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题解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即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由陈国到蔡国的途中遭受围困、断粮等灾难,但依然写出了《春秋》一书。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孔子

人物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为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因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均有深远的影响,故孔子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成书过程

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抚养其成人。他聪明好学,读书用功,精通“六艺”,博学好礼。20岁步入仕途,先任“委吏”,管理仓库;后作“乘田”,管理畜牧;26岁左右,开始办学;30岁时,已较有名气。35岁那年,因国君鲁般公,被季氏三大夫轰查,孔子离鲁至齐,面见齐景公,畅谈政治主张,受到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大夫晏婴阻止,孔子不得用。故仍回鲁教书。47岁时,季氏家臣阳虎擅权,孔子出仕修经,著《诗》、《书》、《礼》、《乐》。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孔子

51岁时,鲁定公任他做地方长官“中都宰”;一年后升任管理工程的“司空”;56岁时,升任代理宰相兼外交官。他仅用三个月时间,就使鲁国大治,不仅内政、外交大有起色,而且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并利用外交手段,迫使齐景公归还了三处失地。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周游列国

齐国大夫黎鉏,觉得孔子在鲁国做官,会对齐国不利。于是劝齐景公送美女乐妓腐蚀鲁国国君。齐景公就挑选了80名美女歌妓,送到鲁国。鲁国国君有了这些歌妓,终日沉溺酒色,不理政事。孔子百般劝说无效后,于公元前496年带着他的一批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地方。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鲁定公

起初孔子曾多次往返于卫、鲁二国之间。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战阵、行列等事情。由于这与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政治主张相悖,所以孔子很生气,说:“有关祭祀的事,我经常听说;关于行军打仗,我从未学过。”于是会谈不欢而散。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孔子讲学

孔子带弟子继续西行,但却路途艰险,屡受困厄。在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他,孔子只好微服而行;在郑国,时年已60岁的孔子与弟子失散于都城,只好独自在东门等弟子来找寻,被人嘲笑,“颓丧如同丧家之犬”;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颜回

在陈、蔡二国之间,孔子师徒被陈国派来的人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着店,所带粮食也吃完了,绝粮七天后,弟子们都饿病了。困顿之中,子路恼怒地问孔子:“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啊?”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是可以固守,小人遇到穷困就胡作非为了。”这就是著名的“陈蔡之厄”。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周游列国

春秋末期,中国正处在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五霸争雄,战事频仍。周王室日益衰微,纲常礼乐废弛,在这群雄逐鹿、礼乐崩溃之乱世,孔子以“礼”与“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当然没有哪个国家能接受,所以周游列国14年,各国对他或敬而远之,或抵制排斥,甚至还有的国家欲杀之而后快。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春秋五霸

但孔子志向弥坚,毫不气馁,50多岁的他依然不辞辛苦地游走在列国之间。他就像是一个传教士,一个国家一个国家进行宣讲,走到哪里,就把礼乐、仁义的种子播洒到哪里。尽管一次次地碰壁、一次次地受辱、一次次地陷于危困,但孔子均能处危不惊、乐以忘忧,不管现实多么残酷,他始终意志坚定,初心不改。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孔子讲学

直到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的弟子冉有率鲁军与齐战,获胜。权臣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于是在冉有的努力下,68岁的孔子从卫国被迎回鲁国,周游列国至此结束。鲁哀公尊孔子 “国老”,对其“敬而养之”。因此,孔子得以静下心来著书立说,删定群经。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冉求

孔子回眸自己走过的艰难历程,数十载辛苦漂泊,政治主张终不得用,认为“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也就是说,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于是孔子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凝注笔端,编写了《春秋》。其写作目的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言:“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所以,《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孔子春秋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作为鲁国的编年史,以记录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孔子把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用微言寓说理于大事之中,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到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242年间的诸侯、攻伐、盟会、篡弑以及祭祀、灾异、礼俗等历史事件。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夜读春秋

《春秋》的开创之功光耀史册。它的编年体例,垂范千秋,继之者众;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它的春秋笔法,所彰显的勇敢无畏、刚直无私的史学精神更是绵延不断,影响至今。

“发愤著书”说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圣绩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