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武安人」中醫名家張鎖慶

「天南地北武安人」中医名家张锁庆

「天南地北武安人」中医名家张锁庆
「天南地北武安人」中医名家张锁庆

張鎖慶,男,1950年出生,武安市賀進鎮西梁莊人,原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北京京民醫院、北京未然中醫門診部,北京全新中醫門診部三家名院特聘專家,中醫主任醫師,先後五次被評為甘肅省“優秀醫務工作者”,2004年被評為“蘭州市拔尖人才”。

從事中醫臨床40餘載,對各科疑難雜症均有研究,擅長中醫婦科、兒科及皮膚科,尤其對功能性病症的治療效果顯著。主持完成了烏草崩漏沖劑治療崩漏的臨床與實驗研究、清濁降脂膠囊防治高脂血症的臨床與實驗研究、歸甲紅藤沖劑治療輸卵管梗阻性不孕症的臨床研究、公英三麥飲治療女性更年期綜合症的臨床研究、鎖陽咀嚼片對衰老模型鼠自由基代謝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等。曾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2項、蘭州市科技進步獎3項,在國內各種雜誌發表學術論文56篇。編著出版《近代中醫婦科八大家》等專著三部。

「天南地北武安人」中医名家张锁庆

進入武安第一人民醫院的專家診室,一位大夫正在為病人號脈開方。他頭髮花白,面容柔和又慈祥,一雙眼睛炯炯有神。記者到來前,他已經連續問診3個多小時,卻絲毫不見倦怠。問診,檢查,診斷,整個過程都顯得遊刃有餘。這位精幹的醫師,正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人公——武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名譽院長張鎖慶。

1

學習中醫之路

張鎖慶1968年賀進中學畢業,1969年參軍。在駐甘肅某部服役時,張鎖慶被分在了衛生隊中。起初的他,對醫學並沒有多少基礎和實踐。但他肯吃苦,勤於學,常常讀書到深夜。雖愛讀書,可也有著自已的困難。文化底子薄,專業難度大,而中醫的書又都是古文居多,他就天天啃經典,認真學習,努力理解,強迫記憶,不懂就問。清晨,吃飯,上廁所……只要有閒餘,張鎖慶不是在看書,就是在研究醫理。厚厚的一整本《傷寒論》,他都可以輕鬆地背誦下來。碰到不懂的醫理難題,他就向自己的隊長請教,部隊有人病了,他就詳細地記錄,以便跟蹤觀察療效和總結經驗。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2年的學習,張鎖慶已可得心應手地應用中醫藥治療常見病。

「天南地北武安人」中医名家张锁庆

“一根針,一顆草”竟能治好病?而且見效是如此之快、如此神奇!正是這樣的探索心理,讓他從此醉心於學習中醫。因表現突出,張鎖慶被部隊外派到蘭州衛校學習。畢業後,從部隊轉業到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正式成為一名醫生。又經八年的工作歷練,他在1984年的研究生在職考試中被錄取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各家學說教研室繼續學習。在這裡,張鎖慶對歷代名醫著作進行了研讀,師從四位中醫名師學習實踐,這使得他有了更廣闊的見識、獲得了更為系統的醫師培訓。學業結束返回蘭州後,張鎖慶心有宏圖,立志為更多的患者服務。一心投入到臨床工作中,不知疲勞,臨床、教學、科研……身份也一步步慢慢發生了變化。

從醫生到醫院院長,這兩個職位有什麼樣的角色轉換?張鎖慶是這樣回答的:“我願意走上行政崗位,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之前成功的經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通過行政手段進行推廣,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天南地北武安人」中医名家张锁庆「天南地北武安人」中医名家张锁庆

從醫40多年來,即使後來當了院長,他也一直很享受當醫生的感覺。平日仍然堅持出診,對患者都是來者不拒。只要是他的出診時間,門診必定坐滿排隊問診的病患,又常常是下了門診,回到辦公室,一大堆的院長工作已經“排起長隊”,等著他簽字決策。這樣的辛苦可想而知,但他甘之如飴。“治病救人才是我的本職。從成為醫生的那一刻,我就想著時刻站在病人的角度,感受他們的感受,是他們的信任,才讓我有了今天。所以我要時刻牢記治病救人的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方能得始終。”

2

醫德存心間

雖離家行醫,但張鎖慶還是每年都會回來看望自己的父母,周圍的鄰居知道他回來的那幾天,都會來找他看病。都是鄉里鄉親,張鎖慶也不收診費,人一多,乾脆就在自家的院子擺桌子出診,每次問診結束,都是天色已晚。有一次的回鄉探親,天氣炎熱,連續看了幾十個病人,張鎖慶連口水也顧不上喝,太過勞累,暈厥了過去,僅休整半天后,又繼續免費義診。一來二去,張鎖慶的事情傳開了。每次回鄉,問診的鄉親越來越多,家裡就總會堆放一些土雞蛋、大米等農產品。這些都是鄉親們送來的。鄉親們樸實,也不知道怎麼感謝,只是覺得這些東西比送錦旗實在!

