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权夺利的大儒萧望之

萧望之是儒学大师,传说是萧何的后裔(这事难辨真假),主治《齐诗》,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

儒学大师多虚伪,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男盗女娼,萧望之可算是典型。

萧望之的飞黄腾达,是在霍光死后。公元前67年,霍光死后的第二年,萧望之上疏暗批霍氏专权,建议皇帝亲自治理政务,选拔同宗,任用贤才,作为腹心。这样的建议深得帝心,汉宣帝随之任命任萧望之为谒者,当了朝廷接待宾客的近侍,由此而步步高升。

1.整天争权夺利的大儒

一个大儒,整天盘算着官位,争权夺利比谁都起劲。

萧望之因通政事而被选任为平原太守,萧望之向来想在朝廷,这下要远离朝廷去作郡守,内心觉得很不得意,于是上疏拒绝,皇帝于是征调他进朝廷管理少府。

汉宣帝深知望之通晓经术办事稳重,论议有理,按照才能可任宰相,但为了试试他的政事能力,就任他为左冯翊。可是萧望之担心办事不合皇帝的意思,马上上书言病。

汉宣帝知道后派侍中成都侯金安上传达皇帝的意思:“任用官职是想通过治民来考查你的政绩的,你前任平原太守的时间太短,所以任用左冯翊来试试你,不是听到你有什么过失。”萧望之知道了皇帝试用他的原意,马上积极处理政事。

萧望之不仅斤斤计较自己的官位,而且还是权力斗争的一把好手。他一出手,就整死两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大员。

一个是韩延寿。萧望之听说韩延寿在东郡太守任上,曾发放官府之钱一千余万,便派御史前去调查,韩延寿听到消息,也派人调查萧望之在左冯翊任内发放属于廪牺令掌管的一百多万钱之事。双方互咬,韩延寿落败被腰斩。

行刑时,官吏和百姓数千人送他到渭城,人们扶老携幼,攀住韩延寿的囚车车轮不放,争相进奉酒肉。韩延寿不忍拒绝,一一饮用,共计喝酒一石有余,并让原属下官吏分别向前来送他的百姓致谢,说道:“辛苦各位远程相送,我死而无恨!”百姓无不痛哭流涕。如果萧望之宽宏大量,皇帝是能够宽恕韩延寿的。

另一个是中国古代十大清官之一的赵广汉。赵广汉与丞相魏相杠上了,作为魏相的门生,萧望之落井下石,上奏弹劾道:“广汉侮辱大臣,想胁持丞相,违逆节律伤害风化,是不道之罪。”迫使皇帝杀了赵广汉。

长安城里数万名百姓以及官员自发聚集在皇家宫殿前,齐齐跪下,他们有的神情肃穆,有的情不自禁地低泣,有的则抑制不住地大哭……这数万名人是因为听说了赵广汉即将被腰斩的消息,前来送别赵广汉。

整倒了两个深具民望的地方大员不能让萧望之满足,因为他的目标是丞相职位,于是他又企图斗倒邴吉。

萧望之看不起邴吉,认为只有自己才有资格当丞相。

然而这一次是没打着狐狸惹一身骚。如果说为了萧望之,皇帝可以牺牲韩延寿、赵广汉,但为了邴吉,皇帝也可以牺牲萧望之。邴吉是什么人?没有邴吉,皇帝在幼儿时就被汉武帝处死了。因为邴吉的保护和安排,皇帝才得以长大,接受教育。又是邴吉向霍光的推荐,宣帝才得以取得皇位。对于汉宣帝,邴吉实际上充当了父亲的角色。皇帝对邴吉的感激,那是无以言表的。

萧望之受到了大臣严厉的指控:

侍中谒者良奉旨下韶给萧望之,他衹拜了两拜。良和萧望之说话,萧望之不起立,还故意垂下双手,反而告诉御史说“良礼节不周”。

按旧例丞相有病,第二天御史大夫就要问候病情;

上朝时在大殿中聚会,御史大夫应在丞相后面,丞相道别,大夫稍微前进,作揖。

现在丞相数次生病,萧望之不去探病;

在大殿聚会,和丞相用相同的礼节。有时议事意见不合,萧望之说:“君侯您的年纪难道能做我的父辈吗!”

