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不能推廣「日本看病模式」?

近年來,網上反覆流傳一篇《親歷日本搭橋手術》的文章,內容是作家王石講述他在日本神原紀念醫院就醫的經歷:第一次去沒事先預約,預約好第二次赴日,兩天一夜完成七項檢查,檢查項目包括不必切開的冠脈造影、量血壓分別測量四肢,而抽血後觀察5分鐘敷料24小時、跪式服務的護士、精緻美味的餐點、和飯店一樣臨走再收費這些細節給了他很深印象。

該文總是被人翻出來,可能有把作家王石當成企業家王石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有中國醫患關係緊張的背景因素。

文中描述日本醫院一流的技術和設備,醫生專業的素養和一流的服務態度,很難不讓人感嘆,看病本該如此,應該推廣文中的“日本看病模式”啊。

說真的,醫生們也希望有“預約-醫生詳細講解-全面檢查-個體化方案”這樣的診療過程,但目前來說,中國還真推廣不了文中的“日本看病模式”。

讓我們來算一筆帳:全國二級以上醫院的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加起來不超過3萬人,我們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約三個億。三萬醫生又分冠脈介入,起搏器安裝,心律失常,心衰,先心病,高血壓等細分方向,他們還承擔會診,科研,教學等任務,完全不可能執行“日本看病模式”。

以高血壓為例,上述三萬心血管內科醫生中,專門從事高血壓專病診療的不超過三千人,而高血壓“患者”超過三個億。如果按照《美國最新指南》的標準衡量統計,中國高血壓“患者”約“六個億”,無論按照美國歐洲還是中國指南標準,至少有5-6億人血壓不正常。三千專科醫生對著六億人怎麼辦?不可能採用“日本看病模式”。

也許有人會問:不是有眾多家庭醫生嗎?咱們說的是具有“日本看病模式”中診療能力的醫生和設備,簡單化的診療很容易,不在此文討論範圍。

為什麼非要找給日本神原紀念醫院的那種醫生?因為心血管疾病非常複雜,不是誰都能看。

這裡有人該說了:高血壓簡單呀,超過140/90mmHg就是高血壓,超過120/80mmHg就不正常,血壓低於120/80mmHg就很理想……這種認知深入人心,甚至沒有學過醫的鄰居大媽也能“診斷”並推薦用藥,目前還出現很多“某某管理師“,經常為“高血壓患者”指導診療。

然而,高血壓是複雜的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之一!原發性高血壓病是複雜的心腦血管綜合徵,發病原因複雜,機制尚不明確,影響因素眾多,干預效果不佳。因此,複雜的心血管健康評估不能進行簡單化的診療。

專業完整的診療需要甄別真假高血壓,綜合評估危險程度,制定個性化干預措施,因為管理血壓的目的是不發生心腦血管疾病,或者說盡量減緩靶器官受損。

治療高血壓需要精準診斷,生活方式干預,不能輕易啟動用藥,開始用藥後,還需要密切關注藥物副作用,根據血壓及個體健康狀態綜合評估、個體化診療,而不是大躍進式的防控。盲目的低水平的“防控”會帶來大量誤診誤治!

所以,客觀上我們確實需要“日本看病模式“,進行精準診斷、適度醫療。

但是,作家王石也不知道他測血壓的方式太簡單了,真正高血壓精準評估流程每位患者需要至少一個小時,像他量血壓那樣測血壓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另外,高血壓的干預還需要患者的配合,這需要您理解:血壓高不一定是高血壓“病”,血壓不高不代表血管健康,需要摒棄“吃藥一輩子不能停”,“降壓才是硬道理,血壓越低越好”的觀念。

高血壓是非常複雜的血流動力學綜合評估問題,不是所有的醫生都會看“高血壓”,理想的診療不僅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撐,更需要大量的富有經驗的醫師執業。

從資源上來說,目前的醫保費用只提供基本醫療,不可能支持“日本看病模式”。除了經費問題,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速成醫生,目前三千高血壓專病醫生不可能為三億高血壓“患者”及三億血壓不正常的大眾提供“日本看病模式“!


總體來說,每個公民都應該理解,真正能為自己的健康負責的只有自己!如果您非常愛惜自己,當然可以主動尋求更加優質的適合自己的醫療資源,但也意味著要為此付出相應的費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