止咳露等,服後也不宜馬上喝水。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