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东方茶企的IT“瘦身”记

一家东方茶企的IT“瘦身”记

在中国,“碧生源”是个耳熟能详的品牌,其“常润茶”、“常菁茶”等保健功能茶有着不俗口碑和市场表现。2016年,碧生源常润茶的市场占有率为17.42%、常菁茶的市场占有率为32.33%,两茶皆位居保健功能茶市场第一位。

看似传统的一家企业,骨子里却并不守旧。碧生源的成功之道是将传承五千年的东方茶术和药茶文化融合,并基于现代科技和现代人需求进行持续性的改良优化,将传统文化赋予了现代气息。而在支撑企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上,碧生源也同样敢于“尝鲜”,基于业务的快速扩展去探寻前沿技术的创新性应用。

今年10月,碧生源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信息化重构改造,将ERP、HR、OA、数据备份、数据分析等关键业务系统进行了彻底优化,并将其全部迁移至SmartX超融合平台之上,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应用超融合来“瘦身”IT基础架构的开路先锋,成功破局传统模式所带来的局限。

巨头的焦虑:信息化改造一度“走投无路”

故事要从碧生源的信息化历程说起。

碧生源在2009年左右开始使用ERP系统,同时构建了HR系统、OA系统、生产线扫码追溯系统、支持销售业务的第一代手机系统等基础业务运作系统,对于支持过往业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碧生源业务的发展壮大,原有的IT系统逐渐不堪重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其一是在应用层面。过去碧生源的应用设计基本上是基于每一个部门的需求来进行开发的,部门之间割裂严重,导致公司整个业务流程难以实现联动性,在简化业务流程、投入新业务时存在巨大挑战。

其二是在基础架构层面。当碧生源业务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原有IT基础平台的存储能力、处理能力已经不堪重负,带来了业务系统不稳定、管理复杂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原来的机房分布在两个地方,一部分在租用的IDC里面,一部分就在碧生源大厦,条件非常简陋,所以原来业务也经常中断;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所以出现问题的时候,IT人员只能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去翻,找到问题后再去解决”,碧生源副总裁张峻举例说。

同时,IT系统频出故障,导致手机端的营销系统几乎无法正常运行。“所以我们第一代的手机营销系统在整个公司的使用率是逐年降低的”,张峻说。

痛定思痛,2016年下半年开始,碧生源决定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大换血”,将ERP、OA、HR和营销等系统,从软件到硬件,全部升级到新的平台。

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些距离。

从底层硬件平台到上层应用的彻底重构,对于碧生源这种体量的企业来说着实是一个艰巨的工程,甚至从项目刚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

“原计划是只扩容就好了,但是之后发现整个IDC空间也不够了”,张峻回忆说,一开始碧生源选择的是传统IT基础架构方案,但是后来发现,为了完成系统扩容而导致的设备和机房扩容,比实际系统扩容要增加一倍的预算,而且要将近一年左右才能完成整个的扩容。

“当时,项目已经启动,我们几乎被逼的走投无路”,张峻笑谈。

时间紧、任务重,顶着巨大的压力,张峻决定换一种思路,大胆尝试超融合解决方案。

从疑虑到认定:拍板SmartX超融合是源于实测

谈及碧生源缘何最终选择了超融合这种新架构,张峻表示原因有三:

其一,如果继续采用传统IT基础架构,设备扩容和机房扩容无法回避,投资和实施时间都要翻倍,对碧生源来说存在巨大挑战。

其二,碧生源原本计划组建3~5人的运维团队,但实际考察超融合方案之后发现并不需要复杂的运维团队。

而最终让张峻下定决心选择超融合架构的原因,是实测。

对于碧生源来说,“超融合”是一个很新很前沿的技术,之前从未尝试过,自然对其实施效果也打了无数问号。

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张峻选择了三家超融合方案提供商来进行比较,其中两家既能提供传统IT基础架构也能提供超融合方案,另一家则是专注于超融合的SmartX。

结果,一家厂商认为超融合还不成熟,并不推荐采用超融合方案;一家只提供对比方案,无法提供测试环境;唯有SmartX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实测,并且最终仅用一周时间就搭建出了测试环境。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实测,碧生源将即将上线的系统在超融合架构上统统跑了个遍,也进行了运营和运维的实际演练。“经过实测,SmartX超融合架构是我们完全可以接受且完全可以驾驭的一种方案”,实测结果一出来,张峻马上拍板采用SmartX超融合方案,并立即进入项目实施。

一家东方茶企的IT“瘦身”记

SmartX提出的超融合新方案包括SmartX Halo 200一体机、以 ZBS系统为基础的分布式存储方案、虚拟化工具Elf Compute以及运维管理Fisheye模块作为虚拟化及运维工具。

超出张峻预期的是,整个SmartX超融合架构部署和系统迁移,竟然也只用了一周时间!