知道御史不得擅自使用权力,萧望之却多次派留守官吏自备车马,回杜陵照看家事。让少史戴着法冠为他的妻子引路,又派他们去做买卖,这些人私下给他补助一共有十万三千。

萧望之是大臣,通晓经术,职位在九卿之上,为众人所仰慕,竟然至于不守法不注意修养,傲慢不逊,贪污所监管的财物达二百五十以上,请允许逮捕囚禁治罪。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丞相丙吉年老,上重之。萧望之意常轻吉,上由是不悦。丞相司直奏望之遇丞相礼节倨慢,又使吏买卖,私所附益凡十万三千,请逮捕系治。

皇帝虽然不高兴,也没有打算杀掉萧望之,但“诏左迁望之为太子太傅”。

汉宣帝在接到控告之后,都不给萧望之辩护的机会。直接下令:

有司上奏说你责难使者礼不备,对丞相无礼,听不到你廉洁的名声,为人傲慢不谦逊,没有辅政为百官表率的姿态。你不深思,陷于此邪恶的行为中,朕不忍心给你处分,派光禄勋杨恽传达朕的命令,降职让你作太子太傅,授给你太傅印。你交还原大夫印绶给杨恽,不必进宫谢恩可直接到官。希望你能掌握道理,明白孝道,亲附、结交正直之士,竭尽其意不要再有过失,不要有什么辩白。”

汉宣帝实在是看清了萧望之。

一个大儒,竟然被皇帝教训了一通,可是萧望之没有打算停止对于权力的争夺。汉宣帝驾崩后,汉元帝继位,元帝年轻,利用宦官处理政务。作为太子的老师,他以为在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中能够稳操胜券,没成想根本就不是宦官的对手,自己气不过,只好引鸠自杀,终于把自己给斗死了。

2.除了高谈阔论,就是迂腐可笑的建议

实在不懂汉宣帝,萧望之这么一个争权夺利的人,竟然让他入选麒麟阁十一功臣。现在看来,他除了发表一些迂腐的高谈阔论,是没有多少行政能力的。

儒者总是从原则出发,为了原则而反对,对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则是没有的。萧望之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对政事的议论显得十分迂腐可笑。

汉宣帝五凤年间,匈奴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当时匈奴威胁大汉边境多年,经常发生摩擦。朝廷众臣此时联名建议乘着这个好机会出兵,定能一举剿灭匈奴。但是萧望之却说:“君子不应该在别人危难的时候趁火打劫。”竟然对敌人谈什么仁义道德,坐失良机。

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见汉宣帝。汉宣帝下诏命主管官员商议朝见仪式。丞相、御史大夫都说:“依古代圣王的制度,先京师而后诸侯,先诸侯而后夷狄。匈奴单于前来朝贺,其礼仪应与诸侯王相同,位次排在诸侯王之后。”太子太傅萧望之认为:“单于不奉汉朝正朔,本不是我国的臣属,所以称为匹敌之国,应不用臣属的礼仪对待他,使其位次在诸侯王之上。”

连司马光都不赞成这种迂腐可笑的建议。因为按照《春秋》大义,君王不分内外,以表示要天下一统。距离极远的外族君主,也必向天子朝贡。如不前来朝贡,则向其发出斥责和号令,不应称之为匹敌之国。萧望之打算不以臣属之礼相待,使其位居王公之上,是僭越制度,丧失秩序,扰乱天理纲常,违背了礼!但如果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则又当别论。

西汉攻伐西羌的时候,因为粮饷供应不上举步维艰。后来京兆尹张敝想出一个好办法,对于一些罪行较轻的犯人,允许他们用粮食来为自己赎罪。结果遭到了萧望之的严厉反对。

萧望之振振有词:“国法不容变,这样无益教化纵容犯罪万万不可!”

其实赎罪也是一种惩罚啊。西周的时候,对于轻罪,就已经有赎罪的规定了。赎罪谈不上是纵容犯罪,萧望之过于夸大其词了。

粮食问题怎么解决,萧望之有建设性办法吗?没有。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是不管的。他只是为了心中的原则而反对,如同晚清的清流。

3.乱我家者,非太子,实萧望之也。

当汉元帝为太子,劝宣帝说陛下用刑太深,宜用儒生时,宣帝会勃然大怒。

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他更曾因此而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太子的这种儒学思维哪里来的,来自当了八年太子老师的萧望之。所以乱我家者,直接的是太子,间接的是萧望之。

萧望之博得品德高尚的名声,什么“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仁义忠信”的形容词都加在他身上,实在不容易。不过十个萧望之,也抵不上一个被他整死的赵广汉或韩延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