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耿直”的深夜食堂吗,他又回来了

老沈的粉丝们,各位还记得那个话少耿直,十几年如一日的烤着串儿的耿师傅吗?

前阵子夜夜爆肝,正巧刷到了老板的朋友圈,耿师傅的新店开张了。老板连新店开张都这么朴实,不搞活动不打折,甚至连个横幅都没有,生怕别人知道似的。

昨天晚上,下了班从七号线走出来,突发奇想地就想去看看这位老朋友,正巧赶上贴秋膘,也算是给不想减肥的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耿师傅的新店在马连道南口的茶叶一条街上,这条街实在是奇怪,一家茶庄一家火锅一家串串,商量好一般,把整条路布置的雅俗共赏。

还记得那个“耿直”的深夜食堂吗,他又回来了

还记得那个“耿直”的深夜食堂吗,他又回来了

按照耿师傅朋友圈里的照片找过来,合着是套在这家“玉林串串香”里面的一个小隔间,长不过十米的样子,就算坐满了也不过二十人的大小。

还记得那个“耿直”的深夜食堂吗,他又回来了

我一见耿师傅便打趣道,这店未免太小了,连你老顾客的十分之一都装不下。

耿师傅还是一如既往腼腆的笑笑,不好意思地说确实是太小了,好多老顾客都嚷嚷着让他搬回去,现在虽然小是小了点儿,可起码有了牌照了,不用像以前那样偷偷摸摸地开了。

店里虽然只有一桌客人,却热闹的占了半间屋子,我找了张小桌子一个人坐下,熟门熟路地写起了菜单,写了一半才突然想起,这样的菜单应该是直接勾画就可以了。习惯着实可怕。

还记得那个“耿直”的深夜食堂吗,他又回来了

一个人也吃不了多少,五个羊肉串儿,五个羊排,两串鸡翅,一份烤茄子,写好便拿过去让伙计下单了。小伙计是耿师傅新招来的,是老家的邻居,以前是干美发的“Tony老师”,想来北京闯一闯,于是就跟着老家里为数不多的当老板的耿师傅,来了北京,成了万千“北漂”的一份子。

“那来了北京,为什么不继续做你的老本行呢?我以为人在不熟悉的地方,总是要做点熟悉的事才安心。”我一边嗅着电烤炉上飘出的阵阵香气,一边看着小伙子染白的头发被汗水浸湿。

“在北京做美发,没有客源的话是没有活儿干的。”他沉默了三五秒才开口,有些紧张的样子,但手下还是娴熟地翻动着肉串,“我不喜欢那样。人家想剪就剪想染就染,我为什么要强迫人家。”

我终于知道为啥所有理发店的“Tony老师”都那么“热情似火”了,因为“不热情”的都来当厨师了。

还记得那个“耿直”的深夜食堂吗,他又回来了

店里人不多,我点的肉串儿上桌后,耿师傅也坐到我对面,东聊西侃起来。到昨天,新店开张刚好一个月了,店面虽然合法了,但面积小了很多,客流量也急速缩水,只有味道和价钱一点儿没变。

羊肉还是串的肥瘦均匀,不腻不柴。刚接过手时羊油还溅着油星,耿师傅一句你先吃吧,我就跟被下了蛊一般,张嘴就咬了上去,碰到嘴唇才突然看见左手拿着的相机,日,还没拍照呢。只好讪讪的放下了肉串,给它补上了一张“遗照”。

还记得那个“耿直”的深夜食堂吗,他又回来了

鸡翅是提前腌过的,切过了花刀,再加上实打实的用时间磨出来的味道。烤的也恰到好处,受热均匀,外焦里嫩。

还记得那个“耿直”的深夜食堂吗,他又回来了

茄子算是必点菜,我是茄子控,烧茄子烤茄子熬茄子我都爱,耿师傅的烤茄子看着就很踏实的样子,没有花里胡哨的创新,但是蒜蓉和小香葱又不可或缺,趁着刚出炉,烫的下不了嘴的时候,也是最好吃的时候。

还记得那个“耿直”的深夜食堂吗,他又回来了

还记得那个“耿直”的深夜食堂吗,他又回来了

隐约记得耿师傅上次说过他来北京已经十几年了,99年刚来的时候还是在北京的大马路上摆烧烤摊子。但是和现在的小年轻独自闯江湖不同,耿师傅当时是和哥哥嫂子一起“北漂”,农村根深蒂固的宗族理念深深影响着他,他也经历过馒头咸菜,白水面条的苦日子。一个月1000多块的收入,要三个人分。

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太高,耿师傅当时也没想过有一天,烧烤摊子会被完全禁止,北京的大排档也消失殆尽。耿师傅只好重新开始,在马连道的一个住宅小区旁边,租下了一个几平米的小铺子,屋里还有一棵大树,树干粗壮的像一堵墙,房顶就围着树干搭建,下雨的时候就顺着树干往下漏雨,往往外面的雨都停了,屋里的雨还在下。

可即便如此,客人也丝毫没有减少,反倒是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

还记得那个“耿直”的深夜食堂吗,他又回来了

客人在店内打着伞吃饭

生意好了,耿师傅的生活也慢慢变好了。

“我是我们村儿头几个买车的。”他说这话时,有点害羞又带着点骄傲。我戏称他是“大款”、“土豪”时,他又低下头说,还是羡慕读过书的。自己这样的一辈子只知道拼命干活儿,也没有经营理念没有业余爱好。

所以耿师傅也很愿意出钱让大儿子上了设计学的本科,因为他始终觉得,上大学是件开阔眼界的事,哪怕儿子选择了设计,而不是他希望的管理学。

从1999到2018,明年耿师傅在北京就整整二十年了,这十九年期间,除了春节,耿师傅几乎没有过不开张的时候。

“每天一想着开门就有人来吃,也就没有歇业的理由了,连白天出去逛逛玩玩,一到下午就急着往回赶。”耿师傅收走了我桌上的最后一个空盘子,送走了旁边刚吃完的新客,我看着他的动作,简单、平凡、熟练,但是却坚持了近二十年。

还记得那个“耿直”的深夜食堂吗,他又回来了

现在的人跳槽很频繁,年轻人甚至一年就要换一次工作。我很难想象未来二十年我一直做着同一种工作,我也无法评判那种方式更好,因为这问题似乎不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永远无法找到答案。

但来到北京的你,一定是带着些许期待,现在过得怎么样?当初的目标实现了吗?无论如何,拼搏也好奋斗也好,总是要把肚子顾好的,耿师傅的新店再也不用藏着掖着了,光明正大的去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