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平治」陳文玲:「E國際貿易」的理論內涵與理論體系

「学思平治」陈文玲:“E国际贸易”的理论内涵与理论体系

陳文玲:“E國際貿易”的理論內涵與理論體系

學思平治

「学思平治」陈文玲:“E国际贸易”的理论内涵与理论体系

摘要:國際貿易形態和方式的演進是一個緩慢、漸進和自然演變的過程,當演進不斷積累,在一定條件聚合的時點,就會產生顛覆性的變革或變化,成為新的不斷替代的國際貿易方式或業態。E國際貿易是當今生產力發展水平、科技革命、業態變革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等變量相互作用形成的貿易形態的演化,是下一代主要貿易方式,並將逐步與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小額邊境貿易和採購貿易等方式交互融合。本文旨在界定E國際貿易方式的理論內涵及其演化規律,探索構建E國際貿易的理論體系。

作者簡介:陳文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顏少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處長、副教授。

文章來源:《全球化》2017年第11期

一、科技革命與業態變革催生E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形態和貿易方式的演進,是一個隨著生產力水平和國際貿易發展而不斷緩慢、漸進和自然演變的過程。當演進不斷積累,在一定的條件下或者特定的聚合時點,就會產生顛覆性的變革或變化,成為新的不斷替代的國際貿易方式或貿易業態。

國際貿易最早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部分產品作為商品在國與國之間交換,國際貿易由此產生。到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有所演變。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社會分工不發達,國際商品交換和國際貿易只是個別的、局部現象,時斷時續,時盛時衰。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地理的大發現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國際貿易的規模和商品種類迅速擴張,產生了國際分工的萌芽。由於受運輸工具等流通渠道的限制,此時貿易國際化還呈現明顯的地域性特徵。

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是伴隨著產業革命和機器大工業形成而發展起來的。當機器大工業取代手工製造業之後,自然經濟讓位商品經濟,建立在社會化基礎上發達的商品經濟推動要素跨國流通,越來越多的國家被捲入世界市場和國際貿易流通中,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國際分工體系,國際貿易也從過去局部的、片段的、不連貫的、一國或幾國的運動過程,變成了一個把世界各國都聯繫在一起的世界市場。特別是二戰以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縱深發展,出現了協調各國對外貿易政策和國際貿易關係方面的相互權利、義務的多邊協定——關貿總協定(GATT),1994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取代關貿總協定。直至今日,WTO及其規則依然是國際貿易規則與治理體系的核心。

E國際貿易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產物,是當今生產力發展水平、科技革命、業態變革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等變量相互作用形成的貿易形態的不斷演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貿易流動呈現全新的跨國界、多邊化、多元化、多樣化和網絡化的鏈接狀態,由於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服務、雲計算和智能技術加快發展,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全面引發了經濟社會綜合性、滲透性、泛在性的革命。這種漸進式演化累積到一定時點,便引發了消費方式與傳統業態的深刻變革,使國際貿易方式正在並即將產生顛覆性形態變化,形成下一代貿易方式——E國際貿易。下一代貿易方式與下一代製造業業態共同發揮作用,使傳統的國際貿易和製造業的時空界限和地理界限日漸模糊,最終產品的生產和價值實現通常不再由一個國家獨立完成,國際貿易一方面鏈接生產消費跨國分離,另一方面又通過全球價值鏈和E國際貿易平臺重新鏈接。E國際貿易將依託E國際貿易平臺抑或新的載體和渠道,將全球範圍內分離的生產過程和環節,將單一、分散的生產商、供應商、中間商和消費者匯聚在一起,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市場集成力量,包括生產商集成、供應商集成、中間商集成和消費者集成,由此產生巨大的貿易規模、貿易流量,並不斷改變著貿易方向,產生了更加便捷、快速和自由的下一代貿易方式。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和貿易往來,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是以往任何時期的國際貿易方式都難以想象和達到的,這是國際貿易方式顛覆式演化或變革。

