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和別派太極拳到底有什麼區別?兩位名家的點評和爭論也許讓你有所感悟!

此文非常有代表性,兩種對太極拳的說法都表述得比較客觀,值得仔細研究。文中徐老的觀點比較鮮明,不躲不閃,反觀沈老倒好像在強辯。這裡,確實鮮明地表現了兩種不同的太極拳理論觀點,如果有誰還不知道太極拳確實有兩種的話,看看這篇文章並仔細體會一下就基本能得到答案了。

沈家楨:評《徐致一對於拙作八個特點總的批評》

編者:本文原附於1961年12月18日沈家楨致顧留馨的信中.現摘出另發,題目是編者加的。瞭解此文背景請參照沈、顧有關來往信函。文中宋體字部分,為沈家楨先生對徐致一先生批評的點評:楷體字部分,為徐先生批評的原文。

第一特點:意氣運動

批評原文:第一特點,既稱意氣運動,說簡單些,只要在“用意不用力”這一特點,作些說明就夠了.原稿在內容上力求豐富,反而使人捉摸不到特點所在了。

點評:徐老是不同意太極拳也是一種氣功說法的,所以主張拙作只要在“重意不重力”這一特點上作些說明就夠了,這是多人認識的不同,不可能有同等看法。

又說原稿內容力求豐富,反而使人捉摸不到特點所在,這一特點內容是“意神氣靈勁”五項的統一,主要在意氣,貫通了神靈,歸納到勁上去,稿件壓縮時要特別指出主從關係,使不辜負提意見人一番美意。

第二特點:彈性運動

徐老批評原文:第二特點,彈性運動,太極拳的打法,先柔後剛而且是腳、腿、腰、手的整體動作.所以有彈性。原稿說成肌肉收縮.身肢拔長所致,可能是陳式的練法。

點評:這是根據拳論在姿勢方面的規定而提出的,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為身的拔長,沉肩墜肘,作臂的拔長,含胸拔背是背脊上部的拔長,如此等等。合成身手的拔長,由拔長產生彈性,由彈性成為掤勁,掤勁為太極拳八勁的基礎,也就是吳鑑泉先生常說的身手放長的意思。徐老說,太極拳先柔後剛的打法,與整體動作,就有彈性。這與練習彈性成為掤勁的質量不同,因為身手不放長,是不能產生彈性的。

第三特點:螺旋運動

徐老批評原文:第三特點:螺旋運動,是陳式的特點。

點評:凡在一動全動之下,使掌心由內翻外及由外轉內的收放旋轉,皆是抽絲勁,也就是纏絲勁!合成矛盾對立面的統一,為形成雙魚的太極圖,這種勁就是太極勁,此勁是陰陽合成的,沒有此勁就不成為太極拳。

勁的表現在手臂上是旋膀轉腕(徐老的說法)表現在下肢上是旋腿轉踝,表現在身軀上是旋腰轉脊,各式太極拳沒有一式離開翻轉掌心的,也沒有一式不旋膀轉腕的。所以這種螺旋運動,各式太極拳都是有的,所不同者,只不過注重程度上有些差別而已。

太極拳五式是一脈相傳,因此不會此有彼無,如楊澄甫老師、吳鑑泉先生,都是具備這種螺旋作用並作化勁的核心,猜想徐老亦不能例外,因此與其說陳式的特點,不如說五式太極拳的特點。

第四特點:貫串運動

徐老批評原文:第四特點貫串運動,腰脊是貫串運動的組成部分,不過它有穩定重心和增強力量的主要作用,所以叫做主宰於腰,原文把主宰說成源動,不盡相符,在拳論中明明是說其根在腳,發於腿.全身各有所思,合起來成為一個整勁,而且貫串的,原意是說各部分要相互調協不要牽制的意思,如是源動於腰脊,那麼腰脊一動,全部都動,就無所謂要調協,不要牽制了。

點評:節節貫串運動,就是其根在腳……形於手指,再由手指回歸腳根,就這樣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經過幾個主要運動關節,節節貫串起來成為一個整勁,這條整勁的長線上需要一個主宰來帶頭髮動,這就是腰脊,因為它們位置在身軀中部,所以拳論中說腰脊是第一主宰。徐老所提增加力量,穩定重心等等說法,這是屬於貫串時要求的功能,拳論中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就是說這一條運動長線,是以腰為主宰來帶頭髮動的,這裡或許是徐老的主宰二字當作貫串的組成部分,當然這僅是一種猜測,可能把原意誤會了,假使真有誤會,亦請原諒。

