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疫情對第三產業影響最大,製造業整體優勢仍在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備受關注,此次疫情無疑短期內會對中國經濟產生衝擊。那麼,疫情會對哪些相關行業產生深刻的影響,又會給未來經濟帶來怎樣的變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南京大學華智全球治理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陳文玲認為,疫情對第三產業影響最大,但會出現行業和服務供給方式的替代。

第三產業中涉及“吃、遊、看、學、運”的行業受影響最大。餐飲業近幾年來都是一個超過四萬億元人民幣的大市場,平均一個季度就是一萬多億元人民幣,一季度起碼1/2時間不能外食和聚餐,餐飲業一季度起碼有5000億元左右的經濟損失。旅遊、電影、酒店、影視等行業遭受重創,展覽、交通運輸、教育培訓等都將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但是第三產業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增長點,包括在線零售、在線醫療、在線遊戲、物流快遞將呈爆發式增長。第三產業雖然受影響最嚴重,但其中有些行業具有代替性,特別是服務方式和購買方式的變化。” 陳文玲說,這次疫情改變了大多數人的消費方式,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增長點,而有些行業則會逆勢而上,比如快遞行業會出現爆發式增長。

陳文玲分析,疫情即便是在爆發中期才能得到抑制,第三產業下降幅度也不會太大,因為人們的消費需求總體上是平衡的。數據顯示,2003年非典期間,中國第三產業佔比42%,2019年達到54%,上升了12個百分點;消費支出佔GDP貢獻上升到57.9%。全年消費需求和第三產業,包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均不會大幅度減低,第三產業的總需求同樣也不會減少,只不過是供給方式發生了變化而已。

受到疫情影響的還有製造業。陳文玲認為,雖然製造業產值下降,但其整體優勢仍在。一季度製造業產值受到較大影響的主要原因,在於年前製造業工廠放假時,普遍沒有預料到疫情發展得如此迅速,所以除絕大部分醫療用品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外,製造業都因復工推遲而受到一些影響。醫療用品雖然大幅度增長,但是其在製造業的產值中佔比較小。所以,製造業大規模恢復生產後才能出現新的增長,最終取決於疫情是否有效控制。

“一季度製造業產值會下降30%以上,但如果很快控制疫情,製造業仍然總體向好。” 陳文玲分析說,因為中國製造業整體優勢並沒有消失,我國的製造業體系在世界上是最完整的,無論是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還是價值鏈,都很完整,並且大部分製造業產業集群仍在中國。經過此“疫”,製造業已經形成加快轉型升級、以高質量持續發展的大趨勢。

“儘管美國商務部長羅斯鼓吹說,中國的疫情會使就業機會和製造業回到美國,但這僅僅是他的一廂情願,短期內不可能實現。”陳文玲認為,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轉移的成本高昂,轉移不會那麼快,圍繞產業鏈形成的整個服務配套能力,以及上下游關係,是經過幾十年市場跨國界尋求供給與需求、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形成的,很難按照政客的意願一蹴而就。所以,如果疫情很快控制住,投資者也不會那麼傻,不顧成本將製造業轉移出中國。

當然,不排除有些企業在美國的壓力下向美國轉移,也不排除有些企業在成本驅動下向周邊國家轉移,但這都不會改變中國製造業的集成優勢。

江蘇經濟報記者 朱彬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