當前,雖然世界範圍內逆全球化思潮興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WTO為主導的多邊貿易談判進展緩慢,傳統統計方法上的全球貿易低迷,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但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新型經濟全球化正在加速發展,催生了下一代貿易方式——E國際貿易,E國際貿易反過來成為不可遏制的新型全球化的新載體。同時,中國開始成為新型全球化的倡導者和引領者,中國的E國際貿易正在以井噴之勢發生、發展和發酵,已經並將繼續創造E國際貿易發展的先發優勢,將逐步與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小額邊境貿易和採購貿易等方式交互融合,有可能在下一代貿易方式——E國際貿易發展中佔領制高點,重塑貿易規則與治理體系,這對中國是重大戰略機遇。因此,要適應這種變革和我國戰略發展需要,必須明確界定E國際貿易方式的理論內涵及其演化規律,加快構建E國際貿易的理論體系。

二、E國際貿易的理論內涵

(一)E國際貿易的基本內涵

E國際貿易,簡而言之就是基於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雲服務、人工智能基礎上所引發的新貿易形態,亦即國際貿易的E化,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國際化、網絡化的線下線上一體化的貿易方式,是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平臺經濟、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綜合表現形態。E國際貿易是建立在現代互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所形成大數據流量處理能力的基礎上,依託E國際貿易平臺的共享功能,以數據的流動帶動全球消費者和生產者、供應商、中間商集成產生貿易流量,形成的一種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社會化、平臺化和混沌化的全新貿易方式,是下一代主要貿易方式。

E國際貿易是互聯網革命引發的貿易方式的革命性變化,這種貿易方式不同於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小額邊境貿易,也不同於改革開放之後出現的採購貿易,而是在這幾種貿易方式基礎上的突破與創新。由於貿易方式的E化,這種新的貿易業態和貿易方式不斷替代傳統的貿易方式,是科技創新與貿易形態創新的交叉融合。E國際貿易平臺和渠道,將鏈接更多個性化需求和中小企業創業者的奇思妙想,降低其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使國際貿易不再壟斷在跨國公司、大型企業主體或渠道商的手中,而是日益社會化、大眾化、集群化、平臺化、混沌化和社區化,將使國際市場進入消費者主權時代。隨著E國際貿易的發展,傳統貿易方式將逐漸被替代,並漸進演化成為適應形成時代發展需要,最終受到各國廣泛認可的E國際貿易方式。

可以看出,互聯網革命引發國際貿易領域的重大變革,為國際貿易注入了新的內涵:現代互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跨境快速通關、各國無障礙流通、國際標準和認證認可體系通用的制度保障,智能芯片、射頻識別、位置導航、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的技術支撐,形成E國際貿易平臺的巨大功能,為諸多中小企業和個體消費者等傳統貿易中的弱勢群體提供了平等參與國際貿易併成為國際貿易主體的機會。依託E國際貿易平臺,可以使單一、分散的個體生產者、中間商和消費者獲得或共享更多、更便捷的信息、資源和服務,並彙集成若干生產者、中間商和消費者選擇的集成。這種由單體後新群體形成的貿易流動,將打破傳統的地理行政疆界,打破傳統貿易的不自由和不公平,使無形網絡鏈接成為國際經濟與貿易聯繫的推進器,推動國際貿易規則和全球治理體系的重塑,推動傳統國際貿易治理機制如WTO等的整體改造和提升,以繼續推動下一代國際貿易朝著普惠、公平、自由、便利、共享的方向發展。

(二)E國際貿易及相關概念辨析

在當前的理論與實踐中,有關E國際貿易的概念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更多情況下,E國際貿易的內涵與跨境電子商務、馬雲所提出的電子世界貿易平臺(eWTP)和數字貿易等交叉使用,對這些概念進行辨析有利於進一步加深對E國際貿易的認識。

1.E國際貿易與跨境電子商務

儘管當前對跨境電子商務也有不同的認識。王外連、王明宇、劉淑貞在2013年對跨境電子商務所下定義被引用較多,他們認為跨境電子商務是指分屬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支付結算,並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我們認為,E國際貿易是互聯網革命引發國際貿易業態變革的產物,是下一代的主要貿易方式。而跨境電商是E國際貿易的現在進行時,並會逐漸轉化為下一代貿易方式——E國際貿易,其與E國際貿易的關係,就是現行貿易方式與未來貿易方式的關係。

