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罕見畫面引關注,台媒:就是震懾台灣,都心知肚明只是不可說

6月23日,央視《軍事報道》曝光了疑似“東風-10A”型遠程陸基巡航導彈旅演訓畫面,引發外界廣泛關注。畫面展示了多枚巡航導彈實彈齊射發起攻擊、精確命中目標的震撼場景。從一些細節中,也能看出該巡航導彈的大致性能和運用方式。

央視罕見畫面引關注,臺媒:就是震懾臺灣,都心知肚明只是不可說

央視罕見播放了“東風-10A”巡航導彈齊射的畫面(圖①)

央視罕見畫面引關注,臺媒:就是震懾臺灣,都心知肚明只是不可說

多枚“東風-10A”巡航導彈同時命中一棟大樓的畫面(圖②)

境外媒體關注“東風-10”演習

新加坡《聯合早報》25日報道稱,央視罕見播放了“東風-10A”巡航導彈齊射的畫面(圖①);此外,還播放了多枚“東風-10A”巡航導彈同時命中一棟大樓的畫面(圖②)。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在導彈的打擊下,瞬間灰飛煙滅。

報道稱,2015年解放軍曾在一次演習中,演練過用“東風-10”巡航導彈擊中目標大樓的科目。文章稱,如果一個陸基巡航導彈旅下轄6個發射營,裝備100多輛發射車,每輛發射車攜帶3枚導彈,理論上可一次齊射200至300枚射程達到2600公里的“東風-10A”遠程巡航導彈。轉移陣地和打擊效果評估後,還可再齊射200至300枚巡航導彈。

臺灣《聯合報》報道稱,“東風-10”據稱是性能最好的核常兼備陸基遠程巡航導彈之一。外界普遍猜測陸基型號的射程達到1000公里以上,空射型號射程還要遠一些。至於為什麼要用巡航導彈打大樓,而不是打擊洞庫、機堡等目標呢?《聯合報》引述大陸分析人士的話稱“這個當然和對岸(臺灣)有關係,具體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可說罷了!”

不過一位匿名大陸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之所以炸大樓,可能並非簡單出於威懾目的。通常來說,靶標的制定要和導彈的制導方式匹配。巡航導彈末段通常採用景象匹配製導方式,那靶標就需要有比較明顯的外形特徵,大小也要滿足設計精度要求。從視頻畫面判斷,這個7層大樓高約20米,長50米左右,這可能是“東風-10”的典型打擊目標。

央視罕見畫面引關注,臺媒:就是震懾臺灣,都心知肚明只是不可說

齊射導彈不是為了壯觀

央視的畫面顯示了“東風-10A”巡航導彈發射車多發齊射的場面。相比之下,美軍艦發射“戰斧”時總是一枚一枚發射,齊射是為了看上去更有氣勢嗎?

專家表示,巡航導彈打擊目標需要一定的數量。以戰鬥部重量在450公斤左右的美國“戰斧”巡航導彈為例,美海軍在實戰中總共發射了2000多枚。只有3次攻擊發射數量少於10枚,這3次主要是打擊“基地”組織頭目。去年和今年對敘利亞相關設施的攻擊,發射的巡航導彈數量分別達到59枚和66枚。這表明實戰中巡航導彈攻擊必須達到一定量才能實現有效毀傷。而齊射則能在儘量短時間內發射完畢,減少暴露時間,提高生存概率。另外,多枚巡航導彈要儘量在短時間內同步到達目標,一方面提高突防概率,另一方面提高打擊的突然性,齊射就是要起到這樣的效果。其實,對於導彈部隊來說,齊射的難度並不大,關鍵在於導彈的技術維護、保障到位。難的是讓不同時間、地點發射的導彈按要求同步到達目標區,以實現打擊的突然性,這就要求進行充分的航路規劃。

而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發射確實沒有如此壯觀,因為其單艦發射必須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在同一海域部署的軍艦也不可能很多。這也就為其航路規劃帶來較多麻煩。為此,最新型“戰斧”導彈除了有相關的規劃平臺外,導彈上還安裝“到達時間軟件”,控制導彈的速度,以進一步精確控制多枚導彈的抵達時間。

央視罕見畫面引關注,臺媒:就是震懾臺灣,都心知肚明只是不可說

與彈道導彈混編使用?

從央視公佈的視頻看,在“東風-10”巡航導彈發射陣地遠方,還部署有處於起豎狀態的疑似“東風-16”近程彈道導彈。外界有觀點認為,這表明火箭軍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進行了混成編組。不過專家認為,這次發射很可能只是出於演示的目的。實戰中,戰術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配合使用,可以進一步提高打擊效果和突防概率,但未必會混編在同一陣地使用。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可以發揮各自優勢對付不同目標,或同一目標的不同部分。例如,臺灣東部的一些空軍基地實現了洞庫化、地下化。其基地位於山體內,用彈道導彈不容易打門。而巡航導彈則很容易繞彎對其洞庫大門實施精確攻擊。彈道導彈可以發射鑽地彈或者子母彈打擊掩體和跑道。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協同使用還可以提高突防概率。

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配合使用需要兩者同時到達目標區。而“東風-10”飛行速度慢,要先發射,待其發射一段時間後再發射彈道導彈。而巡航導彈發射後,陣地有暴露風險,對於部署在相鄰區域的彈道導彈比較危險。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兩者部署在相距較遠的發射陣地,協同好時間發射。

點擊“瞭解更多” 獲取你想要的相關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