第五特點:一氣呵成運動

徐老批評原文:第五特點,一氣呵成運動,不要斷勁要綿勁,是太極拳的特點,在綿勁之下一氣呵成是符合要求的,在斷勁之下一氣呵成,除運用纏絲勁之外,別種武術也要求這樣練的,不能稱為特點。

點評:徐老認為他的拳是有綿勁的,而陳式拳則沒有這種綿勁,所以說在綿勁之下一氣呵成是符合要求的。又說在斷勁之下一氣呵成,除運用纏絲勁外,底下就沒有再加說明,因此很難看懂,徐老的原意,一氣呵成都沒有斷勁,若有斷勁,就不成為一氣呵成(發勁有斷有接除外)。

徐老硬性斷定,陳式除了纏絲勁處,內中沒有綿綿不斷的勁,又說一氣呵成不能稱為特點,這是誤解的,但實際上徐老在他自己著作中(第15頁)把一氣呵成的連貫,稱為動作方面重要特點,因此第五特點仍可成立,並與徐老過去論點是一致的。

第六特點:調整虛實運動

徐老批評原文:第六特點,動作要有虛實,也不是太極拳所獨有,太極拳的特點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不可纏誤。

點評:在這一特點內,拙作是從雙腳虛實,雙手虛實,說到上下相隨變換一手一足的虛實,並且解釋了拳論內“輕重浮沉”的尖點虛實,拳論說“不知輕重浮沉的虛實,有類掘井不及泉之嘆”。徐老對於這一系列的種種虛實未加可否,卻提出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作為太極拳的特點,認為這才可以稱為特點。其實王宗嶽先生在那篇輕重浮沉的論文中早已有詳盡的分析,從理論上說,比虛中有實更上幾層樓了,所好也認為須有虛實,因此應該說,第六特點也是成立的。

纏誤二字,想系徐老諷刺陳式太極拳重視纏絲勁作用的纏誤,這是當年陳長興先生所不及料的。

第七特點:剛柔相濟運動

徐老批評原文:第七特點,剛柔相濟,太極拳的特點在以柔制剛以靜待動,要求越柔越好,剛柔相濟別種武術也是同樣講究的,不過柔多剛多上的一些區別而已。

在吳式裡剛柔相濟至多是懂勁階段,不是神明階段。

點評:徐老說太極拳是以柔制剛,以靜待動為特點,這是一個方面,同時認為剛柔相濟在別種武術也有,不能稱為特點。事實上太極拳以柔制剛的(走)同時也是以剛制柔的(粘),這就是徐老認為在推手中得到統一的說法。

徐老的著作中有“和諧”這一重要特點,並且說“絕大多數武術項目,都是講究和諧的”,絕大多數內容所有的,還可稱為重要特點,則太極拳剛柔相濟與其它武術不同,當然可能稱為特點了。

徐老在這項附註內說,在吳式剛柔相濟,至多是懂勁階段,不是神明階段,既然徐老在此因忘了剛柔相濟,前此分項內也認為陰陽相濟內是包括剛柔相濟的,則前面反對剛柔相濟的論點是可以不談了。

第八特點:快慢相間運動

徐老批評原文:第八特點,快慢期間運動,是陳式所獨有,吳式是快慢隨心所欲,並不一定相間。

點評:徐老說快慢相間運動是陳式所獨有,吳式的快慢是隨心所欲,並不一定相間,同時有分項內卻說了可以快慢相間的,在此補充的是隨心所欲的快慢,(正是吳鑑泉先生在推手時常談的,要有快慢的功能)。

但是拙作所說的快慢是轉關慢,就是勁由內換期間要慢(指盤架子),過了內換之後,就要由慢加快,在這“加速力”內將太極拳應有八門勁表現出來(尤其是四正手),表現後,又是轉關又轉慢了,就這樣慢慢快快的期間,到此可以說,對於快慢的觀點,已經接近統一了。

附:陳式太極拳八大特點完整版

陈式太极拳和别派太极拳到底有什么区别?两位名家的点评和争论也许让你有所感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陳式太極拳的運動特點從不同層面來總結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以下的八個特點是顧留馨前輩根據前人著述歸納劃分的。我(同一太極)基本贊同其觀點,所以引用過來。但覺得這種劃分還沒有觸及陳式太極拳的核心,還不夠過癮,所以我會在今後的博客中做一論述。但在這裡,我不妨先順著顧老前輩的思路,再對其觀點做進一步的闡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原文做出對比。(對此篇文章,同一太極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會不斷修改,敬請朋友們留意)

