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冷知识:古代人的“高考”有点猛

科举制度号称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科举制度发明之前,王朝选拔人才大多使用察举制或者九品中正制,政治被名门世族垄断,寒门子弟没有出头之日。科举制一举打破了这一局面,让社会中下层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社会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关于科举的知识,同学们想必从小到大学了很多了。但下面这些冷知识,小U猜你一定不知道!

状元、榜眼和探花

状元是科举第一名,榜眼是第二名,探花是第三名,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叫吗?

唐朝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

而探花最早只是个宴会的戏称,唐朝进士榜公布时,正值春季,榜上有名的才子会相约举办盛大的宴会,选出新科进士里最年轻的两位充当“两街探花使”,骑马游遍长安城,采摘当季鲜花,可谓是风光无限,到了南宋探花才正式成为第三名的代称。

榜眼的由来就更生活化了,在进士榜上,状元高居上方正中,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列其左右,仿佛像两个眼睛,被人戏称为榜眼。后来探花专指第三名了,榜眼就成了第二名代称。

科举冷知识:古代人的“高考”有点猛

科举落榜生

高考有高复生,科举自然也有落榜生。想来我们熟知的许多名人都有科举落榜的经历,也因为为后世留下文采斐然的“落榜后感”。有没考上疯狂写诗diss考官的,拿商隐的《破镜》来说,“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这诗写的,说考官是破镜,就会照山鸡,鸾鸟只好歇菜。有自嘲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落榜而回的岑参写了四句诗: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

科举冷知识:古代人的“高考”有点猛

最著名的一位科举落榜人当属蒲松龄,他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却在考士路上屡战屡败。终于转而去写作,收集了一堆牛鬼蛇神的素材,创作出为后世翻拍无数次的《聊斋志异》。

科举作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在作弊方面,古人虽然没有高科技设备加持,弯弯绕绕的小心思可不输给现代人。

第一招就是小抄,古人袖里乾坤使得可是风声水起,南京的江南贡院有一本《五经全注》,长仅5厘米,宽4.3厘米,厚0.7厘米,书上的字与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盖住8个字,堪称我国尺寸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还有将经文抄在内衣上、身体上的。

科举冷知识:古代人的“高考”有点猛

当然朝廷也不是吃白饭了,为了杜绝这种作弊手段,在考生进场时,都要被仔仔细细地搜身,帽子不准带双层的,棉衣要翻开看里子,连鞋都要穿薄底的。

知道了那么多科举冷知识,是不是感觉现代高考要人性化的多,至少想穿什么鞋子就穿什么鞋子!

优复数学整理发布

科举冷知识:古代人的“高考”有点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