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跟我讀藏經,白話寫大意 第112篇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第二卷之五 原文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諮詣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複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承網友“擱淺了沉默22”賜教,特轉載對應的部分原經文,一併致謝!)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第二卷之五 白話大意

這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慈悲哀愍四眾弟子,就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合掌恭敬的問佛,世尊!法會上有些大眾,不明白如來闡發的,見性、萬象之間“不是見”和“無不是見”這兩種含義。世尊!如果所見的物質、虛空等萬象,就是見性,應該可以指出來,如果不是見性,應該什麼也看不到,因為不知道“不是見”、“無不是見”的道理,所以有些大眾才會驚惶恐怖,並不是往昔以來所種的善根淺少,不相信佛的真實語。希望如來大慈悲,為大眾進一步闡明萬物萬象和見精,本來是什麼東西,以及它們之間“不是見”、“無不是見”的道理。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佛對文殊菩薩和法會一切大眾說,十方如來和一切大菩薩,在他們常住的三摩地楞嚴大定之中,見、所見的六塵以及六識妄想、六根身相,好像幻現於虛空中的花,本來就一無所有。這個“見”和見所緣的外塵,都是無上菩提的妙淨明體,哪有什麼“不是見”和“無不是見”呢?

文殊菩薩!如來現在問你,就像你文殊,有另外一個文殊,叫“是文殊”,還是沒有呢?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文殊菩薩說,世尊!我是真的文殊,沒有另外一個“是文殊”,為什麼呢?如果有另一個“是文殊”,那麼就是兩個文殊了,但是現在並不是沒有文殊,只是在文殊真實體上,沒有“是文殊”和“非文殊”兩種相。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佛說,這個“見”本來微妙光明,一切虛空萬象、塵境萬物,也是這樣,本來都是妙明無上菩提、清淨圓滿的真心,只是眾生妄想以為有物質、虛空以及種種所聞所見。比如眼睛有毛病,看到了兩個月亮,哪一個是月亮,哪一個不是月亮呢?文殊菩薩!如果能夠知道只有一個真實的月亮,根本就沒有兩個月亮,那麼,在這個真月亮上,自然就沒有所謂的“是月”和“非月”了。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所以,阿難你現在觀察“能見”和“塵相”,闡明開發身心內外種種事物,都是妄想,不能超出見相之外,所以不能分出“是”和“不是”。因為見和見所緣的外塵,原本都是真精妙覺明性,所以才讓阿難你指不出哪一個“是見”,也指不出哪一個“不是見”。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阿難對佛說,世尊!正像一切萬法之王的如來所說,見性遍見於十方界,清澈澄淨的常住、不生不滅,這和黃髮外道、投身於灰等外道他們說的“冥昧”、“真我遍滿十方”,到底有什麼差別呢?世尊也曾經在楞伽山,為大慧菩薩等,敷陳演示這樣的道理:外道是自然論,佛說因緣論,是不一樣的境界。我現在觀察,覺緣見性是自然的,不生也不滅,遠離了一切的虛妄相和顛倒心,好像不是“因緣”,倒是和外道的“自然論”相同,請問佛您怎樣開示,讓我們不會跟從外道的理論,獲得真實心、妙覺明性。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佛對阿難說,我現在這樣開示你,真實的告訴你,你還沒有領悟,更迷惑為和外道的自然論一樣,阿難啦!如果一定要說和自然的道理一樣,那麼就需要甄別明白,一定會有一個自然的體性。你觀察思惟一下,在這個妙明見性所對應的塵境之中,什麼是見性的自然體性。是以光明為體、以黑暗為體、以虛空為體,還是以閉塞為體?阿難!如果以光明為自然之體,應該只看到光明,而看不到黑暗;如果以虛空為自然之體,應該都是虛空,看不到閉塞;以此類推,將種種黑暗相,認為是自然之體,那麼在光明的時候,見性應該斷滅、看不到光明,為什麼還可以看見光明?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阿難說,這個微妙見性,必定不是自然的,我現在覺得是因緣所生,但是還沒有徹底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請問如來,見性是怎麼合乎因緣的道理的。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佛說,你現在說見性是因緣所生,我再問你,你現在因為看到光明、黑暗、虛空、閉塞等,見性才能顯現出來,但是這個見性是因光明而有、因黑暗而有、因虛空而有,還是因閉塞而有呢?

阿難!如果見性是因光明才有的,那麼光明就是生見性的因,那麼當黑暗來臨、光明消失的時候,你的見性應該隨光明一起消失,不應該再看見黑暗;如果是因黑暗而有,就不應該看見光明;以此類推,如果因虛空而生見性,就不應該看見閉塞,因閉塞而生的見性,不應該看見虛空,這和因光明看不見黑暗、因黑暗看不見光明的道理是一樣的。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再說,阿難啦!這個見性是緣於光明才有,還是緣於黑暗、緣於虛空、緣於閉塞才有呢?阿難!如果說這個見性是緣於虛空才有的,那麼虛空就是能見的緣,如果有閉塞、阻礙,虛空就會隱滅,你的見性也會緣著虛空而一起隱滅,不應該再看見閉塞;如果是緣於閉塞才有的見性,應該看不到虛空;以此類推,緣於光明、黑暗而有的見性,和緣於虛空、閉塞而有的見性,道理是一樣的。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如此,就應當知道了,這個精覺妙明的見性,不是因某種因而生,不是緣於什麼緣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也不是“不自然”而生,沒有“非”和“不非”,也沒有“是”和“不是”,離一切萬相,一切萬相都不是;即一切法,又在一切萬法之中。你怎麼還在一切世間的名相上思來想去,這都是戲論、笑話!就像你用手掌去抓虛空,只會徒勞無益,虛空怎麼會抓得住、捉得住呢?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一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