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祕的垂直起降戰鬥機,研發代號「四號任務」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蘇關係不斷惡化,到了60年代中期後,中蘇邊界衝突不斷。1968年,中蘇邊境吃緊,毛主席指示要準備打仗。當時空軍考慮到一旦中蘇交戰,現有的機場生存率很低,需要將機場轉入大山。

同時還需要短跑道殲擊機和垂直起降殲擊機。於是空軍向研究單位下達了研製短跑道殲擊機和垂直起降殲擊機的命令,正式立項。

中國神秘的垂直起降戰鬥機,研發代號“四號任務”

1968年7月11日,空軍向軍委辦事組和國防科委上報了《關於三五期間我國飛機發展問題的建議的幾點意見》。其中就明確提出要儘快解決垂直短距起落戰鬥機的問題。隨後,六院根據空軍的指示,下達了短距起落戰鬥機的研製課題。1969年初,601所將短距起落噴氣襟翼可變機翼飛機列入專題科研項目。但由於技術儲備不足,該項目只能列入預研項目。

中國神秘的垂直起降戰鬥機,研發代號“四號任務”

1969年8月月25日,根據中央軍委辦事組關於六院由國防科委移交空軍領導的決定,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了航空工業“825”會議,強調“積極開展垂直起落飛機的研究”。10月30日,三機部在瀋陽召開了駐沈廠、所領導幹部會議。會上宣佈了垂直起落飛機領導小組成員。這次會議要求,601所抽出116名設計員,112廠抽出40名技術員、同有關院校30多人組成“四號任務”連隊,由601所副所長葉正大任連長。會後,立即開始了緊張的設計工作。按研製計劃要求力爭在1971年“七一”上天。

中國神秘的垂直起降戰鬥機,研發代號“四號任務”

但是,林彪仍然對研製進度不滿意。為了儘快研製出垂直起落飛機,林彪指示由空軍負責的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指定瀋陽軍區空軍一位副政委為“四號任務”領導小組第一副組長,統一領導“四號任務”的研製。同時,空軍直接派人進駐112廠實施監控,並規定“四號任務”連隊每週必須向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報告一次垂直起落飛機的研製進度。在這種高度壓力的情況下,601所設計人員全力以赴,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在1968年底就提出了6套設計方案。經過“三結合”討論,確定第1套和第6套為優選方案。1970年初,601所又組織設計人員到一線部隊進行調研和徵求意見,經過反覆討論和論證,於7月份向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彙報,最後確定上第6套方案。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設計人員被迫採取“大躍進”的訪法,邊研究、邊設計、邊試製。各類研製人員齊頭並進,僅用20個月的時間,就設計出了垂直起落飛機的總體方案。但是,因為該項目遠遠超越了我國當時具備的技術水平和能力,被列為重點研製型號的“四號任務”,由於受技術、材料、部附件及發動機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研製進度非常緩慢。

中國神秘的垂直起降戰鬥機,研發代號“四號任務”

1971年“913”事件(林叛逃墜機)後,航空工業生產開始走上正軌,有關部門也開始正視“四號任務”的可觀難度。1972年3月25日,“四號任務”領導小組召開了第12次也是最後一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與會人員檢查了在垂直起落飛機研製工作中的主觀主義、脫離實際的錯誤;肯定了參加“四號任務”研製工作的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的積極性與所取得的成績。同時指出:“垂直起落飛機在我國缺乏基礎研究和應有的技術儲備,不可能於短時間內搞成可供戰鬥用的殲擊機”,“當前要遵循國家計劃會議縮短戰線,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精神,解決空軍最急需的作戰飛機”。因此,會議決定:“‘四號任務’不列入國家型號發展計劃,仍為先期研究的科研項目。”至此,“四號任務”下馬,與之相應機構隨即撤銷。

不過垂直起降戰鬥機是肯定在研製的,只是沒有公佈,就和當年航母一樣,等到快要結束了才會公開消息。至於網傳的殲18是否存在,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