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当年差点被北大学子哄下讲台,多亏傅斯年一番话才平息了风波

胡适当年差点被北大学子哄下讲台,多亏傅斯年一番话才平息了风波

胡适

1917年7月,胡适学成归国。他接受蔡元培先生的北大教授之聘,是陈独秀曾从中极力促成。蔡先生早已读过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等考据文字,对胡的学术功力留下了深刻印象。何况胡适此时已因倡导“文学革命”名震海内,成为文坛的一颗耀眼新星。

蔡元培先生主长的北大可谓人才荟萃,尤其是在文科,旧学、新派的阵营都很强壮。胡适的到来无疑是给新派增添了一员大将。他进北大的第一年,在哲学门担任中国哲学史大纲、西洋哲学史大纲两门课;在英国文学门担任英文学、英文修辞学、英诗、欧洲文学名著等课。此外,他还为哲学门研究所担任“中国名学”、“最近欧美哲学”,为国文研究所担任“小说”等讲座。授课跨系,科目亦多,任务繁重。

胡适当年差点被北大学子哄下讲台,多亏傅斯年一番话才平息了风波

蔡元培

西洋哲学史、英文这类与欧美有关的课程,对胡适这位“镀金”归来的留学生来说并不为难,凭藉他在美留学所获得的学业基础足以应付;唯独中国哲学史这门课实属不易。该课原由素以治国学见长的老先生陈汉章(1849-1938)担任,他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半年才讲到周公。

胡适接任后,发下他的讲义《中国哲学史大纲》。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那时候,对于教师的考验,是看他能不能发讲义,以及讲义有什么内容”。曾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先生接替马叙伦先生的“宋学”一课,因讲义有误,被学生轰走。此次胡适发下的讲义“丢开唐、虞、夏、商,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据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回忆:“这一改把我们一般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不能下。”

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此次有些学生也以为这是思想造反,不配登台讲课,他们找来在学生中颇有威望的傅斯年听课,结果傅听课后的评价是:“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经他这么一说,这场风波才平息下去。

胡适的课渐渐吸引颇有国学修养的傅斯年、顾颉刚等人,他们认为胡适“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家”。北大浸染于新文化运动的新鲜空气,昔日沉闷的校园沸腾起来了。

胡适当年差点被北大学子哄下讲台,多亏傅斯年一番话才平息了风波

傅斯年与胡适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