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裝 民族情

中山裝 民族情

楊仕榮/文

服裝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顯目的標誌,看到沙麗就想到印度,看到和服定會想起日本,看到韓服只會聯想到韓國。各民族同胞盛裝活動中,只需看服飾就能識別出彝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等不同兄弟民族。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個性化的服飾,以各自獨特的文化元素,融匯成了世界豐富多彩的服裝文化內容,並在歷史文化長河中綻放出奇光異彩。

世界服裝文化的相互交流與融合,服裝潮流的更替起落,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服裝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著裝朝著大眾化、多元化、新潮化方向發展,人們的日常著裝根據個人的工作性質、個人審美、自身形體等狀況,以方便、實用、得體為取向,休閒裝、牛仔服、夾克衫、西裝成為大眾著裝主流,除一些懷舊人群依然堅持日常著國服外,在一些莊重場合及盛大儀式上,我們才能領略到國服的風采。

作為 中國的中山裝,曾一度風靡全國,經歷過上世紀60至80年代的人,對中山裝更是記憶猶新,中山裝及根據中山裝改制的“四片瓦”,伴隨這一代人度過了難忘的歲月,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直至今天,仍有很多老年人對中山裝情有獨鍾、戀戀不捨,沿襲著中山裝傳統的品格風範。

中山裝大氣、莊重、沉穩、威嚴,在開國大典上,領導人們統一著中山裝登上了天安門城樓,舉國上下熱血沸騰、熱淚盈眶,中華兒女為民族的自立自強而驕傲。在國家重大儀式上和重要外交場合,領導人們身著中山裝一出場,每個中國人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大國領袖的風範,大氣莊重的國服,激發了中國人堅定的民族自信心,團結拼搏,昂揚向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發圖強。歷史和時間檢驗,中山裝不僅是中國人的國服,而且是大國的標誌、民族精神的象徵。

與各國國服、各民族經典服飾一樣,中山裝同樣面臨傳承和發揚光大的問題。國服是國家的傳統文化品牌,是國家的重要文化財富。經典品牌不一定流行,流行的不一定是經典品牌。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喜歡穿什麼,不喜歡穿什麼,完全取決於個人的現實條件和審美趨向。服裝革新日新月異,服裝新潮一浪高過一浪,在時裝潮流的推動下,人們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衣著,在形形色色、目不暇接的服裝世界中,儘量穿出自己的個性、彰顯自己的特色。但中山裝在國人心中的國服品牌地位不可撼動,它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感,是萬眾仰慕的民族品牌,是民族記憶中難以忘懷的光輝篇章。

在服裝文化多元化日趨加劇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弘揚傳承中山裝文化,使中山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展現出經久不衰的蓬勃生命力,我以為一方面要把熱愛中山裝納入愛國教育內容之中,牢固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國標”版的中山裝在國際國內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已經深深定格在中華民族記憶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它的設計理念和款式,保持中山裝經典“版本”歷久彌新的魅力。領導們身穿中山裝那是中國的最高禮儀,也是以中國的方式展示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它代表的是國格國威,代表的是一個大國的風采和氣度。因此,我們要把中山裝當作國粹持續發揚光大,把中山裝文化注入愛國教育內容,引導青少年深入瞭解中山裝產生的歷史過程、深刻的政治意義以及特有的民族情結等,時時喚起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中華民族對中山裝特有的“情脈”源源不斷流傳下去。

同時,要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在重大節慶活動、重要禮儀場合提倡著國服。越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和民族,越注重自身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縱觀世界重大文化交流活動場景,各國穿的都是本國的國服,各民族穿的是本民族的著裝,惟其如此,才體現國家和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及存在感。堅守不是拒絕與世界融合,而是在融合中始終保持本色,不至於在融合的過程中消融;融合也不是放棄堅守,沒有堅守的融合,其實就是對傳統文化不負責任的隨波逐流。“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那是海外遊子漂泊他鄉、身不由己的自我安慰。試想,如果世界各地的人統一著洋裝,除了能分辨黃、黑、白種人外,沒人能分清你是哪國哪個民族的人。所以,我以為在國慶節、建黨節等慶祝活動中,組織集體合唱、歌詠比賽時,建議統一著中山裝,做到著裝基調與主題基調相協調,激揚人們的愛黨愛國熱情;建議每年新黨員入黨宣誓時統一著中山裝,體現入黨的莊嚴和神聖,讓黨員重溫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建議各級在召開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時,所有代表或委員統一著的正裝不是西裝,而是我們地地道道的國服——中山裝,最具代表性的群體,理應擔負起弘揚和傳承國服文化的重任,唱國歌、穿國服、感受做中國人的尊嚴。

中山裝是中華民族的自豪和榮耀,是我國服裝文化的國粹,我們要切實負起傳承發展的責任,讓它與時俱進,激勵一代代中國人愛我中華、振興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