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羅梅西說起,車企該不該要代言人?

如果一款汽車決定了要有一個代言人,那麼它就應該有這樣的覺悟:必須花大錢在真正的主流媒體上打廣告。否則的話,這代言人基本也就算是白找了。

當下汽車品牌在運用代言人營銷的時候大體上都存在一定問題,比如在發佈會上邀請代言人上場念兩句臺詞、在各類汽車網站上發佈代言人與產品的平面廣告、邀請一堆汽車媒體開發佈會宣佈產品代言人。

這種方式的錯誤在於,他們只是在常規的傳播方案上加入了代言人而已,但加上去的代言人對於汽車媒體的用戶來說意義並不大。一個人正在考慮究竟要買WEY還是領克,他因為C羅代言而選擇前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傳統的營銷方案上增加一個代言人是沒有意義的。如果邀請了代言人,就要去那個代言人成名的領域,去影響他/她的支持者者,把他們影響成為自己的支持者。

WEY對於C羅代言的運用就是好的,他們在世界盃期間投放了大手筆的直播廣告,C羅的球迷一定會看世界盃的,這個時候投放廣告就有最完美的機會把C羅的球迷轉化成自己的支持者。

梅西的球迷不喜歡WEY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既然WEY選擇了C羅代言,梅西的球迷就一定不會喜歡WEY這個品牌了,那些討厭C羅的球迷甚至會直接開始討厭WEY了。這其實很殘酷,喜歡是有條件的,但討厭往往是無條件的——C羅的球迷未必都會喜歡上WEY,但是討厭C羅的球迷卻基本上一定會討厭WEY。

之所以人們總在說明星的商業價值,廣告商們都喜歡履歷上沒有任何爭議的明星,原因就在這裡。

C羅、梅西、詹姆斯、庫裡,從代言角度,他們是有商業價值的,而那些壞小子型的明星在品牌代言這個角度,他們的商業價值就小得多了,卡爾·馬龍在NBA的歷史地位絕對夠高,能算得上歷史前三的大前鋒,但是他調戲過科比的妻子、常在場上揮肘子口碑不好,所以他的商業價值就要低很多,口無遮攔總愛得罪人的巴克利也是同理。

對於那些爭議太大的明星,品牌通常就不太會願意找他們代言了。

所以找娜塔莉·波曼和凱拉·奈特莉代言的美妝、香水和時尚品牌很多,但是找安吉麗娜·朱莉就會少一些,雖然朱莉的影響力要遠遠大過前兩位,身價也高得多,但是她的個性太強了,他年輕時的生活方式對於主流社會來說是有爭議的,她和布拉德·皮特的婚姻還是從「第三者」這樣一個敏感的身份開始的。

世界盃的時候奔馳跟德國國家隊合作打了一輪廣告,那些討厭德國國家隊的球迷就很有可能捎帶手把奔馳也給討厭了,要知道自從2014年奪冠以來,那些高調的德國球迷可是拉了一大波仇恨呢。

從C羅梅西說起,車企該不該要代言人?

德國小組賽出局對奔馳或許反倒是好事,如果又奪冠了,有些德國球迷怕是要把奔馳的人品敗光

什麼樣的品牌才需要代言人?

當一個品牌需要尋找代言人的時候,這個品牌往往滿足下面兩個條件:

1、局域市場:自身的品牌在一個規模有限的市場裡,所以要藉助名聲更大的代言人來提高聲勢。運動品牌是這一種的典型,就算耐克、阿迪達斯的名氣再怎麼大,它終歸也只是一個運動品牌,用戶群體本身就有限,那些高端足球鞋、籃球鞋的用戶群就更小了,所以他們必須要有代言人,而為了擴大份額同時也是規避風險,他們還要請很多很多很多的代言人。

2、產品高度工業化:產品完全沒有特徵和標準,整個行業裡誰也分不清哪個品牌究竟好在哪裡。香水和化妝品品牌在這裡更典型,誰也說不清楚香奈兒和迪奧誰的香水更好,根本沒法評價,總不能比誰更香吧;Lamer和HR誰的面霜更好就更沒法說了,雙盲測驗的話估計都分不清楚誰是誰。所以代言人是必須要存在的,否則連營銷語境都沒有了。

