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 我的老三屆高三任課老師

教師節 我的老三屆高三任課老師

何謂老三屆?比較客觀的提法是,老三屆是指1966年“文革”爆發時在校的三屆高中學生和三屆初中學生即66,67,68三屆。其中年齡最大的是66屆的高三畢業生,俗稱“老高三”。

我就是屬於老三屆裡的“老高三”。提到老三屆,不得不提到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錢文忠最服的人就是老三屆。他認為中國三十年改革最做事的人是“老三屆”的哥們。他曾經深情地說過:“老三屆的學生在文革前,受了最最嚴格的高中教育和初中教育,現在我們大學都知道的,文革前好的高中生,水平遠遠高於今天的大學本科。我們教書的都知道。”

顯然錢教授是對老三屆情有獨鍾、讚譽有加。作為老三屆的一份子,我自愧不如,但對於曾經授課於我的高三任課老師,始終心懷感恩之情。他們當年誨人不倦、春蠶絲盡的形象,不時浮現於腦海中。儘管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也從年輕識淺、少不更事的高中生步入了古稀之年,回眸往事,竟也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先說老高三語文任課老師謝先模吧。謝老師是語文教研組長。身材魁梧,天庭飽滿、髮際線很高,給人以智慧的啟迪。他的女兒叫謝斯基,也是我們中學初中部的校友,這是1966年文革後,我才瞭解到的。從他為女兒取名,可見謝老師受前蘇聯文化影響。我大致知道,文革結束後,謝老師被調到省中小學教材編審組,並委以重任。

老高三數學老師李佑年。李老師也是數學教研組的組長。中等身材,皮膚稍顯黑、黃。李老師多年被評為省、市的優秀青年教師。他教學的特點是 諄諄善誘、誨人不倦。說話輕聲細語,給人以百問不煩的印象。據說他是高中畢業後,留校擔任數學教師的,可見其天賦及刻苦鑽研的能力非同一般。

教師節 我的老三屆高三任課老師

老高三外語老師王培江。王老師是多年的外語教研組組長。他可以說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老師。我們班是1963年入高中學習的,而在之前,王老師是教俄語的。自我們入學以後,他改教英語了。我們年級有7個班,5、6、7班學英語的。王老師教我們時,頭髮已經花白了。從高一到高三,一直是我們的英語老師。我當年是班裡的學習委員兼英語課代表。所以與王老師平常接觸多一些。王老師是地道的萍鄉人,平常教書時說的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他偶爾說萍鄉話時,我反而覺得他是外地人在說萍鄉話。他教書時,我總覺得他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英國紳士風度。據說他年輕時,曾經當過中國赴緬遠征軍美軍隨軍翻譯。難怪他的英語水平如此出眾。高三畢業考試過後,有一次我去交全班的作業本,到王老師教工宿舍。那個時候,也是我們高考填升學志願的階段。王老師對我說過,讓我去填北京外語學院,將來做個外交家。平心而論,當時我的英語成績還是不錯的,每次考試都是90分以上。以後,由於推遲高考,我們的處境大家都是知道的。當然事在人為,我如果有沈國放(曾是上個世紀90年代在CCTV曝光率最高的外交部發言人)那樣的志向與毅力,憑著紮實的高中英語基礎,說不準還真有可能成為共和國的一名外交人員。但是人生旅途,沒有如果。

老高三物理老師易湘生兼高三班主任。很幸運,易老師也是物理教研組的組長。從名字看,我總以為他是湖南人。易老師當時算是我們任課老師裡面年紀偏大的。平常表情嚴肅,不苟言笑。我記得高三填高考升學志願時,他默認我的第一志願填北京工業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北京理工大學)的無線電專業。然後第二志願就建議填重慶的第七軍醫大學。我當時說,我不喜歡學醫。易老師說,軍醫大學還有好多理工科專業,譬如醫用儀器儀表設計製造專業。我說,那就填吧。說到物理老師,我還要提起施火源老師。他是我們高一、高二的物理老師。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用江浙口音說1馬力等於“切山糊”,那富有特色的記物理單位的方法,讓我到現在也牢牢記住了1馬力=735瓦(1公制馬力=75千克力·米/秒=735瓦特)。

老高三化學老師樂山。樂老師依然是化學教研組的組長。樂老師在省、市化學教育界都是頗有名望的。他說話的聲調與眾不同,偏高音色,講起課來也是滔滔不絕、娓娓動聽。我印象頗深的是,他說過如何讓隔夜菜不餿的妙法。那個年代是沒有電冰箱的。他說只要在鍋裡煮沸後再蓋緊鍋蓋不揭開,就可以確保第二天不餿。以後,他被調到萍鄉學院做了化學教授。

老高三體育老師葉文蟬。她是我們高三任課的唯一女老師,廣西人。那時就像我們的大姐姐。為人和藹可親,平常都是笑呵呵的。她老伴也是我們學校的老師,叫謝方希。兩老隨子女在北京居住。我的在北京的同學經常去看望兩老。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又要來臨了。我願將這篇短文獻給敬愛的老師,以表達我們老三屆老高三對老師的感恩之心、緬懷之情。

教師節 我的老三屆高三任課老師

當然還要感謝親愛的母校。我的母校是江西省萍鄉中學。其簡介就參看附錄吧。

楊春林 2018.9.6 於深圳龍崗

附錄:

萍鄉中學,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前身為明萬曆年間的鰲洲書院,1902年興新學,由清末翰林文廷式倡導,改製為“萍鄉學堂”,1906年更名為“萍鄉中學堂”,系我國創辦最早的現代公立學校之一,也是全國最早的具有保送資格的九所中學之一。

她歷史悠久,積澱深厚,素有“贛西文化保壘,淥水知識搖籃”之美譽,1963年列為江西省首批重點中學,1991年錄入《中國中學名校》,1995年被授予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稱號。學校先後獲得“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國家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江西省文明單位”、“江西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江西教育科研基地”、“江西省綠色學校”、“江西省安全文明學校”、“江西省中小學和諧校園”等60多項省級以上榮譽。

百年來,學校培養出了包括4名兩院院士和36名具有少將以上軍銜的將軍在內的五萬餘名優秀學子,他們遍佈五洲四海、大江兩岸。

其中,有彪炳青史的革命志士:黃鐘傑、羅運磷、鄧貞謙、張國庶、王麓水等;

有在中國現代史上頗有影響的張國燾、陳洪時、蔡孟堅等;

有科學界精英:著名物理化學家、學部委員(院士)吳學周,自然地理學、地圖學、遙感應用和地理信息系統專家、院士陳述彭,光纖通訊專家、院士簡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專家顏龍安,新中國第一代航天科學家李宜敏,核工業建築專家李日餘,小麥育種專家彭啟良,生命科學領域成績斐然的年青博導昌增益等;

有政績卓然的黨政軍領導:原中宣部副部長凱豐,新中國第一任海關總署署長、原中央調查部部長孔原,原農墾部副部長劉型,原國家教委副主任、總督學柳斌,原昆明陸軍學院院長、少將鄧福全等;有新中國高教事業的開拓者:彭康、喻德淵、孫德倫以及知名高校的校級領導林增平、胡國根、楊展如等;

有教育、文化、藝術、體育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心理學專家、博導楊鑫輝,詩學專家、博導陳良運,作家、劇作家中傑英,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黃海懷,音樂家、教授劉天浪,美術家、博導鍾涵,運動健將李大培、肖志芸、王達人、歐陽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