2.E國際貿易與eWTP

根據阿里研究院發佈《eWTP2017年度報告》,eWTP是一個私營部門引領、市場驅動、開放透明、多利益攸關方參與的公私合作平臺,旨在探討全球數字經濟和電子貿易的發展趨勢、面臨問題和政策建議,分享商業實踐和最佳範例,孵化和創新貿易新規則和新標準,推動全球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共同促進全球經濟社會普惠和可持續發展。eWTP是一個共創治理規則、交流最佳實踐、建設未來設施、追夢普惠貿易的平臺。可以看出,馬雲所提出的eWTP實際上是一個開展E國際貿易的公共平臺,是E國際貿易的基礎設施,是必不可少的新型貿易平臺。而E國際貿易是下一代貿易方式,二者是下一代貿易方式與下一代貿易方式中基礎設施的關係。

3.E國際貿易與數字貿易

數字貿易是指依託互聯網為基礎,以數字交換技術為手段,為供求雙方提供交互動所需的數字化電子信息,實現以數字化信息為貿易標準的創新的商業模式,是關於數字品的貿易。與E國際貿易相比,我們認為,數字化是E國際貿易的特徵之一,但E國際貿易不侷限於此,它是互聯網革命和大數據應用下的產物。E國際貿易裡面信息作為一種獨特的資源,通過大數據產生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人員流動在內的流量經濟,是一種新型的貿易方式,並將推動傳統貿易向下一代貿易方式轉變。是貿易方式的變革,是貿易業態的變革,二者是貿易方式與貿易內容的關係。一般情況下,數字貿易的貿易品為服務貿易,而E國際貿易既包括數字貿易,也包括貨物貿易。

三、構建E國際貿易的理論體系

現實世界中的重大變化需要理論上的創新與之相適應,任何新的理論都是對前人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源於對不斷髮展的實踐和經濟現象的提煉和抽象,國際貿易理論也是如此。作為一種建立在現代互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和大數據應用基礎上的新型國際貿易方式,傳統經濟理論和國際貿易理論無法圓滿解釋這一國際貿易方式發展的新變化和新趨勢,迫切需要創造一種基於成功實踐和基於未來發展的新理論體系。

(一)E國際貿易的外生理論:新型全球化理論,新型經濟全球化催生E國際貿易,E國際貿易加速了新型全球化發展,二者表現為互動發展的進程

E國際貿易是不可遏制的新型全球化理論的新載體。E國際貿易既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將由於E國際貿易發展,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加自由,更加便利,E國際貿易與新型全球化相通相容相互催化,反映出了不可遏制的經濟全球化內在動力。其所體現出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大基本經濟形態,萬物互聯的經濟表徵,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資金鍊和價值鏈集成的經濟鏈接,跨國公司、大數據系統、平臺經濟、消費者集成的新經濟主體,E國際貿易等下一代貿易方式正在引領全球化的未來發展方向。

E國際貿易體現出新型全球化中的兩種基本經濟形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這兩種基本經濟形態是現代經濟發展並駕齊驅的兩個輪子,成為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性特徵。E國際貿易融合了製造業和服務業,通過平臺集聚了全球的生產者、供應商、中間商和消費者,規避和跨越了傳統國際貿易中那些被割斷或阻隔的經濟關係,並不斷平衡兩種基本經濟形態的關係,使之逐步進入完全的、內生的“全球化”進程。在這樣的世界裡,傳統意義上的諸多“邊界”日漸模糊甚或消失。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種基本經濟形態並駕齊驅,互為表裡、互相作用、互為溢出和轉化的能量,導致有形要素稟賦與無形要素稟賦共同進入流通,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日益融合,有形國界與無形國界日益交錯。因這兩種基本經濟形態發展導致的現代經濟演化,使當前和未來的經濟全球化正在從沿著單向軌道前進轉變為在雙向軌道上加速前進,E國際貿易既適應了現代經濟的兩種基本經濟形態的變化,也推動兩種基本經濟形態平衡發展。