條件一比條件二更重要。

只要一個產品的用戶基數是所有人,那麼它是不需要代言人的,面向所有人就代表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這個品牌的用戶,代言人反而會縮小了它的用戶範圍。

至於其他的條件比如價格昂貴與否、競爭激烈與否、營銷費用佔比等等因素,其實就都是次要的了。營銷費用佔比高並不代表這個品牌就需要代言人,反例很多,比如優衣庫、Zara等等大眾化的服裝品牌,因為用戶人群很大;競爭激烈如手機行業也不需要代言人,產品的升級空間大。

代言人產生的根本性狀況是「沒辦法了」,誰也不能否認的是,代言人本身就是一種很偷懶的營銷方式,只要找了代言人,就證明營銷團隊在做事情了,他需要花很多錢、聲量也大體上會有個保底。當營銷團隊嘗試了很多方法,或者思考了很多種方法,而怎麼也想不到究竟該如何提高銷量、如何壓倒對手的時候,代言人這個選項立刻就會蹦出來,但是不是有效果就另說了。

從一個行業裡來說,有代言人的品牌往往不如沒有代言人的發展得好;從一個公司來講,有代言人的階段往往不如沒有代言人的階段發展得好。

找代言人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品牌從代言人那裡蹭熱度的行為,一個真正偉大的品牌是不屑於做這種事情的。

從C羅梅西說起,車企該不該要代言人?

可口可樂是典型的不需要代言人的品牌,曾經的他們也是沒有代言人的,但是新千年以來他們開始有代言人了,因為他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不穩固

汽車需要代言人嗎?

按照剛剛的標準來看一下汽車需不需要代言人:

首先汽車並不是一個局域性的市場,並不是每個人都想要消費運動品牌、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消費香水化妝品,但汽車可絕對是每個人都想要的。

汽車是不是完全沒有特徵、分不出好壞的產品?這條要細說的話可就有意思了。對於有些品牌,好多年沒有什麼技術升級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產品換代也不過就是加一些門檻很低的配置、改一改外觀,這些品牌當然是完全沒有特徵的——他沒法做到比競爭者更好。

但是當然也有很多品牌是在升級的,每到一個換代週期的時候,我們能看到這款產品的確是升級了,它能定義所在細分市場的實力標準。

顯而易見的是,對本身有自信的產品,他們是沒有找代言人的,我們能看到那些賣得最好的車幾乎都是沒有代言人的,那些找了代言人的產品往往賣得都很一般,甚至銷量慘淡,看得出來產品的實力是能夠直接體現在銷量上的。

而有些產品的確有實力,品牌也足夠強,但是仍然請了代言人,這個時候大體上我們能判斷出來,這個車賣得會比較貴。貴是因為想要更高的利潤,為了匹配價格上的貴,成本會更高、產品會體現出與競品的差別,營銷預算也要比競品更充裕,找代言人至少從費用上也更「順理成章」。大眾就是這樣的。

但是大眾找了那麼多明星去拍廣告,不論是否將那些明星視為代言人,他們對大眾的幫助究竟有多少其實有待商榷。舉個例子來講吧,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大眾究竟找過哪些代言人,因為大眾本身一直都是廣告的主體,明星的光芒被壓過去了,這其實恰恰就證明了大眾不要代言人。

而那些提到某個品牌,我們就知道他的代言人是誰的汽車品牌,他們的銷量可以用一個不如一個來形容。

代言人能改變什麼嗎?對於汽車來說,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代言人能說明某些問題,有些產品上市或者上市後的話題幾乎全靠代言人來支撐,那麼我們不用費什麼勁就能猜到,這個品牌的日子不好過,它的產品也沒什麼值得期待的。

其實真正值得考慮的只有一點,汽車是否是面向所有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其實只要滿足了這一點就足以下定論了,汽車品牌不需要代言人。有太多的營銷方式可以幫汽車品牌找到屬於他們的用戶了,只要它真正在創造好的產品,它會發現很多種方式都很有用,而代言人這一套方案,效率低、成本高這兩大劣勢都佔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