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有人说,最美的小吃是乡愁。当置身于喧嚣的闹市,蓦然回首,那久违了的叫卖声,还有那刚出炉的热地瓜,都会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熟悉的味道,就像尘封在记忆深处父亲幽怨的二胡曲,拨动着对家乡压抑已久的期盼。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地处鲁南的付庄劳模店,好像除了能挖煤矿、会打铁就没有什么其他物产,偶尔能吃上纯小麦面的煎饼就很奢侈了,所以小时候的美食最能让人记忆犹新。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当我开始记事时,奶奶做的“喇缸”可以说是史上最难得的美味。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那时候的冬天很冷,每当我起床时,奶奶都会把我的棉裤搭在火盆上烘烤一阵,然后迅速给我套上。再把我抱到锅台边,在炉口放上洗脸的铁盆,舀上两瓢水,等水热了再帮我洗脸洗手。这时候我就可以一边烤着手,一边等奶奶给我做美美的早餐了。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奶奶到面缸里挖半碗面,倒上一点水,放上几个盐粒,加点花椒粉,用筷子搅拌一会,然后将和好的面团成一个棒槌,把筷子插到面里,拿着筷子的另一头就放在炉火上烤。不一会的功夫,白白的面团就烤成金黄色了,浓浓的香味也会扑面而来,这时候,我都是目不转睛,看着红红的炉火上翻烤着的面团,直至烤熟,这就是传说中的“喇缸”,也叫顶门杠。像朱陈、朱张桥一带也叫它“箍坠”。当然,还有人说应该叫“鼓槌”。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喇缸”虽然很解馋但并非天天可以吃到,到了五、六岁,随着三弟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这火盘烤棉裤和蹲在锅台吃“喇缸”的待遇就被他独占了,我只有生病了或者受委屈的时候才可以偶尔得到奖赏。但这时的我已经学会自己烤,等奶奶和好面,我就会偷偷地抓起一块面裹在筷子上,站在火炉边烤自己的美食,有时候心急,就直接把筷子插到炉口里,所以后来导致我家的筷子都有一端被烤糊。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转眼间,人到中年,心离开家乡已经很远很远。很多时候,抬头看着他乡的高楼大厦、草原大海,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劳模店的大窑汪、高空渡槽。难怪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恋旧。我想说如果你能理解三毛的这句话就能知道我的感受: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小时候在家乡劳模店吃过的“喇缸”和那些年拍过的女孩大苏

后记:图文没有半点关系

文章是我突然看到一个类似“喇缸”的食品出现勾起的回忆。

图片是临沂女孩苏韵涵在临沂大学草场拍的照片。

有人说我是搞摄影的,整天不务正业瞎写,所以我将摄影图片和我的小文搭配发表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