E國際貿易體現出新全球化中的經濟表徵:呈現萬物互聯的網絡狀態並形成網絡體系,以大數據化、高度智能化、強融合化、移動化和泛在化,推動全球經濟社會呈現更緊密的聯繫。E國際貿易在全球新經濟表徵——網絡狀態和網絡體系的鏈接中,可以使更多國家和區域進入越來越完善、越暢通、越有序的網絡狀態和網絡體系。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領域網絡狀態和網絡體系越密集、越完善、越順暢,其產生的集成、集疏、集散、集約功能就越強,共享發展的機遇和程度就越高。這種網絡狀態與網絡體系一旦被切割或呈碎片化,網絡體系中的節點、環節或單體將失去其顯在或潛在價值。E國際貿易將提高全球的經濟互聯性,加快產業和要素跨國界流通的速度,成為直接驅動全球範圍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變革的內在動力。在E國際貿易下,互聯網與物聯網革命帶來的新經濟表徵逐漸凸顯,以雲計算、大寬帶、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全球範圍內個人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普及為基礎,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與管理為保障,以可擴展性、可移動性、泛在性、異構性、複合性、增值性為特徵,進一步呈現萬物互聯的網絡狀態。E國際貿易加快了構建萬物互聯的網絡狀態與網絡體系,全球消費者的跨國需求拉動全球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本流通等所需的軟硬基礎設施聯通,推動各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社會呈現更緊密的聯繫。

E國際貿易體現新全球化中的經濟鏈接: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資金鍊、信用鏈和價值鏈等,這些虛擬鏈條較之過去的組織形式具有更大的粘性和融合度。E國際貿易是順應經濟全球化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程度增強、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不斷削弱,經濟運行的國際規則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的必然產物。E國際貿易不僅通過提供新技術手段實現對生產以及生活方式等諸多領域的影響和滲透,而且通過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資金鍊和價值鏈等協同互動發展,創造新的生產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發展。這些虛擬鏈條比傳統的組織和經濟關聯更具有粘性,成為現代產業特別是現代製造業的鏈接方式。E國際貿易進一步適應並推動供應鏈的鏈接、服務鏈的鏈接、資金鍊的鏈接和價值鏈的鏈接,促使若干產業變成跨國界、跨區域、跨產業的鏈狀鏈接或組合,既使市場呈現出潛在爆發力,也使信息加入流通產生巨大變量。E國際貿易生成的大數據成為流通中要素稟賦甚至交易物,促進產業跨國界或跨區域實現更優組合。這種力量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不斷優化調整。

E國際貿易體現出新型全球化中新經濟主體:跨國公司、若干大數據集成系統、平臺經濟、體現消費者個人主權意識的市場集成方式或組織形式,具有更大的跨國界流通和配置資源的新動能。E國際貿易為新經濟、新業態、新經濟主體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些新經濟主體具有強大生命力,將成為跨國界流通和配置資源的主力軍。跨國公司可以在E國際貿易中發揮更大的跨國經營能量,在全球範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流通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在跨國公司成為經濟組織主導經濟全球化主體的同時,大數據集成系統、平臺經濟、體現消費者主權意識的市場集成或更多中小微企業乃至自由創業的個人,這些迅速發展的新經濟主體,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器或催化劑,成為E國際貿易的新組織形式渠道。信息流通由桌面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變,成為“泛在互聯網”,促使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要素稟賦都能順暢地快速流通,而大數據集成系統本質特徵是泛在和跨界,這種新經濟主體跨國界的能量,高於由人組織而成的傳統企業組織。平臺經濟作為E國際貿易基礎設施和組織形式,快速發展成為一種新經濟主體,這種跨領域、跨行業、跨業態、跨國界的新經濟的平臺經濟,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與競爭力,其規模越大,服務功能越強,平臺經濟成為跨國界的消費者集成、生產商集成、供應商集成、市場集成的力量就越強。這是一種內在的需求和選擇,任何行政力量的限制或者理念的約束都阻止不了,只能被新型全球化條件下的下一代貿易洪流所覆蓋。

