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传唱千年记忆的川江号子

20世纪初的某天,德国炮艇“沃特兰特”号驶入长江口,在历经数十天航行后,成功驶过了川江段最壮美、最险要的三峡,抵达重庆。虽然,清政府1858年与英、法、俄等西方列强签订的《天津条约》,准许外国军舰和商船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但直到1898年,英国冒险家立德乐驾驶轮船“利川”号才首次驶入川江。

非遗在身边——传唱千年记忆的川江号子

德国炮艇“沃特兰特”号

在距离“沃特兰特”号不远的木船上,一名初入长江、搏击浪涛的年轻船工,正好奇地打量这艘远道而来的蒸汽船。这艘与本地制造的木船全然不同的钢铁怪物,头顶上冒着股股白烟,船底螺旋桨产生朵朵浪花,船体发出奇怪的声音。船工早已听说过这不用人力驱动,便能逆流而上的机器船,但这么近距离的打量它,这还是第一次,他不免觉得稀奇与害怕。

非遗在身边——传唱千年记忆的川江号子

年轻的船工

突然,“沃特兰特”号发生巨大的声响,那是汽笛的声音,也是德国人对中国船工的嘲笑与蔑视。年轻的船工从未听到这种声音,险些被吓得栽入江水之中。他感到十分恐慌,虽然不清楚到底在惧怕什么,但他隐隐觉得,自己赖以谋生的活计,也许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他应该不会想到,在不远的将来,木船、船工都将永远消失。一同消失的,还有那雄壮激烈、悠扬峡谷的川江号子。

非遗在身边——传唱千年记忆的川江号子

纤夫

川江号子,历史悠久,是船工劳作时所唱的号子,被称作川江船工号子,简称川江号子。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巴蜀地区有人类开始,航行就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新石器时期的“石锚”、东汉时期的“拉纤俑”等文物都印证了川江水路运输行业的悠久历史。在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川江号子流传甚广。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全程水位落差较大,特别是雄壮险要的长江三峡,船舶通行难度极大,必须众多船工拉拽才能通行,川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

非遗在身边——传唱千年记忆的川江号子

拉纤的船工

川江号子旋律多姿多彩,唱词内容丰富,其歌唱时而悠扬,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极富感染力,充分展现出川江船工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同时也表现了船工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粗犷而不失幽默的性格。

非遗在身边——传唱千年记忆的川江号子

纤夫

成就川江号子的,是川江段的险滩激流,是潜伏在江水中的石块和石堆,然而它们,却对长江航运产生巨大的威胁,并多次造成船毁人亡的惨剧。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整治内河航运,川江流域各条江河炸毁暗礁,疏通河道。此外,川江水域内,机动船逐渐代替了木船,古老的木船航运业逐渐失去其竞争能力和生存空间,昔日拼急流、闯险滩、手爬岩石肩拉纤的川江船工的身影和那动人的号子声声也渐渐离人们远去。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水位抬高,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激流险滩更是无处可寻,川江号子彻底消失了。

非遗在身边——传唱千年记忆的川江号子

长江三峡的滟滪

非遗在身边——传唱千年记忆的川江号子

纤夫身后的游轮

人们希望听到川江号子,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不仅属于父辈们的记忆,同时,也代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坚韧不屈和百折不挠的精神。2006年5月20日,川江号子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今天重庆武隆,每日都会有“印象·武隆”实景歌会上演,濒临消失的“川江号子”,传承父辈留下的气息和血脉,震撼着每名游客。

非遗在身边——传唱千年记忆的川江号子

实景歌会“武隆印象"

一百年前,那名被“沃特兰特”号汽笛声吓到的船工不会想到,川江号子虽然已经消失在江边,但它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艺术形式,却每日响起在深山中的武隆,向游客们巴蜀大地上的风土人情和爱恨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