「天南地北武安人」中医名家张锁庆

常年來看中醫的患者大多是慢性病,他們身上可能會有異味,可能身體行動不便,還會或輕或重地存在心理問題。張鎖慶治癒過很多疑難病患,其中有個紅斑狼瘡的患者,家裡和自己本來都不抱希望了,看病時的狀態也是消沉悲觀的。他見狀後,並不急於治療,而是先安慰患者心理,讓病人從恐懼中走出來,之後才開了藥方,慢慢幫患者把生活習慣調正常。一段時間之後,患者的檢查指標迴歸,人也開朗了起來。張鎖慶說:“因為對疾病的恐懼而焦慮的人並不少見,緊張、害怕,一個問題反覆問,如果醫生著急或者不耐煩,很可能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而適度的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也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這樣,在與患者的朝夕相處中,張鎖慶都是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來看待,真正做到醫者仁心,見縫插針地擠出時間疏導和安慰患者,從而贏得了很多的信任與尊重。

「天南地北武安人」中医名家张锁庆

2013年,武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郝保乾獲悉武安有這樣一位受大家歡迎的中醫專家後,便詳詢情況,親自“上陣”,誠邀張鎖慶回鄉坐診。當時的張鎖慶,受聘於北京三家醫院,時間無法調配。郝保乾便一次次到北京邀請。就是這“三顧茅廬”的精神,徹底打動了張鎖慶,不僅來院坐診,更是將自己多年的中醫藏書捐獻給醫院的博物館。張鎖慶說:“我到這來不是為了錢和享受,以前在老家給同鄉人看病,現在在條件這麼好的第一人民醫院,是想服務更多的鄉親,從小長在這裡,我對家鄉是有很深感情的。”事情落定,郝保乾高興地說:“有張院長對醫院的鼎力相助,這讓家鄉人不用千里求醫,家門口就能享受專家診病的待遇,這也是我們醫院的福氣。”

「天南地北武安人」中医名家张锁庆

3

傳承的力量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有計劃地一步步實現。從武安到蘭州,從部隊衛生所到中醫專家,從普通醫師到醫院院長,幾十年間,回顧自己的成長之路,無不是跟師學習、勤求古訓、博採眾長。雖然自己的積累很多,變化很大,但初心不改。2017年,武安市第一人民醫院10名優秀醫生向10名國家級專家獻上“拜師帖”,張鎖慶就是這10名專家中的一位。他對醫院的做法很贊同,也很願意將自己幾十年的從醫經歷和治病經驗傳授給熱愛中醫的青年人才。雖居住北京,但每個月都會在武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坐診兩天,一為家鄉鄉親看病,二為所帶學生授課,學生們從師之後,也都會隨師出診。師傅看病,學生們就在旁邊記病歷、抄方子,朝夕臨診,耳濡目染,口授心傳。每診斷一個病人,張鎖慶都會對學生們講解其中的病理知識和藥方功效,使學生們在實踐中可以真正的成長。他說:“中醫不師承,很難會看病,學生在校所學多為書本知識,沒有臨床體會。師帶徒是推廣及發展中醫最直接有效的傳承辦法,都稱我為專家實不敢當,但從醫幾十載的經驗確實是中醫的寶貴資源,是醫院發展的根,也是傳承的最頂層。中青年是中堅力量,老專家負責‘傳’,青年人負責‘承’。老先生們年齡都大了,如果能儘快建立起很好的傳承系統,對中醫學的發展、振興是有積極作用的。”

「天南地北武安人」中医名家张锁庆

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從醫40餘載的老中醫,他現在還堅持看醫書,並時常與同行進行交流學習。張鎖慶認為,醫生作為救死扶傷的職業,容不得半點兒馬虎,要不斷辯證、不斷論治,學思結合,通過醫書辯證,坐診實踐相結合,才能提升醫術,為更多的病人造就福祉。

「天南地北武安人」中医名家张锁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