(二)E國際貿易的內生理論:國際化大流通理論,這是E國際貿易的本質特徵,在中國引領下全球迎來了國際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混沌化的大流通時代

E國際貿易作為下一代主要貿易方式,加速了全球範圍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人員流動,便利化、快捷化、共享化和順暢化的內在要求。國際化大流通使互聯互通的網絡體系超越了自然和政治地理邊界,E國際貿易平臺和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的國際貿易,成為新型全球化的經濟體系和形態的內生動力,全球迎來了一個國際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混沌化的大流通時代。

E國際貿易發揮的經濟功能與現代流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相吻合。國際上大國之間的博弈越來越轉向經濟能力的博弈,經濟能力博弈的核心在於現代流通能力的博弈,搶奪流通規則的制定權和主導權成為大國之間競爭的焦點。E國際貿易依託的E國際貿易平臺實際上是一個基於新技術的現代流通中心,E國際貿易的基礎平臺——E國際貿易平臺或現代流通平臺並不只是以前意義上的商品買賣,或者批發零售的概念,而是涵蓋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大流通,這個過程是以消費為起點週而復始的循環過程,製造過程、買賣過程只不過是其中的中間環節。製造環節在整個流通過程中佔比重越來越小,物流過程和物流成本成為現代流通的主體,信息成為流通領域中的最大變量,信息流成為最具有引領性的力量,隨著信息向海量、即時傳輸、滲透性、泛在化發展,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產業的業態,形成綜合的、跨界的、智能現代流通能力。

E國際貿易演繹了互聯網革命下國際貿易和流通業態的深刻變化。當前,世界經濟從以實體經濟為主體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共同構成的信息文明時代,互聯網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這兩種經濟形態連為一體,形成了一種新實體經濟。新實體經濟給國際貿易和流通業態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即互聯網通過改變信息獲取、展示、連接的形式,推動國際貿易向下一代貿易和現代流通體系加速演化。由眾多分散的消費者、生產者、供應商聚集在一起形成交易總量和金額巨大的平臺,它帶有準公共平臺服務的性質,E國際貿易平臺經濟成為流通市場各類資源、服務的網絡集散門戶和新型集聚形態,平臺經濟模式改善了傳統流通模式在信用、融資等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流通市場的極致細分化、專業化提升了流通體系的整體服務水平。E國際貿易突出體現和演繹了新實體經濟下國際貿易和流通業態的深刻變化,構建了一個實物展示與虛擬展示、傳統營銷與網絡營銷、線下有形市場與線上無形市場相互交融、互促發展的新型全球貿易大平臺。

E國際貿易的發展詮釋現代流通革命關於四流分離與聚合的理論內涵。現代流通理論提出,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形成兩種基本經濟形態後,流通過程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四流”進一步分離,形成各自獨立的流通過程,只是在一個節點上相遇或者相重疊,最後完成商品交易的全過程,實現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傳統單一的面對面的當面議價完成交易的商流過程正演化為多樣化的電子商務交易商流過程,並形成了獨立的商務流通規律,如E國際貿易和互聯網商業規律等;信息成為流通中的變量可以完成獨立流通的過程;傳統現金當面結算的實物貨幣流通日益形成區塊鏈技術支撐的結算體系,以電子貨幣等形式表現的虛擬貨幣快速流通,形成獨立資本流通過程;物流也和商流、信息流、資本流產生分離,形成物流規律,形成物流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社會化物流平臺等。E國際貿易作為下一代主要貿易方式,就是以“平臺”為載體,以“信息”為靈魂,集聚“供、銷、需”三者共享平臺,延伸展現出“體驗、認購、訂單、採購、交易、結算”的現代流通四流分離與聚合的理論內涵。