太極是陰與陽的對立統一,陰陽代表著事物的既兩個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方面。太極拳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串著“陰陽”和“虛實”,這在太極拳動作上表現為每個拳式都具有“開與合”、“圓與方”、“卷與放”、“虛與實”、“輕與沉”、“柔與剛”、“慢與快”,並在動作中有左右、上下、裡外、大小和進退等對立統一的獨特形式。這是構成太極拳的“對稱平衡法則”。

太極拳不僅在外形上是獨特的,而且在內功習練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練太極拳時,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極拳在內是意氣運動,在外則是神氣鼓盪運動,也就是說既要練意,又要練氣。這種意氣運動的特點是太極拳的精華所在,並統領著太極拳的其他各種特點。簡言之,太極拳是一種“以意領氣,以氣催形”武術運動。此外,練太極拳時全身放長和順逆纏絲相互變換之下,動作要求表現出能柔能剛,且富彈性。它的動態,要求一動全動,節節貫串,相連不斷,一氣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間。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剛,剛柔相濟。它的立身與動作,要求中正不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和開中寓合、閤中寓開。具備了這些條件,太極拳才能充分發揮它的特殊作用。在體育保健上,不僅能增強運動器官與內臟器官,並能鍛鍊和增強意識的指揮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順利地指揮著氣活躍於全身。這樣就既練了氣,也練了意,意氣相互增長與強旺,身體自然強壯。同樣,在技擊上也有其獨特的作用:可以以輕制重,以慢制快,剋制自然,並掌握自然,動作起來可以一動全動,“周身一家”,達到知己知彼和知機知勢的懂勁功夫。

第一特點 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拳譜規定:

1)“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2)“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3)“心為令,氣為旗”,“氣以直養而無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上述表述中,“心”及心思,意念,意識,就是我們常說的“意”。神,及精神,思想,意念。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也是行氣練氣的拳。但練拳時,要“以心行氣”:心為發令者,氣為奉令而行的“傳旗”;一舉一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後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說太極拳是一種意氣運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極拳的第一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練拳時,意識要貫注在動作上,以意行氣,不可只顧默想內氣如何運行。

2)練拳時動作要順遂、沉著,勁運到終點時要表現出勁別來,這是使意氣得到鼓盪的三個措施。

3)緊緊掌握外顯的神氣鼓盪,以便做到不痴不呆,並反過來促進內在的意氣運動。

4)善於運用其它七個特點,以便配合著來提高意氣運動。 有了意念,就有了思想,人就顯得生機勃勃,富於朝氣,生靈活現,對練時靈活多變。如果缺乏意念、精神,人就顯得遲緩生硬,宛如愚人,對戰時反應遲緩。

第二特點 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拳譜規定:

1)“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3)“松腰圓鐺,開胯屈膝”;

4)“神聚氣斂,身手放長”。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需領頂勁和氣沉丹田是身軀放長,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後背放長;沉肩墜肘是手臂放長;松腰圓鐺和開胯屈膝,並使腿部得到圓活旋轉,是腿部在這種特定的姿勢下放長的結果。所以太極拳的步法必須在圓鐺松腰和開胯屈膝的姿勢下用旋踝轉腿來倒換虛實。外表看,是腿的纏絲勁的表現,其實內部促進了腿的放長。這一系列的放長,又促進了全身的放長;使身肢不特產生了彈性,形成棚勁,而且因全身放長,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備了放長的姿勢,就不容易發生努責鼓勁(拙力)的毛病,為自然的鬆開和身手放長提供了條件。所以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就成了太極拳的第二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太極拳主要是練習棚勁, 棚勁生於彈性,彈性則生於身肢的放長,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長。

2)身軀及上部的放長,必須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長,必須是沉肩墜肘、松腰圓襠和開胯屈膝的旋轉。

4)練習棚勁時,先求綿軟以去掉舊力(拙力),同時放長以生長彈性的新勁。

5)只有神聚氣斂地練拳,才是加強棚勁的內在因素。

第三特點 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拳譜規定:

1)“運勁如抽絲”;

2)“運勁如纏絲”;

3)“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可離太極”;

4)“妙手一運一太極,跡象化完歸烏有”。

從上列四項規定中可以看出,太極拳運動必須如抽絲的形狀。抽絲是旋轉著抽出來的,因為直抽於旋轉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種螺旋的形狀,這是曲直對立面的統一。至於纏絲勁或抽絲勁都是指這個意思。因為在纏的過程中伸縮其四肢同樣會產生一種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論說,不論開展的大動作或緊湊的小動作,千萬不可離開這種對立統一的太極勁。練純熟之後,這種纏絲圈就越練越小,達到有圈不見圈的境界,到那時就純以意知了,所以順逆纏絲對立統一的螺旋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三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纏絲勁為太極拳命名的由來,沒有纏絲勁就不能使勁環繞著身肢節節上升,達到完整一氣。

