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 慢性乙肝患者不得不防的“痛”

据统计,我国共有约3200万慢性乙肝患者。同时,由乙型肝炎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在乙肝人群中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什么乙型肝炎人群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乙肝和骨质疏松存在着何种联系?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分布于全身的嗜肝病毒,因此有科学家怀疑是乙肝病毒直接对骨骼代谢产生影响,继而诱发骨质疏松。

人体骨骼同其他所有组织一样,每天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骨骼的新陈代谢在医学上被称为“骨的重构”。正常情况下,骨的重构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即骨的吸收量(失去的骨细胞)和骨的形成量(新生的骨细胞)数量差不多。如果新形成的骨质少于被破坏的骨质,那么就会表现出骨质疏松的症状。

所谓骨质疏松症,就是指骨骼中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异常、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

从人种来说,黄种人比其他人种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从性别来说,女性患病的概率要高于男性;从年龄来说,年纪越大,患病的几率也越大;孕妇、维生素D缺乏的人、长期饮用浓茶和咖啡的人,患病的几率也更大。

此外,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患有慢性乙肝的人,其同时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的多。但是,大量的试验研究发现,骨骼内乙肝病毒的含量极低,更没有明确的依据可以证实其直接影响骨骼的新陈代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乙肝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人呢?

1、细胞因子

乙肝病毒并不仅仅分布在肝脏里,它其实分布于全身,除了引起肝脏炎症,也会间接地影响体内细胞因子的水平,进而引起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加,促进骨吸收,导致骨质疏松。

同时,TNF-α、IL-lβ又促进成骨细胞分泌IL-6,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并让其活性增加,进一步加剧骨质疏松。

2、维生素D代谢障碍

无论来源于食物的维生素D还是由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都没有活性,不具备生理功用。它们都必须先经由血液进入肝脏,在肝脏里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才具有生理功能、才能参与骨组织的合成。

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受到损害,这种转化维生素D的功能就会下降,从而最终影响骨质的形成。

3、胆盐的合成和排出发生障碍

在肝脏合成的胆汁,具有消化和吸收脂肪的功能。当发生乙型肝炎时,胆汁的合成和排出就会发生障碍,进而导致脂类吸收不良。

体内未被吸收的脂肪酸,会和钙离子结合成为脂肪酸盐,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的形成。

4、血钙、磷一维生素D3-甲状旁腺激素轴代谢紊乱

维生素D3和甲状旁腺激素是调节血钙、磷及骨骼代谢的重要激素。其中l,25羟维生素D3除能促进肠钙吸收及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外,还有促进骨钙入血和钙在骨中沉积的双重作用。而甲状旁腺素具有促进骨钙人血、升高血钙、降低血磷以及激活lɑ -羟化酶催化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l,25-羟维生素D3的作用。L,25羟维生素D3与甲状旁腺素二者亦相互影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出现血钙、磷-维生素D3 -甲状旁腺激素轴代谢紊乱,同时对外源性维生素D吸收减少、转化为有活性的维生素D3功能下降,表现为血钙降低,血磷升高,血维生素D3下降,血甲状旁腺激素继发性升高,从而使骨吸收增加,导致骨质疏松。

5、降钙素代谢紊乱

慢性乙肝患者经常出现降钙素代谢混乱。降钙素除了可使溶骨作用减弱,成骨作用增强外,还能抑制肾小管对血钙、磷的重吸收。

6、性激素代谢紊乱

慢性乙型肝炎可致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减少,加速性腺功能的减退。性激素分泌不足,可致骨量丢失,绝经后的女性容易罹患骨质疏松就与血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男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晚期,会出现性腺功能减退、血睾酮水平下降,血中雌激素水平也相应下降,出现骨形成减少、吸收增强,导致骨质疏松。

因此,乙肝患者应该定期检测骨骼相关指数,以降低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骨质疏松是一种静悄悄的疾病。在慢性乙肝的早期,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骨折发生后、或者出现明显的腰背酸痛、脊柱变形等症状之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骨质疏松。

一旦患上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出现骨骼痛疼,以腰背痛疼最为常见。此外,骨质疏松还会导致呼吸功能下降,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更重要的是,骨质疏松还可能引起形体的改变,例如让人出现弯腰驼背、甚至身高变矮等。

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容易骨折,严重的骨折可让人致残、致死、疼痛、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以髋部骨折为例,第一年的死亡率接近20%;存活下来的人有50%概率会终生致残。

早期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诊断方法是测量骨密度,健客医生建议,慢性乙肝患者,尤其是年龄>50岁的女性患者、年龄>60岁的男性患者,应该尽早进行骨密度测量。选择治疗方案时,也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骨骼安全性更好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并定期监测自己的骨骼健康状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