E國際貿易具有現代流通國際化、社會化、信息化、流程化和混沌化的典型特徵,是一種涵蓋生產、交易和銷售後全過程循環流通的先導性經濟運行方式。現代流通理論認為,現代流通是囊括有形與無形要素稟賦的全要素流通,且更多諸如無形商品、無形貨幣、無形資產等無形的、柔性的、沒有物質形態的、更高級的要素稟賦進入了流通,並迅速膨脹擴張,使得工業化初、中期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相對獨立的形態逐漸隱退,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呈現日益融合的態勢。現代市場流通把幾乎所有國家的分工和交易都納入國際化大流通的軌道,一切國家的生產與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流程化的。生產是流通中的生產,更多的產品無法在一個國家、一個工廠、一條生產線或一個工序完成;分工是流通中的分工,現代流通把各個“部件”配置在所能發揮效用的地方;交易是流通中的交易,所有有形的和無形的要素稟賦,其交換價值的實現必然伴隨著自身的流動;消費也是流通中的消費,是一種涵蓋生產、交易和銷售後全過程循環流通的先導性經濟運行方式。E國際貿易是互聯網革命引發的貿易業態變革,其與下一代製造業業態融合發展將成為全開放條件下引領生產、引領消費和引領經濟運行的先導性力量,帶動製造業的流程再造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面向全球市場的E國際貿易及E國際貿易平臺從市場流通需求的末端反饋,即從市場發出信號即訂單開始向生產過程即製造業延伸,導致製造業從原來的矩陣結構、柔性生產線向全流程的信息先導模式轉變,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而生產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反過來也會支撐和推動市場流通的進一步發展,形成帶動市場流通和生產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良性互動機制。

(三)E國際貿易的貿易演化理論:貿易形式是生產力水平、技術革命與業態變革在不同發展階段相互作用形成的具體貿易形態,將推動全球貿易理論體系、評價體系和規則治理體系變革

下一代貿易方式——E國際貿易的形態和方式既不同於傳統的貿易方式,也不完全等同於當前的跨境電子商務、eWTP和數字貿易等,下一代主要貿易方式代表著國際貿易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新型全球化進程中的貿易形態。

國際貿易形式伴隨著生產力水平、技術革命與業態變革而不斷髮展變化,E國際貿易是當今科技革命、業態變革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等變量相互作用形成的貿易形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生產國際化以及生產要素跨國流動日益增強,國際分工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生產的國際化和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使國際分工深入到產品生產環節,各國參與國家分工不再以“產品”為界限,而是以要素為界限,一件最終產品的全部價值已不再完全由一個國家的本土要素所獨自創造,而是由多國以“要素優勢”共同參與的結果。另一方面,產品的價值鏈被分解,不同生產環節和流程按照不同的要素密集度特徵,被配置到具有不同要素稟賦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全球價值鏈。要素分工與全球價值鏈融合發展使國際分工從過去以垂直分工為主發展到以水平分工為主的新階段。在這樣的發展階段,國際貿易與世界經濟增長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全球價值鏈和戰略性網絡來組織和實現的,而不是通過垂直整合不同國家的貿易實現的,全球貿易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的貿易。與此同時,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公共基礎設施。E國際貿易即為互聯網引發的貿易業態變革的產物。在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深刻發展變化基礎上,國際貿易方式也在不斷進行著創新和發展,尤其在國際貿易平臺經濟和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和雲計算等大量應用於國際貿易領域以後,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國際貿易向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國際化、網絡化的線下線上一體化方向發展,從而產生了下一代貿易方式——E國際貿易。

E國際貿易將成為體現普惠、智能、高效、便利的下一代貿易方式,將漸次與一般貿易、加工貿易、邊境小額貿易和採購貿易融合,成為新型全球化條件下的貿易形式。E國際貿易方式發展大大快於傳統貿易方式,傳統貿易方式或者升級,或者漸次被融合、替代,或者演化為下一代貿易方式。國際貿易方式中的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小額邊境貿易和採購貿易等傳統貿易方式,隨著中國與相關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正迅速被E化,向著下一代貿易方式——E國際貿易演進。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發展為先導,E國際貿易將涵蓋生產、流通、金融、投資各個領域,將囊括世界經濟和與世界經濟相聯繫的各個方面及全部過程。各國可以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比較優勢產品的生產,促進產業的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加速流動。更具粘性和融合度的各類企業,如跨國公司、平臺企業、大數據集成系統和全球的中小微企業乃至個人,都可以依託E國際貿易平臺創新貿易方式,參與國際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E國際貿易——下一代貿易方式形成的過程是一個既相互競爭,又相互融合滲透的過程;既是在傳統貿易方式基礎上的突破與創新,也是科技創新與貿易形態創新的交叉融合。隨著E國際貿易的發展,傳統貿易方式將逐漸被替代,並漸進演化成為適應形成時代發展需要,最終受到各國廣泛認可的E國際貿易方式。