然而,超融合架构为碧生源所带来的收益并不仅仅是极大提升部署和迁移速度。

据张峻介绍,碧生源首先将ERP系统整体迁移到超融合架构中,之前由于ERP系统和数据库的配合问题,只能冷备份的运作模式,而采用超融合则彻底解决了运行连续性的问题;其次,各种数据备份不再依赖昂贵的存储柜,有效节省了占用空间;第三,在现有IDC空间内,性能获得了若干倍提升,强大的扩展性可支持未来按需建设;第四,系统管理难度大幅降低,无需原计划的3~5人运营管理团队,现在主管经理只提出一人的需求。

尝到甜头之后,碧生源随即将HR、OA、数据备份、数据分析等关键业务系统全部迁移到了超融合架构之上,并计划将原有的数十个各种类型的小系统也全部迁移至超融合,甚至未来新购系统也将全部基于超融合平台,还将在超融合平台构建私有云。“从我们实际使用三个月的情况来看,至少在目前我们的业务模式和规模下,我们的策略是全部移向超融合平台”,张峻强调称。

从不了解、不接受,如今,张峻已经成为超融合的坚定支持者。他透露,碧生源不再打算组建第二个平台来使用,超融合将是唯一的技术平台。

近年来,“超融合”(Hyper- Converged)架构逐渐成为数据中心新贵。

超融合架构实现了计算、存储、网络的融合,其根本变化是将传统的集中式共享存储转变为分布式的软件定义存储,是一个完全的虚拟化环境。

相比传统的IT架构,超融合架构可以按需采购、快速交付、简化管理、弹性扩展,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大大提升数据中心的效率、灵活性、数据保护,降低数据中心成本和管理复杂度。

因此,得益于高性能、高可用、易扩展、易维护等优势,超融合市场快速发展。Gartner数据显示,2016 到 2021 年超融合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48%,而中国则有可能超越这个步伐。IDC数据显示,2017 Q1 中国大陆地区 HCI 市场的 YOY(逐年增长率)为 67.0%。

但客观来看,毕竟超融合架构诞生时间不长,还未经历过5~10年的长期业务压力测试,所以还有大量企业虽对于超融合架构兴趣勃勃,但又心存疑虑,处于观望阶段。

对此,张峻分享了一些应用超融合架构的心得:

“第一,在业务规模可控的前提下,对于需要快速上线、需要尽可能优化运营的业务环境来说,超融合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和尝试的选择。第二,如果企业规模很大,不一定非要把全部业务一次押上去,可以在某些系统中先尝试超融合;因为对超融合平台的驾驭、运营的驾驭等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张峻强调,还有关键的一点,是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我们在开始特别强调实测,其实也是非常非常担心新的架构、服务商消化超融合技术的能力、以及对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是否能够跟得上”,张峻坦言,对于计划采用超融合架构的企业而言,选择一个比较可靠、受行业认可的合作伙伴十分重要。

“一锤定音”的背后:SmartX的专注与深耕

在碧生源的信息化系统重构改造项目中,国内超融合领导厂商SmartX展现出了其技术实力。

SmartX成立于2013年,这家年轻的、以技术研发为驱动的中国超融合企业和硅谷颇有渊源,其联合创始人、CEO徐文豪曾就职于硅谷创业公司Nimbula,将硅谷的技术文化带入了SmartX。如今SmartX研发人数比例高达70%,具有5 年以上存储、虚拟化相关经验的员工比例超过60%。

和超融合领域的其他玩家相比,SmartX要更加专注于超融合,目前提供的产品唯有Halo超融合软件和Halo超融合一体机。

其产品特性我们很容易在SmartX的官网上找到:例如,Halo超融合软件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服务功能,如多存储池、混合存储、精简配置、秒级克隆、容错、多副本等。

在开放性上,Halo超融合软件无硬件平台依赖,支持不同厂商多种型号x86服务器。无虚拟化软件锁定,支持vSphere、XenServer、KVM 等Hypervisor,拥有OpenStack云平台实践案例。

SmartX Halo超融合一体机包括了Halo 100、200、400系列,软硬件深度集成,开箱即用,为客户提供省时、省心的一体化超融合解决方案。

和其他玩家不同,SmartX产品在技术上坚持自主研发,例如在元数据管理上,SmartX并没有依赖当前流行的Cassandra开源项目,而是专门为存储系统定制了一个分布式的元数据管理服务,来精准控制数据块在系统中的分配位置,以求达到最优的I/O性能和稳定性。

由此,SmartX迅速成为超融合市场的一匹黑马,获得市场和权威调研机构的双重肯定。

2016年1月,联通沃云超融合资源池上线,采用2000个SmartX节点,这是中国超融合领域的最大项目。此外,京东方、新心金融、山东农信等客户也选择了SmartX超融合方案。

2016年10月,Gartner在《HCIS Opportunities in China For Global Vendors》报告中给出了国内主流的超融合厂商名单,SmartX位列其中。至今,SmartX已经连续四次进入Gartner报告。在今年IDC发布的《2017Q1 China SDS and HCI Market Overview》报告中,SmartX 首次以自主品牌进入 IDC 关键供应商列表。

得益于这些优势,SmartX最终在碧生源信息化改造项目中“一锤定音”,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