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史论050」深谙儒术萧望之

【编者按】书稿《董元奔史论集》共800余篇,每篇1000-2000字,篇幅虽短但是容量很大,而且逻辑性强。本刊按历史时序选发书稿中从战国时期到民国时期的史论,战国时期之前的篇章将在民国时期之后选发。本篇为汉宣帝时期(前74-前48)第九篇。

「董元奔史论050」深谙儒术萧望之

《资治通鉴》卷二十七载:甘露二年(前52)冬,匈奴呼韩邪单于致书西汉朝廷,希望到长安朝见汉宣帝,以实现匈汉罢战,世代通好。在应该要求单于以何礼节朝见汉天子的问题上,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丞相黄霸和刚刚上任的御史大夫于定国认为应该把单于视为略低于诸侯王的臣子,他们的理由是“圣王之制,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但是,太子太傅萧望之则认为单于作为华夏王朝数百年的敌国首领,朝见汉天子,带有结盟的意味,单于虽然不敢跟汉天子平起平坐,但是也是应该高于诸侯王的,宣帝应该对单于“让而不臣”。汉宣帝采纳了萧望之的意见,决定以客礼对待单于。

黄霸略通儒术,于定国是廷尉出身的武将,而萧望之却是当时的大儒,缘何黄霸、于定国坚守《春秋》大义,而萧望之却要弃用呢?

回顾匈奴的演化历史,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通过跟周边许多弱小的少数民族融合,成为秦汉时期的匈奴。这个民族长期游牧于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在秦帝国统一华夏后,匈奴建立起以单于为首领的强大的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并且一直侵扰秦汉。秦始皇曾经派大将蒙恬率兵把匈奴驱逐到河套和河西走廊以北,但是他们在楚汉战争期间重新南归。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征讨匈奴,遭遇“七日之围”,差点丢了性命,直到汉武帝、汉昭帝时期,汉朝在国力强大后才彻底打败匈奴。到了汉宣帝时期,匈奴已经因严重衰落而分裂成五块,出现五个单于并立的状况。即便如此,汉宣帝时期的汉朝国力也已经大大不如汉武帝时期,无力对匈奴用兵。而呼韩邪单于正着手重新统一匈奴,也不愿意侵扰汉朝边境。在汉匈双方都无心战争的背景下,双方和好甚至和亲,自然是有利于双方的,于是才有呼韩邪单于要求朝见汉宣帝这件事。

秦汉王朝和匈奴作为互不隶属的政权,进行了上百年的战争,黄霸、于定国罔顾这一事实,搬出“圣王之制”来定位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尊卑关系,这跟当代美国政府用其国内法处理国际事件如出一辙。西周建立后,它实行的分封制所针对的地理范围是华夏民族聚居的地区,当然,随着华夏诸侯国向外扩边,一些少数民族特别是东夷、南蛮逐渐被同化,他们居住的地区自然也就并入华夏诸侯国。但是,少数民族在没有被华夏民族同化之前,中原王朝是不把少数民族政权看作是自己的诸侯国的。孔子解释“圣王之制”时,其《春秋》要求诸侯国要“尊王攘夷”,周王和夷人的首领在隶属关系上显然是并列的。当然,制定周礼的周公也罢,发扬儒学的孔子、孟子也罢,他们对自己所属的华夏政权和儒学规范非常自豪,从心底瞧不起夷人,认为他们尚未完成开化,这至多也就如同当代西方国家心仪自己的所谓民主制度和价值观,而漠视不同文明的价值观一样,——美国可以用自己的国内法准绳“衡量”别的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人权状况等,但是即便如此,美国人也是不会真的把别的国家看作是美国的一个州的。

黄霸、于定国其实就是用汉朝的“国内法”来要求匈奴,这是他们学习儒学而不能消化的表现。萧望之深谙“圣王之法”的发源之道和演变轨迹,能够从现实政治需要活用“圣王之法”,这与萧望之作为当时的大儒身份是相称的。

东汉后期的史学家荀悦阅读《史记》,在看到萧望之跟黄霸的这番争论时,赞同黄霸,而否定萧望之,认为萧望之“乱天常,非礼也”。荀悦的时代,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和统一政权已经几乎不存在,南匈奴早在东汉初期就已经归顺汉朝,北匈奴被汉朝军队打散,此后逐渐消融在别的游牧民族之中了。在荀悦的时代,匈奴人跟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在西北地区杂居,也时常互相通婚,华夏民族跟北方少数民族正在开始经历一次长达数百年的文化大融合时代,儒家的《春秋》大义在这个时代是适用于正在消亡的匈奴民族的。但是,即便如此,荀悦以自己时代儒学与民族现象的关系妄议古人萧望之,荀悦的思想僵化其实并不弱于黄霸、于定国啊。

「董元奔史论050」深谙儒术萧望之


【作者简介】董元奔,1971年9月生于苏北,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知名辅导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