必須研究新型全球化下的E國際貿易及其發展規律,構建適應E國際貿易發展的理論、評價體系和貿易治理體系。E國際貿易的形成過程,既是一個全球性制度變遷和相關國家政策溝通協調的過程,也是一個全球貿易評價統計體系的重建過程,還是一個全球貿易規章與治理體系的重塑過程。當前,世界經濟進入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關鍵期,新舊貿易業態正在加速替代,新的貿易方式和貿易模式正在湧現,貿易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必須以全新的視角研究E國際貿易和下一代貿易新方式,建立適應E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理論,推動全球認識E國際貿易規律規則,重塑國際貿易理論、評價體系和治理體系。應抓緊建立全球嶄新的貿易評價體系。E國際貿易和全球價值鏈已經改變了全球貿易的性質、形態和方式,現有的貿易統計評價體系已不能準確地反映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生產與貿易現狀,迫切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貿易統計評價體系。應研究重塑新型全球化條件下的全球貿易規則與治理體系。面對E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現有WTO規則和治理體系已逐漸不能適應E國際貿易的變革性發展,要研究在新型全球化和E國際貿易條件下如何建立開放、高效、公平、共贏的國際貿易體制,依託E國際貿易平臺,突破現有的國際貿易壁壘、障礙和非理性貿易保護主義,使所有參與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國家、地區、企業、個人、消費者,都獲得相對均衡的利益。

(四)E國際貿易是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揚棄

互聯網革命推動人類從工業社會步入信息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經濟理論的研究基礎,動搖了傳統經濟學假設。“社會人”假設日益取代“理性人”假設,信息打破“資源稀缺假設”,豐富了傳統生產要素理論,否定了凱恩斯主義的邊際效用理論、邊際收益遞減理論,催生出新的經濟理論。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互聯網經濟與E國際貿易可以帶來消費者邊際效用遞增。互聯網經濟和E國際貿易中的價格決定完全不同於傳統經濟與國際貿易中的價格決定。在傳統經濟與國際貿易中,商品的價格越高,需求會越少;在互聯網經濟和E國際貿易條件下,出現了一種商品或服務的價格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而劇增;而這種價格的劇增反過來又吸引更多用戶的現象,從而產生了多重效益,這是互聯網經濟和E國際貿易的“外在性”。互聯網經濟和E國際貿易這種“外在性”,是E國際貿易新型貿易方式與傳統國際貿易方式的重大區別。互聯網經濟和E國際貿易理論的主要貢獻,在於揭示了以貿易平臺為標誌的信息現象對整個經濟貿易的決定性作用,把經濟學和國際貿易的重心從貨幣現象轉向了信息現象,使信息成為經濟學和國際貿易核心的內生變量,從而宣告了整個下一代貿易方式的新舊交替。作為一種建立在現代互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和大數據應用基礎上的新型貿易方式,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而其中部分適應性理論得以傳承和豐富、發展。

E國際貿易打破了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兩個基本假設前提是,生產可能性邊界不變(技術不變)和邊際收益遞減。生產可能性邊界是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主要分析工具,而技術不變是生產可能性邊界的重要前提。在E國際貿易背景下,現代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使得社會生產率大大提高,生產可能性邊界失效。另一方面,根據李嘉圖的理論,由於邊際收益遞減,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曲線向外凸出。在E國際貿易下,許多產品如信息、服務等的生產,由於其具有可複製性、無排他性等特點,其成本並不隨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從而出現了邊際收益遞增的現象,邊際效益遞減的理論在這一方面失效。

