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牢记历史,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

八一建军节:牢记历史,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

范稳先生的《吾血吾土》,读起来让人很震撼。要是依个人喜好的话,我认为它是继《白鹿原》之后,最值得一读的长篇小说。

为什么这么说?建国后的一些文学作品,要么过分迎合市场,要么故意避开话题,要么就是不知所云。

往轻了说,叫没有深度;往重了说,那就是缺乏“严肃的思考、灵魂的叩问、人文的关怀、道义的担当。”

有的作品甚至连客观的描述都做不到,实在让人难以引起共鸣。这部《吾血吾土》就不同了,这是一部描绘“知识分子抗战老兵”的英雄史诗,看完让人血脉喷张的同时,也忍不住掩卷沉思。

作为第九届矛盾文学奖的推荐作品,《吾血吾土》的文学价值毋庸置疑,整个作品结构新颖,思想深邃,场景波澜壮阔,情节跌宕起伏,结局也是荡气回肠。尤其是对主人公屈辱命运,以及民族多舛历史的描述,更是让人悲从中来,忍不住抹眼泪。

对于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初衷,范稳先生说出了内心深处的想法,他说,“这些可敬的老兵,过去一直隐匿在历史的纵深处,现在我们将他们推到历史的前台,把他们的光荣昭示于天下,让他们接受人们的致敬,以告慰他们饱经沧桑的心灵。或许,这就是我能为他们做的些微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面对历史的义务和责任。”

八一建军节:牢记历史,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听听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西南联大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抗战救国的一段经历,讲的是主人公在不同历史时期,起伏悲欢的一些事。

这么重大的一个题材,作者是怎么驾驭的呢?其实,范稳先生采用的是“现实追问历史,不断闪回历史”的叙事方式,分了两条线,来讲述主人公赵广陵的传奇。

作者运用了顺叙的手法,完整描述主人公赵广陵的人生经历。

首先出场的,是1951年的第一次自我交代。紧接着,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赵广陵不断被“洗澡”、被“揭发”出一个个“历史污点”。

比如,他在“思想改造运动”中,被人民管制了4年;在“反右”运动中,因隐瞒“国民党军官身份和反革命历史”,被判刑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儿子举报藏有国民政府颁发的“云麾勋章”和“抗战胜利勋章”,赵广陵又被判刑12年。

这一路走来,赵广陵过得是没有任何希望的生活,妻离家破人亡、骨肉相互猜忌,没有任何人可以投靠。

在书中,赵广陵有多次被管制和服刑的经历,他也因此有很多“交代所谓罪行”的场景。

这一次又一次的“交代”,草蛇灰线、抽丝剥茧,让读者对赵广陵建国前的“悲壮”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历史慢慢翻开它真实的一面。

赵广陵的“悲壮历史”有什么呢?有联大求学的意气风发,有投笔黄埔的慷慨激昂,有抗日远征的义无反顾,有血战松山的气势磅礴,当然,也有反对内战的矛盾心态,有追求民主的热情期盼。

就这样,现实和历史的反复闪回,形成一种张力,牵引读者跟着主人公的命运唏嘘怅惘。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国军人、中国脊梁,不为人知的痛苦与彷徨、苦难和辉煌,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八一建军节:牢记历史,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

当然,作者不只是靠技巧来吸引读者,更重要的还是责任使命。在写这本书之前,作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也投入了自己深厚的感情。

他深入滇西地区,采访了20来个抗战老兵,收集整理了50多个老兵的人生档案,从内心发出了自己的呐喊:“拒绝遗忘”

拒绝遗忘,就是这本《吾血吾土》不变的主题。

从大量的“血性宣言”中,读者很容易感受到其中的激情和热切。其中最让人振奋的,是西南联大学子们投笔从戎时的表现,当时,他们吟诵了一首振奋人心的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你,我,谁都不曾忘记。”

他们用诗句向世人宣告,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愿意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倾注自己全部的力量。

与此同时,作为爱国学子的家长,赵广陵的父亲,也表现得满腔热忱。他在送儿子上战场前,亲自做了面“死字旗”,来传承他们家世代相传的使命,表示他们愿意牺牲小家,拯救自己的国家。

