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到恆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東方文明古國印度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思想文化著稱於世。然而古印度時期卻經歷了土著的

達羅毗荼人和外來的雅利安人兩種截然不同居民主體的階段。這一問題同時關乎古印度文明兩大核心區域: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千年輪迴,並涉及印度史的幾個重要分期:印度河時期、 五河時期 、史詩時期、列國時期等。

印度河到恆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印度河

1.印度河時期

印度河到恆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摩亨佐達羅(位於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和哈拉帕(位於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是印度遠古的哈拉帕文明(或稱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兩個大規模城市遺址。這個農耕文明的主人是印度土著居民,以達羅毗荼人為主,也包括部分原始澳大利亞人種和蒙古人種居民。年代範圍是公元前2400年-前1700年,其中2200BC-1800BC是其鼎盛時期。他們建起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中公共浴室的規模不亞於今日遍佈中國的洗浴中心。

2、五河時期/吠陀時期

印度河到恆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五河流域與旁遮普

公元前1500年左右,遊牧的雅利安人從中亞通過興都庫什山隘口進入印度,最早的落腳點就是五河地區。五河是指印度河上游的五條大河Jhelum、Chenab、Ravi、Sutlej與Beas,每個大河又有很多支流,“旁遮普”就是五條河流的意思。傳統的旁遮普(PUNJAB)包括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印度旁遮普邦、喜馬凱爾邦(HIMACHAL)、哈里亞納幫(HARYANA)和德里地區。五河時期雅利安人與本土的哈拉巴文化在空間上重疊。

印度河到恆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傳統旁遮普地區

這時哈拉巴文化已經衰敗。其直接原因目前尚無定論,有一種解釋為洪水氾濫所致。印度河以雨季頻發蹂躪性暴洪著稱,考古顯示河邊一些哈拉帕城市為週期性的洪水所害,重建超過20次。無疑問的是雅利安人入侵後征服了該地區的土著印度人,並逐步窒息了相對和平的城市社會。創作於五河時期的雅利安人早期詩歌集《梨俱吠陀》中記載了這一時期他們與土著居民之間、雅利安人不同部落之間的戰鬥。不管是起於洪水還是外來入侵,印度河流域城市遭到完全毀壞只能是一個原因:原有的農業制度遭到破壞,這標誌著穀物生產的終結。

伴隨征服的同時是人口、文化的融合和種姓制度的開端。印度宗教中的神像和靜思的傳統就可溯源至達羅毗荼人。更多的土著人被趕往南方包括印度河下游的信德地區。這一時期一個重要的事件是稱為“十王之戰”的部落戰爭。因為Ravi河的改道爭端,十個部落聯合起來與婆羅多族發生戰爭,結果婆羅多獲勝。十個部落中,既有雅利安部落(如

Puru人,他們與婆羅多族有很近的血緣關係),也有非雅利安部落。

印度河到恆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3.史詩時期/列國時期

公元前12-11世紀,處於獲得更多沃土的渴望,雅利安人延喜馬拉雅山南麓向東遷徙,進入恆河流域,從《梵書》可以看到陸續出現恆河地區的地名。從此雅利安人從半遊牧狀態轉變為進入

農耕文明階段,生產力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形成了我們從圖中看到的多個部落城邦國家。

印度河到恆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公元前600年的印度十六大國

十六國中的俱盧(Kuru)、 跋蹉(Vatsu)就與東遷的Puru族人有密切關係。俱盧(今德里、密拉特地區)就是史詩《摩訶婆羅多》

故事的發生地,時間據估算應該在公元前850年左右:居住在Indraprastha(今德里)的般度族最終戰勝了象城(Hastinapur)的俱盧族,繼承了婆羅多王位。之後的國王將都城從俱盧的象城遷到恆河支流朱木拿河邊的憍賞彌(Kausambi),就是後來的 跋蹉(Vatsu)。

印度河到恆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摩訶婆羅多

而印度河下游即今信德地區,七世紀玄奘到達時還看到雖然人口眾多,但還處於放牧階段,甚至保留了雅利安部落群婚的粗陋習俗。

當然不是所有的雅利安人都東遷了,部分Puru人直至公元前四世紀末仍然留在旁遮普,前327年亞歷山大入侵西北印度遇到的強勁對手Pauravas就是他們。

印度河到恆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亞歷山大入印

十六國以恆河流域居多,只有犍陀羅(定都於呾叉始羅)和更西北的甘遮蒲Kamboja靠近印度河流域。說明開發後的恆河流域代替原來的印度河流域成為這一時期印度文明的核心區域,這是歷史和地緣政治因素導致的:

1、野蠻的遊牧雅利安人在吸收印度本土居民文明成果的基礎上,藉由東遷完成從遊牧到農耕文明的轉變,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恆河流域是重要的稻作農業區,通過戰爭、通婚等方式,雅利安人人在恆河流域與當地掌握稻作農業的土著進行了融合,掌握了農業技術。稻作農業和鐵器的使用直接導致了佛陀所生活的時代農業生產過剩,大批城市興起,南亞次大陸開始了自印度河文明滅亡以來第二次城市化運動。政治制度則由原始共和制向君主制過渡,是日後十六國兼併為阿槃底、跋蹉、憍薩羅、摩揭陀四國,最終由摩揭陀完成統一的前奏。

印度河到恆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2、恆河流域土地更為廣闊和肥沃,水文條件更好,並且臨近比哈爾邦的高質量露天鐵礦,恆河流域的水牛,可以應用於大規模的水田耕作,奶產品質量也很高;大象易於馴化,可以用於交通運輸。這些為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而印度河上游洪水時常氾濫,信德等下游地區又有大面積的沙漠。

印度河到恆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開伯爾山口

3、 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興都庫什山開伯爾山口方向,來自中亞和西亞的政治力量一直覬覦著甘如牛乳的次大陸,對印度河地區形成很大的軍事壓力。這些力量包括斯基泰等東伊朗部族、波斯人(他們與印度雅利安人是近親關係)甚至亞述人。公元前550年左右起起,遭到波斯帝國持續入侵,前518年犍陀羅和甘遮蒲淪為波斯帝國的行省。而恆河流域則享有更好的安全形勢。

印度河到恆河:雅利安人的印度之路

之後的歷史長河中,亞歷山大率領的希臘人、大夏人、大月氏人、斯基泰/塞種人、嚈噠人、安息人、突厥人、阿富汗人、蒙古人先後從興都庫什山口進入印度,佔領旁遮普或更大範圍的印度領土,在印度歷史上寫下自己的篇章。

印度河上游的五河地區是印度面向歐亞大陸的西北門戶,是戰事頻發的必爭之地。這客觀上也成就了多種文化交融薈萃,犍陀羅藝術就是其中的代表。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起,這裡更成為大乘佛教的中心,並由此傳向中亞和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