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菩薩頂

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的靈鷲峰上,寺廟整體金碧輝煌,絢麗多彩,是歷代皇帝朝拜五臺山的行宮,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坐落在靈鷲峰上的這座金碧輝煌的寺廟就是素有喇嘛宮之稱的菩薩頂。我們已經瞭解了許多寺廟,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大多是紅牆灰瓦,,而菩薩頂卻是紅牆黃瓦。在古代中國,黃色是皇家專用的。

  此寺創建於北魏,原叫大文殊院。相傳唐太宗貞觀五年,僧人法雲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職文殊。一天夜裡,法雲從長明燈下的藍光中看見一尊文殊菩薩像,並由塑工塑成。傳說這便是文殊菩薩顯聖,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稱菩薩頂。

寺廟經歷代修補,尤其是1952年政府撥款補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樓、石階等。現佔地30畝,分前院、中院、後院和東配院四處院落,有殿堂樓房121間,是五臺山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雲集,雄偉壯觀,佈局嚴謹,獨具特色。我們從山麓仰望,陽光下飛簷斗拱,相托紅牆黃瓦,金碧輝煌,象西藏布達拉宮,所以有喇嘛宮之稱。菩薩頂在五臺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黃廟首領廟。

  我們登上高高的臺階,就進入寺廟了。臺階、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龍頭的地方。寺廟門前的長長的臺階,一般都會與108有關,菩薩頂也不例外,也是108級臺階。佛家說,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把解脫煩惱之道稱為“法門”。踏上一級臺階,意味著跨入一個法門,消除了一種煩惱。當您氣喘吁吁地站在懸有“靈峰聖境”橫匾的彩繪牌樓下面,遠望周圍林立的寺廟、翠綠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全部踩在腳下,成了一個無憂無慮的人了呢?

  這座四柱三門七樓的高大木牌樓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它色彩鮮豔,彩繪龍鳳,造型優美,形象生動,結構合理,堅固精緻,是五臺山木牌樓之冠。

  穿過天王殿,來到前院,院內古樹參天,石碑林立,幽雅清靜。我們面前的是大雄寶殿,是菩薩頂的主殿,寺內重要佛事活動一般都在這裡舉行,內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十八羅漢。

大雄寶殿右側是帶箭文殊殿。殿內騎獅文殊的肩上插有一支箭,傳說是乾隆皇帝射的,不過我們現在看不到這支箭了,它以被前兩世班禪取走了。

  要說菩薩頂最有特色的建築,還要數大雄寶殿後的文殊像。殿前臺階,有許多蜂窩狀小眼。原來在殿簷中間的一塊瓦上,不論春夏秋冬,也不論陰雨晴天,總是滴水不斷,所以又稱為滴水簷大殿。由於雨珠滴瀝,落地柱石,嘀嗒有聲,再加上注濺時水花在陽光下反射出五光十色的豔彩,形成五臺山一大景觀。

  殿內原有三尊高約兩米的銅質三大士像,就是正中文殊。左觀音,右普賢。它們距今應該有四百多年了,是銅鑄藝術的珍品,可惜這三尊名冠五臺山的銅像,早已被毀。現在的塑像是1985年新塑的。大家仔細看,黃廟殿內的塑像與青廟有所不同,從塑像就可以分辨出是青廟還是黃廟。這裡的菩薩像都有肩花,臉微側,且有華麗的背光,這正是與青廟塑像的不同之處。

在後院,,還有明代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銅鍋。大家看,如此巨大的銅鍋一年也只是臘月初八煮臘八粥用一次。據說有一次小喇嘛因洗鍋後,鍋內表面結冰,還差點上不來呢,可見這銅鍋有多大了。

  佛教寺院都有一點神秘氣氛,而殿頂的神獸仙人,更增加了一份神奇色彩。這些神獸是龍的兒子,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能力。把他們安置在殿頂是為了防火、避邪,又有龍鳳象徵和諧祥瑞。

  菩薩頂之所以能保持黃廟領袖廟的地位,與清代康熙、乾隆幾次來五臺山住在菩薩頂有關。康熙在寺內留下了“五臺聖境”御筆。石碑坊上四字就是康熙親筆題字。

  由於菩薩頂相當於皇帝行宮,再加之為了籠絡西藏喇嘛教,所以代表皇室“至高無上,尊貴富有”的紅牆黃瓦便也成為菩薩頂的特色了。

 好了,各位讀者,我的講解就告一段落,希望通過我的講解,您能對菩薩頂留下深刻的印象。阿彌陀佛。

五臺山菩薩頂

五臺山菩薩頂

五臺山菩薩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