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仍在轉型陣痛期,平安人壽掌門人來打氣

銀保已成夕日黃花,個險短期培育仍難抓

保險業的轉型主要在於壽險,正因為突然之間“保險姓保、迴歸本源”成了硬指標,一些保險公司一時間難以適應,規模業務萎縮成為日子難過的癥結。銀保已成夕日黃花,個險短期培育仍艱抓,其他渠道只是點綴。希望在哪裡。

近日,平安人壽董事長兼CEO丁當發表題為《中國壽險:新機遇與好文化》的主題演講,深入闡述了行業未來“黃金二十年”及“保險科技創新”兩大機遇,預判壽險業未來五大趨勢(經歷監管趨嚴、保險姓保、科技應用、市場集中、個險為王)。

機遇之一:黃金二十年

丁當首先與大家分享了一組數據。他提出,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重新激活了停業20年的保險市場。歷經40年的發展,中國已成長為有全球影響力的保險大國,並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

丁當認為,就人身險而言,2017年,中國(大陸)人身險保費收入已達到2.67萬億元,僅次於美國和日本;21世紀以來,人身險保費收入年均複合增速達到20.7%,遠遠高於全球4.1%的平均水平;人身險密度從2000年的61元/人大幅增長至1543元/人,較2000年提升25倍;人身險深度從2000年的0.99%攀升至3.23%,保費佔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達到5.9%。

市場上有一種說法,中國保險復業以來,經歷了兩次黃金髮展期。第一個黃金十年,是二十世紀90年代的十年,保險代理人營銷體系的引入,驅動保險業高速增長;第二個黃金十年,是21世紀的頭十年,中國加入WTO、銀保等新銷售渠道的開拓成為行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當前,中國人均GDP已接近9000美元,並即將突破10000美元。世界銀行有研究表明,人均GDP在5000-15000美元區間時,人身險深度會加速攀升;人均收入每上升10%,壽險保費會上升19%。這意味著中國居民的保險意識和保險需求將進一步被激發,我們正處在保險業的第三個黃金十年。甚至,他認為,這個黃金期會延續更長,不僅僅是十年,而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黃金二十年”。

關於原因,丁當認為,首先,中國壽險深度和壽險密度分別為全球平均水平的67.4%和54%,提升空間巨大;其次,我國人身險保障缺口高達37.7萬億美元(約242.7萬億人民幣),人均保障缺口達到94578美元(約60萬人民幣);第三,我國保險業總資產規模為16.75萬億元,佔金融總資產比例不足10%,落後於25%-30%國際平均水平。

差距意味著增長空間,這表明中國壽險業遠未達到增長的天花板。相比發達市場保險業已經“從搖籃到墳墓”覆蓋到人一生的各個階段,大陸壽險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有研究指出,大陸壽險保費規模長期空間超過8萬億元,相當於2017年GDP的10%。具體來說,未來二十年,人口結構、經濟發展、消費升級、醫療支出、政策利好等因素將持續釋放保險需求,驅動壽險業持續高速高質量增長。

機遇之二:擁抱新科技

黨的十九大對金融保險業提出了新要求,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全面落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風險、深化改革三項重點任務成為保險業新的工作座標。2018年,銀保監會成立,保險業監管進入新的歷史定位。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丁當認為壽險業未來發展表現為五大趨勢:

第一,監管趨嚴。償二代實施以來,保險業監管力度更大、覆蓋更廣,覆蓋險企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推動險企合規經營。

第二,保險姓保。保險“迴歸保障本源”已成為行業共識。險企進入業務結構調整期,將聚焦長期保障型業務。

第三,科技應用。金融科技、保險科技正越來越多地運用於保險業,並深刻地改變和重塑傳統保險業的運作發展模式。

第四,市場集中。大型保險公司仍將佔據主要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高的態勢仍將持續。這將驅動中小險企尋求戰略突破,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第五,個險為王。未來,保險代理人渠道仍將是人身險銷售的主要渠道,個人壽險代理人制度仍將發揮巨大作用。

根據丁當的觀點,科技創新為保險業帶來兩大趨勢:平臺化和智能化。

所謂平臺化,就是指重構產品平臺、銷售平臺、服務平臺和風控平臺,藉助科技賦能邁向平臺經營,實現降本提效;所謂智能化,就是指實現千人千面的需求挖掘和精準的定製化服務,改善客戶體驗。這兩大趨勢有助於解決傳統保險業的四大痛點:

就產品痛點而言,基於雲計算、人工智能的大數據保險科技,可以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定價;保險代理人還可以根據客戶數據分析客戶需求,精準推薦保險產品。

就渠道痛點而言,藉助移動互聯等技術,可實現多場景、多平臺的傳播、查看和交易;互聯網技術將產品銷售自然嵌入用戶生活和商業場景,讓銷售像呼吸一樣自然。例如,代理人可以通過各類社交APP將保險資訊傳達至客戶,讓客戶線上就可以購買產品和服務。

就服務痛點而言,“互聯網+”更加註重用戶體驗,可以實現先服務後銷售,建立起獲客、積累和轉化的閉環。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為投保、理賠、保全等流程帶來智能化革新。例如,一些保全服務可以直接在線完成,這將幫助代理人極大提升服務效率。

就風險防控而言,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可以精準識別並控制風險,如建立理賠智能風控管理平臺,高效識別理賠欺詐風險。

一言以蔽之,保險科技正推動保險業在產品、渠道、服務及風控等方面持續提升,在重塑傳統保險業的同時,與傳統保險業優勢互補,共同促進行業轉型升級,最終實現改善“客戶體驗”的終極目的。

丁當談文化:壽險的好文化與好社會

銷售保險,讓保險走進千家萬戶,需要去和客戶溝通。很多人就認為這是在“求人”,但丁當不這麼認為。他認為要看你是用什麼方式、用什麼初心去溝通。如果是以專業的能力、友善的態度去做保險,以“文化情懷”去做保險,那就是“救人”,而不是求人。“救”字裡面就有“文”字,有文化地去“求人”,就是“救人”。

而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擁有“好文化”。有了好的文化,才有好的道德,才能把好文化、好道德作為思想武器,代理人隊伍就能在展業、銷售、服務客戶的過程中更有底氣和幸福感。

保險銷售人員能夠做好本職工作,為客戶送去更完善的保障,讓每一位國民都擁有抵禦風險的能力,當不幸來臨時,可以通過保險為家庭帶來救助和慰藉,這也是保險人的初心和使命。

只要信仰保險慈善文化,身體力行弘揚保險的“好文化”,不斷夯實自己的專業技能,以客戶為中心,將“簡單便捷、友善安心”的保險服務送到千家萬戶,保險人必能為人民幸福、社會文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做出自己應有的一份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