2)須知“貫串”的要求,不僅是運動須通過關節部分,而且還須使它通過整個關節上下的肌肉部分,這是螺旋纏絲的作用。

3)太極拳有一對基本纏絲和五對方位纏絲是教和學太極拳的最好的工具。

4)運勁如纏絲,只有在輕靈貫串條件下才能實現;同時,神氣方面必須鼓盪和內斂。

5)纏絲勁的運用不可產生缺陷、凹凸和斷續等三個缺點。

第四特點 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拳譜規定:

1)“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2)“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

3)“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上下相隨人難侵”。

4)“尾閭正中神貫頂”,“上下一條線”。

上列四項規定可以說明,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地轉換,就可耐久不疲,這是最經濟的一種動力活動。因此,練太極拳時雙手要有虛實,雙足也要有虛實,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隨地分清虛實,也就是說,左手實則左足應虛,右手虛則右足應實。這是調節內勁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環節。此外,形成落點的虛中有實,實中要有虛,從而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使內勁處處達到中正不偏。初學時,動作可以大實大虛,以後逐步練成小虛小實,最後達到內有虛實而外面不見有虛實的境界,這是調整虛實的最深功夫。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分清主要的三個虛實,即腳的虛實、手的虛實和一手一腳的虛實。

2)注意調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與腳的虛實,這是“上下相隨人難侵”的主要關鍵。

3)要根據輕重浮沉的原則,經常檢查自己劃分虛實中的缺點。

4)要做到雙輕、雙沉和半輕半重這三個無病的虛實,這要刻刻留心,久久鍛鍊才能養成。

5)推手時不要忘卻“隅手對待隅手”的原則。四正手與四隅手要相互轉換,兩者具練。

第五特點 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

拳譜規定:

1)“腰脊為第一主宰,一動無有不動”;

2)“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

4)“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從以上四項規定可以看出,為了達到一動全動,必須以腰脊為中心,因為腰是左右平行轉動的中軸,脊是上下彎曲的根基。太極拳動作既要一動全動,那麼在運動線路上就不能單純地左右平旋,也不能專在上下、前後做彎曲動作,而必須將腰脊聯合起來,使運動的路線形成一條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後的空間曲線,以建立一動全動的基礎。這就是說,只有通過腰脊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個主要的運動關節(頸、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貫串起來。此外,還要做到周身無缺陷,貫串如九曲圓珠,這樣功夫才可以進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就成了太極拳的第五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腰脊聯合作中軸,手臂動作要有傾斜度(45度左右);

2)由中軸而產生的“動分”和“靜合”,是運用離心力達到貫串的中心關鍵;

3)開中寓合、閤中寓開是節節貫串和旋轉自如的具體表現;

4)發勁的節節貫串是加強運勁貫串的手段;

5)減小腕關節的動度,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點 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

拳譜規定:

1)“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

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3)“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

4)“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一氣呵成”。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不以一動全動為滿足,還要求在練全趟架子時能夠進一步做到一氣呵成,內勁不斷。這是加大運動量的又一方法。其具體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折迭;在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當然,這個特點同特點五一樣,是在螺旋式纏絲運動的輔助下來實現的。如果在發勁之後出現了斷勁現象,就要將這種發勁的餘意接續下去。萬一意也斷了,就要運用意、勁的餘神接續下去。為了做到這點,勁要有折迭轉換,動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統一的身法如同長江水滔滔不絕,中間無卸勁的餘地,亦無意馳的時候,這樣就自然可以達到一氣呵成的要求。因此,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就可作為太極拳的第六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遇到動作有往復時,必須嵌有折迭–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連不斷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體有進退時,必須嵌有轉換–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連不斷的必要措施。

3)勁斷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時,要有神在,這是補救斷勁的方法。

4)能神氣鼓盪地走架子,就可證明已將意貫注於動作中了。意在,為內勁不斷的標誌。

5)太極勁的方圓相生,是從“呼為開展、為方”和“吸為緊湊、為圓”中產生出來的。

第七特點 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

拳譜規定:

1)“運勁如百練鋼,何堅不摧”,“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2)“外似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於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

