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隨口說出的話,可能就是扎向孩子的刀!第一句你就中了!

你隨口說出的話,可能就是扎向孩子的刀!

第一句你就中了!

你隨口說出的話,可能就是扎向孩子的刀!第一句你就中了!

親子教育專家阿黛爾·法伯講過的一個小故事

當孩子總是用完鋸子不放回原處的時候,爸爸很生氣的指責他:“你總是說謊,明明拿了工具又說沒有。”“你別想玩了!”“明天我們出門的時候你就一個人在家反省吧!”

另一個經過“指導”的父親是這樣做的:他沒有指責孩子,而是告訴孩子他這樣做自己很生氣:“我的新鋸子被扔在外面,被雨淋溼都鏽掉了,我太生氣了!”然後他說出自己的期望:“我希望我的工具被借走以後,可以完好無損地被歸還”。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他提供了選擇:“二選一:要麼借我的東西及時歸還,要麼以後再也不借,你來決定”。

下一次,孩子繼續重複錯誤的行為,他的做法:鎖上工具箱。

當孩子來詢問時,告訴他原因:鎖上是因為我希望我的工具放在哪裡就能在哪裡被找到。

最後一步,讓孩子一起參與進來,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你來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既能保護好我的東西,又能讓你也能玩。

結果呢?

無論第一個爸爸怎麼生氣、威脅孩子,孩子下次還是不記得把鋸子放回原處:反正爸爸已經放棄我了。

而第二個爸爸只是讓孩子看到自己對這件事的態度,而且陳述這件事的正確“打開方式”:“我希望……”。當爸爸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讓他來做選擇,並且為此負責的時候,孩子真正明白了“承諾和負責”,也能從中得到成長。

玩笑也好、嚇唬也罷,最重要的是我們父母脫口而出的每一句話,孩子都會當真!所以當那些習慣的“威脅”快要脫口而出的時候,請一定想一想我想教會孩子什麼:是家長不容挑釁的地位?還是告訴孩子,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會陪在他身邊,一起尋找解決辦法?這些話你是不是經常隨口而出?你知道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嗎?

你隨口說出的話,可能就是扎向孩子的刀!第一句你就中了!

1、“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

這種方式本質上是威脅和控制,會引起孩子的擔心:“媽媽生氣了,她會不會不喜歡我了?” 或者內疚,“我是個壞孩子,我又讓媽媽難過了。”孩子不是真的願意聽我們的,只是害怕我們生氣而已,這種方式看起來越有效,真正的問題就越無法解決。

2、“我們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發展當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種喪失自我的表現。這種家長往往得過且過,患得患失。自我喪失感雖然是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並不是一種健康的心裡,這種心裡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你隨口說出的話,可能就是扎向孩子的刀!第一句你就中了!

3、“你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誰管得了你啊?”

一般父母這樣說的時候,並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不小心舊錯從犯,這會讓孩子覺得委屈。此類方法前兩次用或許會讓孩子感到愧疚,但是用多了就會引起逆反心理,索性將錯就錯。

4、“我這麼辛苦,都是因為你!”

內疚是能量最低的情感。我們為孩子的付出,如果變成抱怨,會成為孩子難以承受的情感負擔,也絕不會引發健康的“感恩”之心。 這句話隱含了情感綁架。通常我們這麼說,並不只是表達辛苦,而是想要孩子用更聽話,或更努力學習,來回報我們。

你隨口說出的話,可能就是扎向孩子的刀!第一句你就中了!

5、“如果爸爸媽媽離婚,你要爸爸還是要媽媽?”

如果是真離婚另當別論,如果僅僅是個玩笑,那就太愚蠢了,孩子會因此產生恐懼心理,他一定會想爸爸媽媽為什麼要離婚?他們是不是不要我了?他也一定會考慮自己會跟誰,但結果更遭,因為他發現跟誰都很痛苦。如此週而復始地焦慮不安,很可能形成抑鬱情緒。

6、“你總是......”

當我們用“總是”去指責孩子,其實這只是我們對這件事長期積累了很多負面情緒,但並不一定完全客觀,而且會給孩子貼一個不好的標籤。如果孩子認同我們的標籤,覺得自己就是這麼一個人,就會很難改變;如果孩子不認同,就會想著怎麼反駁我們,也不會改變。

7、“沒有原因,我說不行就不行!”

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於家長頭腦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觀念。這不僅會導致親子關係對立,更會破壞和妨礙孩子的公正心和民主意識成長,缺乏協商能力,甚至還會滋生暴力傾向。

8、“我早就跟你說過...”

孩子已經嚐到倒黴的滋味了,我們這麼說,無非就是補刀,說風涼話,證明自己是對的,或者發洩負面情緒。孩子走錯了路,才會知道正確的方向在哪裡。失敗了未必不是好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