E國際貿易深化了要素稟賦理論的內涵。隨著現代互聯網和電子商務不斷融入到國際貿易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知識、信息以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等動態的要素變化,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競爭力,大大削弱了傳統生產要素在國際貿易中所起的作用,比較優勢利益也隨之發生改變。而赫克歇爾-俄林理論(H-O)主要關注自然資源、資本資源、勞動力和人力資源等靜態資源要素的結果稟賦,忽視技術進步和其他客觀存在的要素,顯然這種理論難以詮釋下一代貿易方式。

E國際貿易大大豐富了規模經濟的概念,在E國際貿易和eWTP的國際貿易平臺經濟下,消費者流量和消費者評價等信息會隨著商品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而集聚,而且這種隨機遊走的信息會使消費者個人行為聚合成一種貿易流量,並由此產生消費者集成形成的經濟規模和貿易規模。這就為國際貿易中的產品差異化和個性化服務等內部規模經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可以有效協調規模經濟與個性化需求的矛盾,實現生產與消費更具個性的經營,擴大了規模經濟理論的作用範圍。在E國際貿易發展中,大量虛擬企業、中小企業乃至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和平臺共享信息、資源,進行生產經營合作,分散的貿易流量通過平臺彙集成一個整體,產生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而在傳統經濟和國際貿易下,規模經濟僅適用於單一的實體大型企業或行業,規模經濟只與生產者有關。

E國際貿易蘊含的自由貿易理念與實踐對傳統貿易保護主義帶來了衝擊。作為一種新型貿易方式,E國際貿易推動全球市場從原來的有形空間延伸到無形虛擬空間,打破了傳統時空地理限制,依託全球E化貿易平臺,全球億萬消費者、中小企業可以真正實現全球連接、全球聯動。特別是對於廣大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通過加強軟硬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E國際貿易,可以為這些國家平等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現經濟跳躍式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同時,在E國際貿易和E國際貿易平臺經濟條件下,以互聯網+為技術支撐,以滿足單個消費需求為切入點的E國際貿易,將全球分散的消費需求變成一種市場集成,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其次,由於突破了傳統地域空間的限制,E國際貿易平臺的在線交易會使海關監管和徵稅的難度加大。此外,無紙化貿易成為未來貿易發展的趨勢,對一國政府的外貿政策選擇和實施簡約有效監管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結語

目前,我國已經在杭州、天津、上海、鄭州等12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發展E國際貿易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先發優勢。本文有關E國際貿易的理論研究是作者在多年理論研究基礎上,基於我國已經形成的發展E國際貿易的先發優勢,從而提煉概括形成的支持E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理論體系。當然,建立更加體系化、引領性的E國際貿易理論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理論工程,有待經濟理論界共同攻關,形成中國主導的國際貿易規則與中國理論。本文是對E國際貿易理論的初步探索,以期使得中國的E國際貿易理論體系在指導中國實踐中獨領風騷,推動國際貿易發展和全球經貿規則重塑,推動下一代國際貿易朝著普惠、公平、自由、便利、共享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文玲:《“一帶一路”建設開啟新全球化偉大進程》,《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年第4期。

2.陳文玲:《現代流通: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南京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

3.陳文玲:《中國現代流通報告(上、中、下)》,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年版。

4.陳文玲:《現代流通基礎理論原創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5.陳文玲:《必須重建國際貿易理論和貿易評價體系》,《中國經濟時報》2011年3月25日。

6.陳文玲、劉秉鐮、劉維林:《新經濟爆發性增長的內在動因——互聯網革命與傳統業態變革》,《全球化》2016年第6期。

7.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課題組著:《互聯網革命與中國業態變革》,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年版。

8.阿里研究院:《貿易的未來:跨境電商連接世界》,《2016年跨境電商發展報告》,2016年9月。

9.楊兆:《縱論國際貿易電子化——關於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行業中的理論和應用問題分析》,對外經貿大學學位論文,2000年。

10.史達:《電子商務經濟學與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04年。

11.張夏恆:《跨境電商物流協同模型構建與實現路徑研究》,長安大學學位論文,2016年。

12.王外連、王明宇、劉淑貞:《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的現狀分析及建議》,《電子商務》2013年第9期。

陳文玲:長安街讀書會成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学思平治」陈文玲:“E国际贸易”的理论内涵与理论体系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