3)“太極拳決不可失之綿軟。周身往復,以精神意氣為本,用久自然貫通焉”。

4)“運勁之功夫,先化硬為柔,然後練柔成剛。極其至也,亦柔亦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的學習,首先要摧毀人們動作中原有的堅硬勁,使它化為柔軟,這是化柔的時期,這個時期愈長,則愈可把僵硬摧毀得徹底。此時的要點是仍須不失綿軟,在柔軟之下,向著更有彈性的堅剛上邁進。這個剛,不是從努責和鼓勁而產生的“生鐵”的剛,而是由鬆開和放長而產生的彈性的剛。因為身肢放長,並不斷螺旋式地絞來絞去,就可產生這種彈性。因此,又可名為“棚勁剛”。只有這種具有彈性的剛,才能達到“外似柔軟,內含堅剛”的要求。這種剛柔的變換是由精神意氣的隱顯來掌握的。所謂“隱則柔”、“顯則剛”,就是這個道理。功夫精進後,勁可內隱得極深,使外形顯得極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覆到柔上去了,其實內在的質量卻更加剛了。因此,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七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勁,越柔軟越好;這段時間也是愈長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時間。

2)全身練到綿軟後,即可進而具體地練習全身的放長,以練習剛勁。

3)行氣用柔,落點成剛,是太極拳劃分剛柔的界限。

4)心意結合神氣的忽隱忽顯和呼吸,是太極拳對於剛柔變換的法則。

5)剛柔同樣達到高級水平,是太極拳妙手稱號的標準。

陳鑫《總論發明》說:“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跡象化完歸烏有。”這是陳式對於太極拳剛柔度的標準。

第八特點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

拳譜規定:

(1)“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2)“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3)“初學宜慢,慢不可痴呆;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

(4)“形抗五嶽,勢壓三峰,由徐入疾,由淺入深”。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在初練太極拳套路(一趟架子)時,動作應該越慢越好,可將時間放長。動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機會,才能檢查出不順遂的地方。但是,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可漸漸加快,縮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時間。但由慢轉快,同樣也要有一個限度,即要做到隨快,但動作仍能沉著,仍能表現出勁別來,並不發生浮漂與錯亂現象。這是指練習一趟架子所需時間的長短而言的。在這種能慢能快的總前提下,用到每個拳式時則須將這種快慢的對立面統一於一個拳式中,即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就逐漸加快,運到落點時最快,以後復轉慢,如此週而復始。所以太極拳的每個拳式都要經過能慢能快的鍛鍊,這樣才能在推手時,“彼微動,己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條件,並能達到快慢相間的統一。所以,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八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初學時要慢,為的是有一個檢查糾正的機會。

2)求慢必須以精神提起和意氣靈換為前提。

3)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應逐漸縮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時間。但求快,必須以動作沉著和能表現出勁別為前提。

4)快慢相間的原則是轉關折迭處慢,過了轉關後,漸漸加快,過方點後再轉慢。同時,轉關時行氣要慢,盡頭的落點要快。

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間的變化幅度要求做到勻清。

結語

太極拳的八個特點是從太極拳拳譜中一再經過提煉而精選出來的。前人留下的寶貴的練拳經驗,早已成為現時練習太極拳的原則,也是人們練太極拳所一致遵循的準則。另外應該指出,特點雖分八個,但其實質是一個,因此在練習走架子或推手時,不可孤立地對待這些特點,務須在每一個動作中都逐漸做到符合這些特點。因為任何一個拳式或是動作,都必須運用集中意識來指揮整個動作過程(特點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彈性(特點二),並在虛實靈活變換(特點四)與順逆螺旋纏絲中(特點三),促成內外相合,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節節貫串(特點五)和相連不斷的一氣呵成(特點六),表現出剛柔相濟的質量(特點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點八),這是太極拳應具備的特色。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特點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和相互轉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對待,企圖貫徹一個特點而放棄另外的特點,則不但損害了後者,同時也影響了前者。所以這些特點不是為一個特定動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個動作僅有某一個特點,而是構成整個太極拳套路的每一個拳式皆應具有的特點。

現在流行的太極拳,不論是哪一式,也不問姿勢是開展還是緊湊,更不管這趟架子內多幾個拳式還是少幾個拳式,只要細心觀察,這些外表隨有差異的太極拳架子,內中或多或少都具有這些共同特點。所不同的,僅是有的是明顯的表現於外,而有的則以暗勁方式隱藏於內。這也說明了太極拳流行數百年不為其他武術所同化,而仍能獨具一格,皆是這些共同的特點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學習太極拳時,不可把它當作等閒視之。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臺(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覆“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