八一建军节:牢记历史,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今天我们已无法想象,当年抗日战争有多么惨烈和悲壮。

抗战,绝不是国产“狗血剧”里,那些无聊轻薄的“敌后游击”和“黑色幽默”,那是寸土必争、短兵相接的阵地战,是血肉相拼、以死相搏的持久战。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由国军组织的大规模会战就有22次之多,伤亡人数在330万以上,为国捐躯的将军高达115名。

即使是书中提到的中国远征军,就有十万之众战死在异国他乡。

松山战场,不过是中国人民壮烈抗日的冰山一角。在“松山反攻战”中,被烧成“卡西莫多”的赵广陵,也不过是抗战义勇军中的普通一个。

只是,世事与我们期望的远不相同。或许我们是一个健忘的民族,历史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不过是捡漏的,许多人认为“国民党是不抗战的,是摘桃子的”

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史,就这么被人们选择性地遗忘了。一批为民族生死存亡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本来应该是被我们引以为傲的,可他们竟然没法挺直他们的脊梁,有的时候,甚至只能像过街老鼠那样,卑贱、屈辱地活着!

八一建军节:牢记历史,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

书中的赵广陵就是被冤枉的典型,他原本是一位优秀的爱国军人,可是建国后,他不得不为了“活着”来伪装自己,把自己藏起来,承受着比打日本鬼子更深、更沉、更窝囊的屈辱和摧残。

甚至他的儿子,也羞于和这样的父亲为伍,还检举了父亲的“反革命罪行”。结果,赵广陵被红卫兵体罚,扣了无数顶黑锅。

红卫兵司令说:“你们国民党打什么日本鬼子?你们只会投降、逃跑,大片的国土都拱手送给日本人了。”“日本投降了,你们才来摘桃子!”“什么远征军近征军,都是伪军!”

实在不敢想象,这位为国拼命的优秀军人,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情。

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所以赵广陵才会满腔激愤和悲怆地说,“难道非要我承认杀日本鬼子是我的罪行吗?难道中国人整中国人,就是你们的革命吗?”“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不视抵抗外辱的人为英雄?”

八一建军节:牢记历史,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

黄永玉先生说:“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抗日英雄本应该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但是在这本书中,赵广陵在劫后重生后,却没办法回到他的故乡。

作者对此感慨万千,他说,“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和政治运动的风险比起来,都不过是小菜一碟”。

几十年的被敌视、被改造、被冷落、被遗忘,已经磨灭了英雄的骄傲、自尊和坚强,这是一个士兵最大的痛楚,也是社会最大的荒唐。

有句话这样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选择性忘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或许是出于阶级性、实用性、功利性的历史观,比如有的时候,历史必须服从于阶级斗争和夺取政权的需要,服从于维护权威和内部团结的需要,于是我们就丑化敌人、修改历史,慢慢地,这种做法变成了理直气壮、可以接受的了。

而在反思错误、领会深刻教训的时候呢,我们也只是琵琶遮面、点到为止。至于客观真实性,有时真是顾不得那么多了!

而事实上,文明的高级形态和精神实质,应当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修改历史、选择性遗忘,是对个体生命的轻贱和冒犯。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本”,才是成熟、文明的标志。

八一建军节:牢记历史,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

但总算这个社会,还有值得让我们庆幸的地方,现在,很多富有良知感、责任感的社会人士,正在关心关注这群老兵,和老兵们一起抵制“遗忘”。

就像书中所说,“历史可以被扭曲、被遮蔽、被掩埋,甚至被删除,但只要有一条小径通向黑暗的历史,只要大千世界中有一个人拒绝遗忘,历史就是被挤压成齑粉,它的本来面目依然能够还原。”

“把他们的光荣昭示于天下,让他们接受人们的致敬,以告慰他们饱经沧桑的心灵。”

这份来自公众的关爱,彰显了社会正义、公道和良心,传递出一种令人欣慰的温暖。

很明显,作者也向我们传递了他的价值观和正能量:

历史要对人民负责,英雄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公民应该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思考和认知。

而中国,如果想获得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认可和尊重,除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包容的心理、更广阔的视野,来对待中外历史和文化文明,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外,别无他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